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簪白筆,幽都逐遊魂。”詩句出處:《贈宣城趙太守悅》;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趙得寶符盛,山河功業存。三千堂上客,出入擁平原。 六國揚清風,英聲何喧喧。大賢茂遠業,虎竹光南藩。 錯落千丈松,虯龍盤古根。枝下無俗草,所植唯蘭蓀。 憶在南陽時,始承國士恩。公為柱下史,脫繡歸田園。 伊昔簪白筆,幽都逐遊魂。持斧冠三軍,霜清天北門。 差池宰兩邑,鶚立重飛翻。焚香入蘭臺,起草多芳言。 夔龍一顧重,矯翼凌翔鵷。赤縣揚雷聲,強項聞至尊。 驚飆頹秀木,跡屈道彌敦。出牧歷三郡,所居猛獸奔。 遷人同衛鶴,謬上懿公軒。自笑東郭履,側慚狐白溫。 閑吟步竹石,精義忘朝昏。憔悴成醜士,風雲何足論。 獼猴騎土牛,羸馬夾雙轅。願借羲皇景,為人照覆盆。 溟海不振蕩,何由縱鵬鯤。所期玄津白,倜儻假騰鶱。 |
【註釋】:
伊:
①代詞。1. 指示代詞。這個;那個。《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方:一邊。)2.第三人稱代詞。彼;他。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江傢我顧伊,庾傢伊顧我。”柳永《蝶戀花》:“為伊消得人憔悴。”②語氣詞。無義。1. 用於句首。《詩經·豳風·東山》:“不可畏也,伊可懷也。”(懷:悲傷。)2.用於句中。柳宗元《敵戒》:“縱欲不戒,匪愚伊耄。”(匪愚伊耄:不是愚蠢就是昏庸。)伊昔:
從前,以往。江淹《雜體詩·王侍中》:“~~值世亂,秣馬辭帝京。”昔:
①同“臘”。幹肉。《逸周書·器服》:“焚菜膾五昔。”(膾:細切的肉。)②從前;往日。《鹽鐵論·非鞅》:“昔商君相秦也。”③陳舊;久遠。錢謙益《渡河聞何三季穆之訃》:“清言酌昔酒。”④通“夕”。夜晚。《莊子·天運》:“蚊虻噆(zǎn)膚,則通昔不寐矣。”(噆:叮。)⑤通“錯(cuò)”。交錯。《周禮·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tiǎn)而昔。”(紾:紋理粗糙。)⑥末尾;終瞭。《呂氏春秋·任地》:“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昔昔]夜夜。《列子·周穆王》:“昔昔夢為國君。”簪:
①古人用來綰住頭發或帽子的一種針形首飾。《韓非子·內儲說上》:“吾知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事事:從事其職事。)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②插戴在頭上。《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③連綴。《儀禮·士喪禮》:“以爵弁服簪裳於衣左。”[簪笏]冠簪和笏板。因為都是官宦所用,所以代指做官。王勃《滕王閣序》:“舍簪笏於百齡。”(百齡:指一生。)[簪纓]冠簪和冠纓,都是官吏所戴,代指顯貴。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鷁路頹風,想簪纓於幾載?”白:
①白色。《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辨:辨別。)②純潔。《韓非子·說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潔;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彰明;顯赫。《荀子·天論》:“禮義不加於國傢,則功名不白。”⑤表明;陳述。《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⑥稟告;報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詞》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白筆:
①彈劾官吏的奏章。李白《贈潘侍禦論錢少陽》:“繡衣柱史何昂藏,鐵冠~~橫秋霜。”②官吏隨身攜帶記事的筆。《晉書·輿服志》:“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是其遺象。”筆:
①書寫繪畫用的文具。《新唐書·李白傳》:“援筆成文,婉麗精切。”②書寫;寫作。《史記·孔子世傢》:“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削:指刪除。)③筆力;筆法。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一:“庾信文章更老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後漢書·臧洪傳》:“晏嬰不降志於白刃,南史不曲筆以求存。”(曲筆:不據事直書,有意掩蓋真相。)④指書畫文章。《晉書·樂廣傳》:“廣乃作二百句語,述己之志。嶽因取次比,便成名筆。”(嶽:潘嶽。次比:排列;潤色。)⑤指散文。白居易《與元九書》:“今且各纂詩筆,粗為卷第。”幽:
