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中士女出笆籬,溪上鴛鴦避畫旗。”詩句出處:《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
昔年意氣結群英,幾度朝回一字行。 海北江南零落盡,兩人相見洛陽城。 自從雲散各東西,每日歡娛卻慘淒。 離別苦多相見少,一生心事在書題。 今朝無意訴離杯,何況清弦急管催。 本欲醉中輕遠別,不知翻引酒悲來。 駱駝橋上蘋風急,鸚鵡杯中箬下春。 水碧山青知好處,開顏一笑向何人。 溪中士女出笆籬,溪上鴛鴦避畫旗。 何處人間似仙境,春山攜妓采茶時。
|
【註釋】:
中:
(一)①中間。《墨子·經上》:“中,同長也。”(同長:同樣長的半徑。)柳宗元《天說》:“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②內;在一定的范圍內。《孟子·滕文公上》:“國中無偽。”《考工記·巨人》:“國中九經九緯。”③位置、等級在高下或兩端之間。《列子·力命》:“中塗遇東郭先生。”(塗:同“途”。)《漢書·食貨志下》:“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④正;適中。《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孟子·離婁下》:“湯執中。”(湯:殷商國君。)⑤宜於;合於。《史記·外戚世傢》:“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 (二)zhòng ①符合;適合。《呂氏春秋·懷寵》:“必中理,然後說。”《荀子·賦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②誣蔑;誣蔑別人使受損害。《漢書·何武傳》:“顯怒,欲以吏事中商。”(顯、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後漢書·馬援傳》:“援亦中病。”中士:
①中等德行的人。見“下士”。②中等的官吏。見“下士”。③中等身材的人。見“下士”。士:
①從事某種活動的男子。《周易·歸妹》:“女承筐,無實;士刲(kuī)羊,無血。”(刲:割。)②特指未婚的青年男子。《詩經·衛風·氓》:“於嗟女兮,無與士耽。”③古代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階層,貴族的最下一等。《禮記·王制》:“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④智者;賢者。後泛指讀書人,知識階層。《荀子·勸學》:“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漢書·食貨志上》:“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辟士殖谷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yù)貨曰商。”(鬻:賣。)⑤古代的法官;獄官。《孟子·告子下》:“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管夷吾:管仲。孫叔敖:春秋時楚令尹。海:指隱居海濱。)⑥對人的美稱。古樂府《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⑦古軍制,在車上者稱士,也稱“甲士”。與“步卒”相對。屈原《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⑧通“事”。職事;從事。《詩經·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⑨通“仕”。做官。《論衡·刺孟》:“有士於此,而子悅之。”⑩通“恃”。依靠;憑借。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勢也。’”女:
(一)①女性。賈誼《論積貯疏》:“一女不織,或受之寒。”②少女。《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③女兒。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男:兒子。)④小。《詩經·豳風·七月》:“猗(yī)彼女桑。”(猗:采摘。)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特指織女星。唐彥謙《夜泊東溪有懷》:“酒醒推篷坐,淒涼望女牛。”(牛:牽牛星。)(二)rǔ 代詞。表示第二人稱,相當於“你”或“你們”。後作“汝”。《荀子·議兵》:“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亂也。” (三)nǜ 將女兒嫁人。《左傳·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於鄭莊公。”出:
