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堂振白拂,高論橫青雲。”詩句出處:《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我隨秋風來,瑤草恐衰歇。中途寡名山,安得弄雲月。 渡江如昨日,黃葉向人飛。敬亭愜素尚,弭棹流清輝。 冰谷明且秀,陵巒抱江城。粲粲吳與史,衣冠耀天京。 水國饒英奇,潛光臥幽草。會公真名僧,所在即為寶。 開堂振白拂,高論橫青雲。雪山掃粉壁,墨客多新文。 為餘話幽棲,且述陵陽美。天開白龍潭,月映清秋水。 黃山望石柱,突兀誰開張。黃鶴久不來,子安在蒼茫。 東南焉可窮,山鳥飛絕處。稠疊千萬峰,相連入雲去。 聞此期振策,歸來空閉關。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何當移白足,早晚凌蒼山。且寄一書札,令予解愁顏。
|
【註釋】:
開:
①開門。《呂氏春秋·愛類》:“昔上古龍門未開。”《老子》第二十七章:“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關楗:門閂。)②打開;張開。孟浩然《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軒:窗。)③舒展;開放。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引申為舒展。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④伸展。杜甫《往在》:“京都不再火,涇渭開愁容。”(火:戰火。)崔玨《哭李商隱》:“一生襟抱未曾開。”(襟抱:抱負。)⑤分開;分離。《呂氏春秋·貴信》:“地不剛,則凍閉不開。”阮籍《大人先生歌》:“天地解兮六合開。”(六合:天地四方。)引申為散開。杜甫《梅雨》:“雲霧密難開。”杜甫《雨》:“蛟龍鬥不開。”⑥切;割。⑦開辟;開發。《韓非子·初見秦》:“開地數千裡,此其大功也。”《晉書· 羊祜傳》:“辟土開疆。”又為開通。《漢書·張騫傳》:“騫開外國道。”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引申為擴大,擴展。《荀子·富國》:“節其流,開其源。”杜甫《兵車行》:“武皇開邊意未已。”《史記·秦本紀》:“開地千裡。”《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一》:“南逾山脊,為新開道。”⑧開創。《史記·秦本紀》:“為後世開業。”⑨開始。《詩經·周頌· 武》:“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允文:確實有文德。克:能夠。厥:其。)《論衡·書解》:“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後漢書·馮衍傳下》:“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⑩發動或操縱。杜甫《登白馬潭》:“水生春纜沒,日出野船開。”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上》:“關天培開炮應之,擊斷洋船頭鼻,西兵多落海死。”(11)消散。范仲淹《嶽陽樓記》:“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堂:
①殿堂。《荀子·儒效》:“諸侯趨走堂下。”②正屋,即廳堂。杜甫《贈衛八處士》:“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③舊時官府議事或審案的地方。李商隱《行次西效作》:“巍巍政事堂。”④指某些有專門用途的房屋、廳堂或居室。柳宗元《盩厔(zhōu zhì)縣新食堂記》:“新作食堂於縣內之右。”⑤父系、母系同祖的親屬。《世說新語·賞譽》:“羊長和父繇與太傅祜同堂相善。”(羊長和:人名。)[堂堂]1.宏大。《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二》:“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而死乎?”(去:離開。)2. 光明正大。《法言·重黎》:“堂堂乎忠,難矣哉!”3. 容貌魁偉不凡。《後漢書·伏湛傳》:“湛容貌堂堂。”4.公然;無顧慮的樣子。陸遊《涉白馬渡慨然有懷》:“袁曹百戰相持處,犬羊堂堂自來去。”振:
①賑濟;救濟。《後漢書·趙典傳》:“散傢糧以振窮餓。”②挽救;拯救。《國語·周語下》:“故亡其姓氏,踣(bó)斃不振。”(踣:破滅。)③抖動;揮動。《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④奮起;振作。《呂氏春秋·孟春紀》:“東風解凍,蟄蟲始振。”⑤整頓。盧照鄰《上之回》:“振旅汾川曲,秋風橫大歌。”(回:回中,古地名。)⑥通“震”。1. 震動。《史記·蒙恬列傳》:“是時蒙恬威振匈奴。”2. 震恐。《戰國策·燕策三》:“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白:
