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弛张有深致,耕钓陶天真。

“弛张有深致,耕钓陶天真。”诗句出处:《严陵钓台下作》;是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绝顶耸苍翠,清湍石磷磷。先生晦其中,天子不得臣。
心灵栖颢气,缨冕犹缁尘。不乐禁中卧,却归江上春。
潜驱东汉风,日使薄者醇。焉用佐天子,特此报故人。
人知大贤心,不独私其身。弛张有深致,耕钓陶天真。
奈何清风后,扰扰论屈伸。交情同市道,利欲相纷纶。
我行访遗台,仰古怀逸民。矰缴鸿鹄远,雪霜松桂新。
江流去不穷,山色凌秋旻。人世自今古,清辉照无垠。

《严陵钓台下作》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注释】:

弛:

①放松弓弦。《左传·襄公十八年》:“乃弛弓,而后自缚之。”东方朔《七谏·谬谏》:“弧弓弛而不张。”②放松;松懈。《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文武:周文王和武王。)《韩非子·解老》:“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③解除。《文心雕龙·镕裁》:“芟(shān)繁剪秽,弛于负担。”(芟:剪除。)《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弛于负担。”④延缓。《战国策·魏策二》:“请弛期更日。”(更:改。)⑤减弱。《史记·吕不韦列传》:“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韩愈《南海神庙碑》:“公遂升舟,风雨少弛。”(升:登。少:稍微。)⑥毁坏。《国语·鲁语上》:“文公欲弛孟文子之宅。”《史记·河渠书》:“延道弛兮离常流。”

张:

(一)①给弓上弦或拉紧弓弦。《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乎?”②开弓。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挟矢不敢张。”③乐器上弦。《礼记·檀弓上》:“琴瑟张而不平。”④紧张。王充《论衡·儒增》:“圣人材优,尚有驰张之时。”⑤张开;伸展。《后汉书 · 张衡传》:“下有蟾蜍(chán chú),张口承之。”(蟾蜍:癞蛤蟆。)⑥扩张;《左传·昭公十四年》:“臣欲张公室也。”⑦夸张;夸大。皇甫谧《三都赋序》:“虚张异类,托有于无。”⑧陈设。《史记·高祖本纪》:“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⑨设网捕捉。《后汉书·王乔传》:“于是候鸟至,举罗张之。”⑩量词。张。《左传·昭公十三年》:“子产以幄幕九张行。” (二)zhàng ①自大。《左传·桓公六年》:“请羸(léi)师以张之。”(羸师:疲弱的军队。张:使对方自满。)②通“胀”。鼓胀。《左传·成公十年》:“(晋侯)将食,张,如厕。”(如:往。)③通“帐”。帐幕。《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乃以刀决张。”

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

深:

①水深。与“浅”相对。《诗经·小雅·小旻(mín)》:“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远。《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③深厚;密切。杜甫《羌村三首》之三:“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④深入;深刻。《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又精到。⑤精深;深奥。《论衡· 自纪》:“何以为辩? 喻深以浅。”⑥厉害;深重。《韩非子·喻老》:“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刻毒;残酷。《战国策·燕策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将军:指樊於[wū]期。遇:对待。)⑧色彩浓重。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⑨时间久。陆游《入蜀记》:“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lǎo)缩。”(潦缩:积水下降。)⑩副词。表示程度较高,相当于“很”、“非常”。《史记·汲黯郑当时列传》:“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

深致:

深远的意趣。虞世南《琵琶赋》:“强秦创其滥觞。盛汉尽其~~。”

致:

①送达。《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又使送达。《周礼·夏官·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②取得;求得。《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之理。格:推究。)③传达;表达。《晋书·简文帝纪》:“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汉书·朱傅传》:“遣吏存问致意。”④招引;招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导致。张居正《答荆州赵知府》:“顽奴犯法,致烦尊虑,惶愧不可言。”⑥献出;尽。《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学而》:“事君能致其身。”⑦竭尽。《荀子·劝学》:“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⑧意态;情趣。《魏书·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⑨副词。极。《荀子 · 仲尼》:“非致隆高也。”(隆:高。)⑩招引;引来。《盐铁论·本议》:“致市民,聚万货。”(11)到。《周髀算经》:“引绳致地而识(zhì志)之。”

钓:

①用钓具获取。《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钓于城下。”②引诱,诱取。《汉书·公孙弘传》:“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三公:汉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③钓钩。白居易《渭上偶钓》:“偶持一竿竹,悬钓至其傍。”

陶:

(一)①陶器。《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páo)。”(匏:葫芦的一种,可作瓢。)②用粘土烧制的。《韩非子·难一》:“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窳:粗劣。)③制作陶器。《列子·杨朱》:“舜耕于河阳,陶于雷泽。”④挖掘。《诗经·大雅·绵》:“陶复陶穴。”(复:窑洞。穴:地洞。)⑤培养;造就。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陶成天下之才。”⑥快乐;喜悦。谢灵运《酬从弟惠连》:“共陶暮春时。”⑦通“淘”。用水冲洗。《齐民要术·水稻》:“净陶种子,渍经三宿。”⑧古地名。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境。 (二)yáo [皋陶]人名。传说为舜臣。《吕氏春秋·君守》:“皋陶作刑。”

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天真:

自然,纯真。李清照《庆清朝慢》:“容华淡竚,绰约俱见~~。”

真:

①古称仙人为真。《楚辞·九思·守志》:“随真人兮翱翔。”②本性;本质。《庄子·齐物论》:“无益损乎其真。”③真实;真诚。《汉书·宣帝纪》:“使真伪毋相乱。”④真书,即汉字楷书。⑤副词。的确;实在。杜甫《莫相疑行》:“牙齿欲落真可惜。”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