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嘗遊處遍尋看,睹物傷情死一般。”詩句出處:《憤惋詩三首》;是唐朝詩人劉損的作品。
寶釵分股合無緣,魚在深淵日在天。得意紫鸞休舞鏡, 斷蹤青鳥罷銜箋。金杯倒覆難收水,玉軫傾欹懶續弦。 從此蘼蕪山下過,隻應將淚比黃泉。 鸞辭舊伴知何止,鳳得新梧想稱心。紅粉尚存香幕幕, 白雲將散信沈沈。已休磨琢投泥玉,懶更經營買笑金。 願作山頭似人石,丈夫衣上淚痕深。 舊嘗遊處遍尋看,睹物傷情死一般。買笑樓前花已謝, 畫眉窗下月空殘。雲歸巫峽音容斷,路隔星河去住難。 莫道詩成無淚下,淚如泉滴亦須幹。
|
【註釋】:
舊:
①陳舊的;過時的。《論語·公冶長》:“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君。”王安石《元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宋城舊鄘及桑林之門而守之。”(鄘:同“墉”。城垣。桑林:城門名。)劉兼《重陽感懷》之二:“張儀舊壁蒼苔厚,諸葛荒祠古木寒。”②故交;舊相識。《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③從前的;原來的。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嘗:
①用口品嘗味道。《荀子·榮辱》:“嘗之而甘於口。”(甘:好吃)②泛指嘗試;試一試。《孟子·梁惠王上》:“我雖不敏,請嘗試之。”③經歷。《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備:全部。)④古代特指秋祭。供奉新谷讓祖宗嘗新,故名。《公羊傳·桓公八年》:“秋(祭)日嘗。”⑤副詞。曾經。《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遊:
①在水上漂浮。《詩經·邶風·谷風》:“泳之遊之。”(泳:在水中潛行。)泛指遊泳。《韓非子·難勢》:“越人善遊矣。”(越:國名。)②虛浮;不切實際。《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lù陸)。”③遊玩;遊覽。晁錯《言守邊備塞疏》:“幼則同遊。”引申指旅行;出外求學或求官。《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遊江淮。”④交際;交往。《漢書·枚乘傳》:“與英俊並遊。”⑤流動。《漢書·溝洫志》:“水尚有所遊蕩。”⑥縱;放縱。《後漢書·仇覽傳》:“剽輕遊恣。”⑦liú(流)。通“旒”。旌旗上懸垂的飾物。《左傳·桓公二年》:“鞶厲遊纓。”[遊說]為瞭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四處奔走。《史記·張儀列傳》:“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遊處:
交遊,相處,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司馬光)~~相好之日久。”處:
(一)①停留;休息。韓愈《答李翊書》:“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②居住。屈原《九章·涉江》:“幽獨處乎山中。”范仲淹《嶽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③安;存。《史記·李斯列傳》:“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④交往;相處。文天祥《指南錄後序》:“與貴酋相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⑤處置;辦理。《孔雀東南飛》:“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⑥處罰。《晉書·食貨志》:“人間巧偽漸多,競濕谷以要(yāo)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要:求取。) (二)chù 處所;地方。《漢書·張騫傳》:“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遍:
①普遍;全面。《詩經·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為爾德。”(群黎:眾庶;黎民。)《荀子·性惡》:“足可以遍行天下。”(足:腳。)②量詞。表示次數,相當於“次”、“回”。《三國志· 魏書· 賈逵傳》註引《魏略》:“最好《春秋左傳》,乃為牧守,常自課讀之,月常一遍。”尋:
①[量]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千~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②[動]尋找。陶淵明《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向所志。”③[動]重溫。《公羊傳·成公三年》:“聘而言盟者,~舊盟也。”④[動]用,使用。劉向《說苑·敬慎》:“青青不伐,將~斧柯。”⑤[副]不久。李密《陳情表》:“詔書特下,拜臣郎中;~蒙國恩,除臣洗馬。”⑥[尋常] 1.[量]長度單位。八尺為尋,兩尋為常。“尋常”指不長,或不寬。《韓非子·五蠹》:“佈帛~~,庸人不釋。”2. [形]普通,一般。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傢。”看:
①向遠處看;望。《世說新語·文學》:“庾闡始作《揚州賦》……庾公聞賦成,求看,兼贈貺(kuàng)之。”(庾公:指庾亮。貺:贈,賜。)②觀察。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西林:廬山寺名。)又表示估量。高適《送田少府貶蒼梧》:“丈夫窮達未可知,看君不合長貧賤。”(蒼梧:縣名。合:應該。)③觀賞。李白《清平調》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傾國:指佳人,美女。)④看望;探訪。《世說新語·德行》:“(陳仲舉)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梁車為鄴令,其姊往看之。”⑤聽;聞。杜甫《西閣口號呈元二十一》:“看君話王室,感動幾銷憂。”⑥助詞。用在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之後,表示試一試。白居易《眼病》:“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篦試刮看。”(爭得:怎能。金篦:即金戉,一種金屬小刀,為醫生刮治眼病的工具。)[看護]照料;護理。張之翰《金縷曲·乙未清明》:“先塋(yíng)松柏誰看護?”(先塋:祖先墳地。)睹:
①見;看見。《荀子·王霸》:“人茍不狂惑戇(zhuàng)陋者,其誰能睹是而不樂也哉!”(茍:假如。戇:直性子。陋:淺薄。)②觀察;察看。《呂氏春秋· 召類》:“趙簡子將襲衛,使史默往睹之。”③瞭解;明白。《荀子·王霸》:“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物:
①雜毛牛。《詩經·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②客觀存在的物體。《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③特指物產。《晉書·顧榮傳》:“故國安物阜,以義成俗。”(阜:豐富。)④與“我”相對的物和人;眾人。《水經註·洛水》:“既神遊自得,不與物之”。江淹《雜體詩·雜述》:“物我俱忘懷。”⑤指外界環境。范仲淹《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辨識,察看。《周禮·地官·艸人》:“則物其地,圖而授之。”[物議]眾人的議論,多指非議。《南史·謝靈運傳附謝幾卿》:“二人意相得……不屑物議。”傷:
①人或動物身體受到損傷。《春秋·宣公三年》:“郊牛之口傷。”(郊:祭祀名。)②傷口;創傷。《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吳起懷瘳實而吮傷。”③傷害;損害。《周易·節卦》:“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④妨礙。杜甫《陳拾遺故宅》:“位下曷足傷?”⑤憂愁;悲傷;憂傷。《詩經·小雅·杕杜》:“女心傷止。”(止:句末語氣詞。)⑥喪祭。《管子·君臣下》:“明君飾食飲吊傷之禮。”⑦嫌;失之於。《北史·蘇威傳》:“所修格令章程,並行於當世,頗傷瑣碎。”⑧太;過度。齊己《野鴨》:“長生緣甚瘦,近死為傷肥。”情:
①一般的情感或情緒。《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②特指愛情。孔尚任《桃花扇·逃難》:“情根愛胎,何時消敗?”③常理;常情。《孫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④情形;真實情況;實情。《左傳·莊公十年》:“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⑤真實;真誠。《墨子·非攻上》:“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