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浦望行船,頭昂尾幰幰。”詩句出處:《淮陰行五首》;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
簇簇淮陰市,竹樓緣岸上。好日起檣竿,烏飛驚五兩。 今日轉船頭,金烏指西北。煙波與春草,千裡同一色。 船頭大銅鐶,摩挲光陣陣。早早使風來,沙頭一眼認。 何物令儂羨,羨郎船尾燕。銜泥趁檣竿,宿食長相見。 隔浦望行船,頭昂尾幰幰。無奈晚來時,清淮春浪軟。
|
【註釋】:
隔:
①阻開;隔離。《戰國策·趙策二》:“秦無韓魏之隔。”②間隔;距離。杜甫《奉待嚴大夫》:“不知旌節隔年回。”李白《江行寄遠》:“疾風吹片帆,日暮千裡隔。”③隔閡。李白《君馬黃》:“馬色雖不同,人心本無隔。”④通“膈”。隔膜,腹腔和胸腔之內的肌肉膜。《管子·水地》:“脾生隔,肺生骨。”⑤格子。周邦彥《六醜》:“多情是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隔。”浦:
①水邊;岸邊。《詩經·大雅·常武》:“截彼淮浦,王師之所。”(截:整齊。)②小河流入江海的入口處。《宋書·徐寧傳》:“至廣陵尋親舊,還遇風,停浦中。”望:
①遠望。《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轍:車轍。靡:倒。)②盼望;期望。曹操《收田租令》:“欲望百姓親附。”《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③聲望;名望。《詩經·大雅·卷阿》:“令聞令望。”④有聲望的人或物。《左傳·昭公十二年》:“吾子,楚國之望也。”⑤怨恨;責怪。《新唐書·劉漢宏傳》:“漢宏恨賞薄,有望言。”⑥祭名。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尚書·舜典》:“望於山川。”⑦農歷每月十五。張溥《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望洋]亦作“望羊”、“望陽”。仰視;遠視。《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若:海神名。)行:
(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 (二)xíng 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 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昂:
①抬起;抬高。魏學洢《核舟記》:“矯首昂視。”(矯:直著;挺直。)②高。柳宗元《乞巧文》:“世途昏險,擬步如漆,左低右昂,鬥冒沖突。”③高漲。王充《論衡·變動》:“故谷價低昂,一貴一賤矣。”[昂昂]1.精神振奮。劉基《賣柑者言》:“昂昂乎廟堂之器也。”(廟堂:朝廷。)2.志向高遠;氣度不凡。屈原《卜居》:“寧昂昂若千裡之駒乎?”3.驕傲自負。蘇軾《樵漁閑話錄》卷下:“昂昂然擅威福。”尾:
①尾巴。《詩經·小雅·魚藻》:“魚在在藻,有莘(shēn)其尾。”(莘:尾長貌。)②鳥獸交配。《尚書·堯典》:“鳥獸孳尾。”(孳:繁殖。)③末端;末尾。《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豫備走舸,系於其尾。”(走舸:快船。)④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尾閭]古代傳說海水歸宿之處。《莊子·秋水》:“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搖:
①搖動;擺動。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②動搖;浮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三國:指隨楚拒吳的胡、沈、陳三國。)③上升;飄舉。班固《西都賦》:“遂乃風舉雲搖,浮遊溥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