①出去;從裡面到外面。屈原《九歌·國殤》:“出不入兮往不返。”②到;到達。《漢書·霍光傳》:“築神道,北臨昭靈,南出承恩。”(神道:墓道。昭靈、承恩:皆館名。)③超過;超越。《論語· 鄉黨》:“祭肉不出三日。”白居易《與元九書》:“自思所陳亦無出足下之見。”④發出。《商君書·更法》:“於是遂出墾草令。”⑤指天然生長或人工生產。《荀子·富國》:“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⑥產生;發生。《荀子·勸學》:“肉腐出蟲。”(腐:腐爛。)⑦出現;露出。葛洪《抱樸子·外篇· 省煩》:“枝分葉散,重出互見。”(重:重復。)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⑧拿出;支出。《宋史·食貨志上五》:“又農民出錢,難於出力。”(比出力困難。)曹操《收租調令》:“戶出絹二匹。”⑨指引文、典故等來源於某書。《後漢書·孔融傳》:“(曹操)後問出何經典。”⑩舊指離棄妻子。《孟子· 離婁下》:“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11)指花瓣。《宋書·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獨六出。”(花雪:雪花。)[出塵]1.超出塵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2.佛教用語。脫離煩惱的塵俗。《四十二章經》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出閤]1.皇子出就封國。《南齊書·江謐傳》:“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2.指閣臣出任外職。《梁書·江蒨傳》:“初,王泰出閤。”3.公主出稼。元稹《七女封公主制》:“雖穠華可尚,出閤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出首]1.自首。《晉書·華軼傳》:“尋而軼敗,(高)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2.檢舉;告發。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我將這簡貼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笆籬:
用竹木編成的障隔。劉禹錫《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溪中士女出~~,溪上鴛鴦避畫旗。”也作“芭籬”。《史記·張儀傳》:“苴蜀相攻擊”司馬貞索隱:“今江南亦謂葦籬曰~~。”上:
(一)①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②等級高或質量好的。《天工開物·飴餳》:“色以白者為上。”③次序或時間在前的。《墨子·七患》:“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樂府《日出東南隅行》:“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⑤由低處往高處。《莊子·逍遙遊》:“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裡。”⑥去;往。黃宗羲《柳敬亭傳》:“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⑦向前。《戰國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終。)⑧進呈;進獻;送上。《漢書·東方朔傳》:“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⑨出場。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楔子:“正旦扮鶯鶯上。”⑩加;添加。《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偃。”(11)塗染。《天工開物·造竹紙》:“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12)通“尚”。崇尚。《呂氏春秋·長見》:“尊賢上功。” (二)shǎng 上聲,漢語四聲之一。鐘嶸《詩品序》:“至平上去人,則餘病未能。”鴛:
[鴛鴦]水鳥名。相傳雌雄偶居不離,古人稱之為“匹鳥”。比喻夫妻。《詩經·小雅·鴛鴦》:“鴛鴦於飛,畢之羅之。”(畢、羅:皆捕鳥網。)溫庭筠《南歌子》:“不如從嫁與,作鴛鴦。”也比喻成雙成對的。避:
①回避;躲開。《莊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好:喜好。)②讓。葛洪《抱樸子·外篇·知止》:“告退避賢,潔而且安。”③遜;亞於。晁錯《論貴粟疏》:“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④防止。權德輿《送別沅泛》:“廢業固相受,避嫌誠自私。”畫:
①劃分;劃分界線。《左傳·襄公四年》:“芒芒禹跡,畫為九州。”(芒芒:遼遠的樣子。)司馬遷《報任安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②繪畫;作畫。《戰國策·齊策二》:“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後漢書·宗室傳·齊武王佖》:“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鄉亭皆畫伯升像於塾,旦起射之。”(伯升:劉縯字。)③圖畫;畫成的藝術品。沈括《夢溪筆談·書畫》:“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聊齋志異·促織》:“拾視之,非字而畫。”④有彩畫的;用彩畫裝飾的。韋應物《郡齋中雨與諸文士燕集》:“兵衛森畫戟,宴寢凝清香。”⑤謀劃;籌劃。《史記·留侯世傢》:“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商君書· 更法》:“孝公平畫。”(平:評議。)⑥計策;計謀。《史記·淮陰侯列傳》:“言不聽,畫不用。”⑦書法的橫筆叫畫;漢字的一筆叫一畫。魏學洢《核舟記》:“細若紋足,鉤畫瞭瞭。”旗:
①[名]旗幟。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②[名]比喻事物的標志。《左傳· 閔公二年》:“佩,衷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