①白色。《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辨:辨別。)②純潔。《韓非子·說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潔;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彰明;顯赫。《荀子·天論》:“禮義不加於國傢,則功名不白。”⑤表明;陳述。《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⑥稟告;報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詞》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拂:
(一)①擦拭;除去灰塵。《楚辭·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龜。”(詹尹:鄭詹尹,太卜名。策:蓍草,占卜用。龜:龜殼,占卜用。)②輕輕擦過;掠過。張衡《思玄賦》:“寒風淒而永至兮,拂穹岫之騷騷。”③抖動;揮動。《逸周書·時訓》:“鳴鳩拂其羽。”④違背;違逆。《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忠言拂於耳。”⑤擊。劉向《說苑·雜言》:“幹將莫邪,拂鐘不錚。”⑥彈奏。李端《聽箏》:“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二)bì 通“弼”。輔助。《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傢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高論:
①高遠的議論。李白《大鵬賦》:“吐崢嶸之~~,開浩蕩之奇言。”②空洞的議論。《史記·張釋之馮唐傳》:“卑之,毋甚~~,令今可施行也。”論:
(一)①討論;研討。《論語·憲問》:“世叔討論之。”②議論;評論;談論。《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③辯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日廷論。”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④陳述;述說。張衡《西京賦》:“眾形殊聲,不可勝論。”⑤評判;評定。諸葛亮《出師表》:“宜付有司論其刑賞。”《鹽鐵論·箴石》:“論其才能,然後官之。”⑥定罪;判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晦:每月最後一天。)⑦顧及;考慮。李斯《諫逐客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⑧言論;學說。《荀子·成相》:“君法明,論有常。”⑨文體的一種。蕭統《文選序》:“論則析理精微。” (二)lún①《論語》的簡稱。劉向《別錄》:“魯人所學謂之《魯論》。”②通“倫”。順序,次序。《詩經·大雅·靈臺》:“於論鼓鐘。”③通“掄”。選擇。《國語·齊語》:“權節其用,論比其材。”橫:
(一)①橫貫;橫放著。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天工開物·舟車·車》:“四輪者前後各橫軸一根。”②橫的方向。1. 東西向的。與“縱”相對。揚雄《太玄·玄瑩》:“立天之經曰陰與陽,形地之緯曰縱與橫。”范望註:“南北為縱,東西為橫。”2. 橫向的;橫著的。與“直”、“豎”相對。《呂氏春秋·貴直》:“行人燭過免胄橫戈而進。”3. 跟物體長的一邊垂直的。與“直”、“縱”相對。《天工開物·舟車·漕舫》:“凡風從橫來名曰搶風。”③橫貫;橫渡。《漢書·揚雄傳上》:“將祭後土,上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湊:奔赴。)④充滿。蘇軾《前赤壁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⑤廣;廣闊。范仲淹《嶽陽樓記》:“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湯湯:水流大而急。)⑥錯雜。《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⑦戰國時外交策略“連橫”的省稱。《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要在強兵,破馳說(shuì)之言從橫者。” (二)hèng ①蠻橫;強暴。《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丞相言灌夫傢在潁川,橫甚,民苦之。”《孟子·萬章下》:“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②意外;出乎意料;預料不到。《淮南子·詮言訓》:“內修極而橫禍至者,皆天也。”青:
①深綠色。劉禹錫《陋室銘》:“草色入簾青。”②藍色。《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③黑色。《尚書·禹貢》:“厥土青黎。”④青色的東西。《漢書·成帝紀》:“青綠,民所常服。”⑤青州,古州名。先秦為九州之一。在今山東境內。青雲:
藍色的雲彩,代指藍天。司馬相如《子虛賦》:“交錯糾紛,上幹~~。”①喻指高官顯爵。李中《郵亭早起》:“舊友~~貴,殊鄉束發新。”②喻謂清高。李白《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鄉》:“所以~~人,高歌在巖戶。”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