《竹枝词》序

2022-07-13 可可诗词网-序跋 https://www.kekeshici.com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 其民迎神,词多鄙陋, 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刘禹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注释 ①建平——地名。三国时吴置此郡,故址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这里是指夔州。②睢舞——恣意跳舞。③黄钟——古乐十二律之一,声调洪大响亮。④激讦——激烈而外露。⑤伧佇——指当地以粗重为特征的语音音调。⑥淇濮——即淇水、濮水,均系今河南境内的河流。春秋时期当地以民风淫靡,流行华侈之乐而著称。⑦巴歈——指川东一带的民歌。歈:歌。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川东(今属重庆市)地区的民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刘禹锡来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担任刺史,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的民歌。此后,他以《竹枝词》为题,创作了一批民歌体诗歌。这篇《竹枝词序》,是特意为《竹枝词九首》而作,并置于这一组诗之首的。

序文首先明确肯定了各地歌曲“异音而同乐”的性质与功能。这里的“四方之歌”固然是一种总体概括,但其中最重要的含义则是表现出作者对地方歌曲(民歌)的好感与认同。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对《竹枝词》的观察了解、评判认识过程:《竹枝词》采用联唱(对唱)的形式,用笛子伴奏,击鼓和拍,演唱者边歌边舞,舞姿自由活泼,以演唱曲目多者为优胜;《竹枝词》的音乐嘹亮激越,与古乐中的“黄钟”律相合,而歌词则情多意婉,近于“郑、卫”之声。最后,他说明自己创作《竹枝词》是受到屈原创作《九歌》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重视民歌,创作民歌体诗,固然受到屈原的影响,同时也得益于同时代杜甫、白居易的启发。杜甫曾居留于夔州,他在代宗大历元年(766)所作《夔州歌十绝句》,就是学习《竹枝词》的产物。刘禹锡十分推崇杜甫其人其诗, 自己来到夔州任职,对杜甫于此间所作诗章进行研读借鉴,乃是情理中事。不过,杜甫《夔州歌》多是借描写当地景物抒发个人情怀,形式是绝句。刘禹锡则是首先学会《竹枝词》的曲调,然后配合这种曲调进行创作。创作题材直接取材于民间。因此,刘禹锡的《竹枝词》在内容与形式诸方面都与当地流传的《竹枝词》更为接近。从学习民歌的角度而言,刘作超过杜作。

刘禹锡和白居易同为当时著名诗人,又是好友。白居易也作过一些民歌体诗,但刘禹锡对其借鉴不在于此类具体作品,而在于白居易为指导“新乐府运动”提出的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平易质朴、通俗易诵等创作主张。虽然刘禹锡诗歌创作的总体风格与白居易有别,不属于“新乐府诗派” (通称“元白诗派”),他的《竹枝词》等学习民歌之作,确与“新乐府运动”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至于作者在序中列举屈原而未及杜、白,并非引古人而自高,实在是因他与屈原一样忠而遭谤、久贬远荒,心灵上多了一种共鸣。当然,也正是由于久贬远荒,才使作者真正能够深入民间,发现其中的美好因子,并通过对这些因子的学习借鉴、提纯升华,开拓出艺术与人生的全新天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