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急難一作歲寒)荊卿一去後。

    “(急難一作歲寒)荊卿一去後。”詩句出處:《贈友人其二》;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袖中趙匕首。
    買自徐夫人。
    玉匣閉霜雪。
    經燕復歷秦。
    其事竟不捷。
    淪落歸沙塵。
    持此願投贈。
    與君同急難。(急難一作歲寒)
    荊卿一去後。
    壯士多摧殘。
    長號易水上。
    為我揚波瀾。
    鑿井當及泉。
    張帆當濟川。
    廉夫唯重義。
    駿馬不勞鞭。
    人生貴相知。
    何必金與錢。

    【註釋】:

    急:

    ①急躁。《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韋:皮帶。)又氣惱;發怒。②著急。屈原《離騷》:“忽馳騖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③迫切;緊急。諸葛亮《前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④急需的、緊急嚴重的事情。《史記·五帝本紀》:“順天之義,知民之急。”⑤快;急速。《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呂氏春秋·處方》:“齊令周最趣章子急戰。”⑥逼迫;迫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難:

    (一)nán 困難;艱難。與“易”相對。《老子》第二章:“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二)nàn ①災難;禍患。《孫子·謀攻》:“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韓非子·五蠹》:“堅甲厲兵以備難。”(厲兵:磨快兵器。)特指兵難,反抗或叛亂。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七廟:天子的宗廟。隳 :毀壞。)蘇軾《晁錯論》:“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②怨仇。《戰國策·秦策一》:“以與周武為難。”(周武:周武王。)《史記·張儀列傳》:“楚嘗與秦構難,戰於漢中。”③責備;責難。《孟子·離婁下》:“於禽獸又何難焉?”又詰問;反駁。《論衡·問孔》:“造難孔子,何傷於義?”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辟邪說,難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諂媚的小人。)又辯駁的觀點,論點。《漢書·高帝紀》:“(漢王)以問張良,良發八難。” (三)nuó ①茂盛的樣子。《詩經·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葉有難。”(阿:通“婀”,柔美的樣子。)②驅逐疫鬼。後來寫作“儺”。《周禮·夏官·方相氏》:“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

    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作:

    ①起;起立。《論語·先進》:“舍瑟而作。”②興起;產生。《史記·秦始皇本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一:統一。)又起身。《管子·弟子職》:“夜寐蚤作。”(寐:睡。蚤:通“早”。)《孟子·公孫醜上》:“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韓非子·解老》:“大奸作則小盜隨。”③始。《尚書· 禹貢》:“萊夷作牧。”(萊夷:地名。牧:放牧。)④勞作;工作。《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傢作苦。”⑤創作;寫作。《孟子·梁惠王下》:“孔子懼,作《春秋》。”《呂氏春秋·勿躬》:“容成作歷。”(容成:傳說中黃帝臣,歷法的創造者。)王充《論衡·定賢》:“譬猶工匠之作器也。”⑥名詞,指作品。蕭統《文選序》:“則有‘憑虛’、‘亡是’之作。”⑦事務。鮑照《采桑》:“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蠶作。”(事:從事。)⑧擔當;充任。《論語·子路》:“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而:假如。)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敦槐作關中都督,甚得民情。”⑨當成;算做。羅公升《溪上》:“門前溪一發,我作五湖看。”(一發:一根頭發。)又成為。李賀《浩歌》:“南風吹山作平地。”⑩通“詛”。詛咒。《詩經·大雅·蕩》:“侯作侯祝。”(侯:語氣詞。)(11)通“詐”。欺騙。《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作先合,然後引之大道。”[作色]臉上變色。指神情嚴肅起來或發怒。《禮記·哀公問》:“孔子愀(qiǎo)然作色。”(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歲:

    ①星名。即木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歲在星紀。”②年。《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年。”③光陰;時間;時光。元稹《遣春十首》之七:“莫倚顏似花,君看歲如水。”④年齡。崔顥《江畔老人愁》:“少年欲知老人歲,豈知今年一百五。”⑤年景;年成;收成。《鹽鐵論·力耕》:“豐年歲登,則儲積以備乏絕。”(登:莊稼豐收。)

    寒:

    ①冷。《禮記·月令》:“寒熱不節,民多虐疾。”《呂氏春秋·察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②貧窮;貧寒。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指富貴人傢。)《晉書·劉毅傳》:“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③害怕;畏懼。《聊齋志異·辛十四娘》:“誤入澗谷,狼奔鴟(chī)叫,豎毛寒心。”(鴟:貓頭鷹。)

    荊:

    ①[名]一種落葉灌木。種類很多,多叢生原野。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下田長~榛。”②[名]用荊條做成的刑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肉袒負~。”③[名]舊時謙稱自己的妻子。陽枋《通夔守田都統劄zha子》:“蓋拙~未先袝先塋,欲議歸藏。”④[名]周代諸侯國楚國的別稱。《韓非子·五蠹》:“~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

    卿:

    ①古代一種高級官階、爵位或官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左傳·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呂氏春秋·孟春》:“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大夫九推。”②古代對人的尊稱和敬稱。《史記·項羽本紀》:“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③古代君對臣下的愛稱。《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④古代夫妻或朋友之間的愛稱。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傢去。”

    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去:

    (一)①離開。《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土。”②距離。《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梁丘在曹邾之間,去齊八百裡。”③失去;失掉。孟雲卿《悲哉行》:“孤兒去慈親,遠客喪主人。”周亮工《書影》卷一:“郡縣守巡各至,問所失,吏部曰:‘吾傢無一物,獨去破氈具一床耳。’”④除去;舍棄;丟棄。《左傳·隱公六年》:“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韓愈《與孟尚書書》:“何有去聖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⑤婉稱去世;死亡。古詩《孤兒行》:“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⑥往;到。辛棄疾《摸魚兒》:“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⑦過去的;從前的。《新語·至德》:“斯乃去事之戒,來事之師也。”⑧助詞。用於形容詞後,相當於“啊”、“瞭”。白居易《鹽商婦》:“綠鬟富去金釵多,皓腕肥來銀釧窄。”(綠鬟:比喻女子烏黑的發髻。)⑨去聲。漢語四聲之一。⑩往;到……去。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卿可去成婚。”李白《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傢。”(遷客: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11)通“驅”。驅逐。《左傳·僖公十五年》:“三去之馀,獲其雄狐。” (二)jǔ 收藏。《左傳·昭公十九年》:“紡焉以度而去之。”(紡線搓繩量瞭城墻的高度然後收藏起來。)《史記·周本紀》:“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漦lí:涎沫。櫝dú:放在木匣中。)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弆”。


    上一篇:伊昔簪白笔,幽都逐游魂。

    下一篇:一霎晚风,蝉声新雨歇。
  • (急难一作岁寒)荆卿一去後。

    “(急难一作岁寒)荆卿一去後。”诗句出处:《赠友人其二》;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袖中赵匕首。
    买自徐夫人。
    玉匣闭霜雪。
    经燕复历秦。
    其事竟不捷。
    沦落归沙尘。
    持此愿投赠。
    与君同急难。(急难一作岁寒)
    荆卿一去後。
    壮士多摧残。
    长号易水上。
    为我扬波澜。
    凿井当及泉。
    张帆当济川。
    廉夫唯重义。
    骏马不劳鞭。
    人生贵相知。
    何必金与钱。

    【注释】:

    急:

    ①急躁。《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韦:皮带。)又气恼;发怒。②着急。屈原《离骚》:“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③迫切;紧急。诸葛亮《前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④急需的、紧急严重的事情。《史记·五帝本纪》:“顺天之义,知民之急。”⑤快;急速。《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吕氏春秋·处方》:“齐令周最趣章子急战。”⑥逼迫;迫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难:

    (一)nán 困难;艰难。与“易”相对。《老子》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二)nàn ①灾难;祸患。《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厉兵:磨快兵器。)特指兵难,反抗或叛乱。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天子的宗庙。隳 :毁坏。)苏轼《晁错论》:“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②怨仇。《战国策·秦策一》:“以与周武为难。”(周武:周武王。)《史记·张仪列传》:“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③责备;责难。《孟子·离娄下》:“于禽兽又何难焉?”又诘问;反驳。《论衡·问孔》:“造难孔子,何伤于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谄媚的小人。)又辩驳的观点,论点。《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问张良,良发八难。” (三)nuó ①茂盛的样子。《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阿:通“婀”,柔美的样子。)②驱逐疫鬼。后来写作“傩”。《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作:

    ①起;起立。《论语·先进》:“舍瑟而作。”②兴起;产生。《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一:统一。)又起身。《管子·弟子职》:“夜寐蚤作。”(寐:睡。蚤:通“早”。)《孟子·公孙丑上》:“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韩非子·解老》:“大奸作则小盗随。”③始。《尚书· 禹贡》:“莱夷作牧。”(莱夷:地名。牧:放牧。)④劳作;工作。《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⑤创作;写作。《孟子·梁惠王下》:“孔子惧,作《春秋》。”《吕氏春秋·勿躬》:“容成作历。”(容成:传说中黄帝臣,历法的创造者。)王充《论衡·定贤》:“譬犹工匠之作器也。”⑥名词,指作品。萧统《文选序》:“则有‘凭虚’、‘亡是’之作。”⑦事务。鲍照《采桑》:“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事:从事。)⑧担当;充任。《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而:假如。)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敦槐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⑨当成;算做。罗公升《溪上》:“门前溪一发,我作五湖看。”(一发:一根头发。)又成为。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⑩通“诅”。诅咒。《诗经·大雅·荡》:“侯作侯祝。”(侯:语气词。)(11)通“诈”。欺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严肃起来或发怒。《礼记·哀公问》:“孔子愀(qiǎo)然作色。”(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岁:

    ①星名。即木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②年。《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年。”③光阴;时间;时光。元稹《遣春十首》之七:“莫倚颜似花,君看岁如水。”④年龄。崔颢《江畔老人愁》:“少年欲知老人岁,岂知今年一百五。”⑤年景;年成;收成。《盐铁论·力耕》:“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登:庄稼丰收。)

    寒:

    ①冷。《礼记·月令》:“寒热不节,民多虐疾。”《吕氏春秋·察今》:“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②贫穷;贫寒。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指富贵人家。)《晋书·刘毅传》:“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③害怕;畏惧。《聊斋志异·辛十四娘》:“误入涧谷,狼奔鸱(chī)叫,竖毛寒心。”(鸱:猫头鹰。)

    荆:

    ①[名]一种落叶灌木。种类很多,多丛生原野。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下田长~榛。”②[名]用荆条做成的刑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肉袒负~。”③[名]旧时谦称自己的妻子。阳枋《通夔守田都统劄zha子》:“盖拙~未先袝先茔,欲议归藏。”④[名]周代诸侯国楚国的别称。《韩非子·五蠹》:“~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卿:

    ①古代一种高级官阶、爵位或官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吕氏春秋·孟春》:“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②古代对人的尊称和敬称。《史记·项羽本纪》:“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③古代君对臣下的爱称。《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④古代夫妻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去:

    (一)①离开。《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②距离。《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梁丘在曹邾之间,去齐八百里。”③失去;失掉。孟云卿《悲哉行》:“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周亮工《书影》卷一:“郡县守巡各至,问所失,吏部曰:‘吾家无一物,独去破毡具一床耳。’”④除去;舍弃;丢弃。《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韩愈《与孟尚书书》:“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⑤婉称去世;死亡。古诗《孤儿行》:“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⑥往;到。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⑦过去的;从前的。《新语·至德》:“斯乃去事之戒,来事之师也。”⑧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啊”、“了”。白居易《盐商妇》:“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绿鬟:比喻女子乌黑的发髻。)⑨去声。汉语四声之一。⑩往;到……去。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卿可去成婚。”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11)通“驱”。驱逐。《左传·僖公十五年》:“三去之馀,获其雄狐。” (二)jǔ 收藏。《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纺线搓绳量了城墙的高度然后收藏起来。)《史记·周本纪》:“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漦lí:涎沫。椟dú:放在木匣中。)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弆”。


    上一篇:伊昔簪白笔,幽都逐游魂。

    下一篇:一霎晚风,蝉声新雨歇。

  • 上一篇:伊昔簪白笔,幽都逐游魂。

    下一篇:一霎晚风,蝉声新雨歇。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