(一)①昏暗;深暗。《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遷:遷移。喬:高。)②隱晦;深奧。《荀子·正論》:“上周密,則下疑玄矣;上幽險,則下漸詐矣。”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研求幽邃。”(邃:精深。)③深沉;沉靜。《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④隱藏的;不公開的。曾覿《海野詞·信傳玉女》:“幽期密約,暗想淺顰輕笑,良時莫負,玉山傾倒。”(玉山:喻品德容儀。)⑤囚拘;監禁。司馬遷《報任安書》:“身幽囹圄之中。”⑥幽雅;幽靜。王羲之《蘭亭集序》:“是足以暢敘幽情。”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⑦舊指陰間。宋玉《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些:語氣詞。)⑧古州名。在今河北北部遼寧南部一帶。[幽默]幽靜無聲。《楚辭·九章·懷沙》:“眴(shùn)兮杳杳,孔靜幽默。”(眴:同“瞬”。目轉動。孔:甚。) (二)yǒu黑色。《詩經·小雅·隰桑》:“其葉有幽。”幽都:
①北方極遠的地方。《書·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 ②陰間地府。《楚辭·招魂》:“君無下此~~。”都:
(一)du ①[名]大城市。《左傳·隱公元年》:“大~不過三國之一。”②[名]首都,京城。班固《西都賦》:“漢之西~,在於雍州,實曰長安。”③[名][都會]1. 諸侯國的都城。柳宗元《封建論》:“秦有天下,裂~~而之郡邑。”2. 繁華的大城市。《史記·貨殖列傳》:“然邯鄲亦漳、河之間一~~也。”④[形]漂亮。《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薑,洵美且~。”⑤[嘆]表示贊美。《尚書·皋陶謨》:“皋陶曰:‘~!在知人,在安民。’”⑥[動]居於,處在。《史記·滑稽列傳》:“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卿相之位,澤及後世。”⑦[動]匯總,匯聚。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為一集。”(二) dou [副]全,盡。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於時天月明凈,~無纖翳。” 【辨析】都,京。“京”的本義是“大”。在先秦“京師”連用方指“國都”,“京”指國都是後起義。“都”的本義指“大城市”,漢代以後才可以指首都。逐:
①追趕;追逐。《左傳·莊公十年》:“遂逐齊師。”②趕走。《史記·李斯列傳》:“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間:充當間諜。一切:一律。)《鹽鐵論·利議》:“是孔丘斥逐於魯君,曾不用於世也。”(是:因此。曾:用在“不”字前加強否定語氣。)③競爭。《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④追求。《南史·蕭歡傳》:“城中諸少年,逐歡歸去來。”⑤隨;跟隨。《漢書· 匈奴傳》:“逐水草移徙。”皇甫涍《雪山歌奉寄彭太保》:“當時匹馬更朝天,又逐輕車過酒泉。”遊:
①在水上漂浮。《詩經·邶風·谷風》:“泳之遊之。”(泳:在水中潛行。)泛指遊泳。《韓非子·難勢》:“越人善遊矣。”(越:國名。)②虛浮;不切實際。《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lù陸)。”③遊玩;遊覽。晁錯《言守邊備塞疏》:“幼則同遊。”引申指旅行;出外求學或求官。《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遊江淮。”④交際;交往。《漢書·枚乘傳》:“與英俊並遊。”⑤流動。《漢書·溝洫志》:“水尚有所遊蕩。”⑥縱;放縱。《後漢書·仇覽傳》:“剽輕遊恣。”⑦liú(流)。通“旒”。旌旗上懸垂的飾物。《左傳·桓公二年》:“鞶厲遊纓。”[遊說]為瞭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四處奔走。《史記·張儀列傳》:“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魂:
①舊時指能離開形體而存在的人的精神。《楚辭·大招》:“魂乎歸來,無東無西,無南無北隻!”(隻:語氣詞。表示感嘆。)《左傳·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魂,既生魄,陽曰魂。”②泛指事物的精神。溫庭筠《華清宮和杜舍人》:“杜鵑魂厭蜀,蝴蝶夢悲莊。”(杜鵑:傳說蜀帝杜宇所化。蝴蝶夢:《莊子·齊物論》說莊子夢為蝴蝶。)蘇軾《再用松風亭下韻》:“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③指人的精神;意念。白居易《夢裴相公》:“五年生死隔,一夕魂夢通。”(裴相公:指裴度,曾多次為相。)《呂氏春秋·禁塞》:“自今單唇幹肺,費神傷魂。”(單唇:唇力彈盡。幹肺:肺氣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