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詩句出處:《送張秀才謁高中丞》;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
    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
    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采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勛。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註釋】:

    胡:

    ①獸頷下下垂的肉。《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跋:踩。)②大。《儀禮·少牢饋食禮》:“主人受祭之福,胡壽保健傢室。”③代詞。1.何;什麼。《漢書·蕭何傳》:“相國胡大罪?”2. 為什麼;何故。《呂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④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統稱。司馬遷《報任安書》:“垂餌虎口,橫挑強胡。”賈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⑤古國名。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春秋時為楚所滅。《左傳·定公十五年》:“二月,楚滅胡。”[胡考]長壽。《詩經·周頌·絲衣》:“胡考之休。”(休:美。)

    月:

    (一)①月球;月亮。《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②月光;月色。陶潛《歸田園居》之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③月份。一年的十二分之一。從朔至晦為一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名。)④形狀或顏色像月亮的。李賀《昌谷》:“泉樽陶宰酒,月眉謝郎妓。”⑤指婦人的月經。王建《宮詞》:“密奏君王知入月,喚人相伴洗裙裾。”⑥指婦女懷胎的月份。《詩經·大雅·生民》:“誕彌厥月,先生如達。”(誕:助詞。彌:滿。厥:其。先生:初生。達:通“羍”,小羊。)[月氏(zhī)]我國古代西域國名。 (二)ròu 同“肉”。古樂府《孤兒行》:“拔斷蒺藜腸月中,愴欲悲。”(腸:指小腿肚子。)

    入:

    ①進入;由外面到裡面。《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②泛指進入某種境界。李白《王右軍》:“筆精妙入神。”③特指入朝為官。傅亮《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出征入輔,幸不辱命。”④接受;收入。《左傳·宣公元年》:“驟諫而不入。”(驟:屢次。)《新五代史·楚世傢》:“歲入萬計。”⑤上交;交納。《墨子·貴義》:“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⑥參加;加入。《戰國策·魏策一》:“入子之事者,吾為子殺之亡之。”⑦合於;相合;符合。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畫眉深淺入時無?”(時:時髦。)⑧入聲。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

    微:

    ①隱蔽;藏匿。《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yì),其徒微之。”(縊:吊死。徒:部下。)②暗中;秘密地。《史記·張儀列傳》:“使人微隨張儀。”③微小。《呂氏春秋·蕩兵》:“有巨有微而已矣。”④輕微。《莊子·養生主》:“動刀甚微。”⑤精妙;深奧。《晉書·葛洪傳》:“析理入微。”⑥衰敗;衰微。《戰國策·趙策三》:“周貧且微。”《後漢書·逸民傳論》:“漢室中微。”(中:中途。)⑦出身或地位低下;卑賤。《史記· 高祖本紀》:“大王起微細。”⑧不是;沒有。《史記·張丞相列傳》:“(呂後)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⑨副詞。1. 稍微;略微。歐陽修《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2.表示否定。相當於“不”。《顏氏傢訓·序致》:“雖讀禮傳,微愛屬(zhǔ)文。”(屬文:作文。)⑩古國名。1.殷代諸侯微子的封地。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2. 殷、周時西南夷諸國之一。在今四川省巴縣。

    三:

    ①基數詞。《周易·解》:“田獲三狐。”(田:打獵。)②序數第三。《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③表示多數或多次。《史記·魯周公世傢》:“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光:

    ①光亮;光輝。《墨子·尚賢中》:“若日之光,若月之明。”李白《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明亮;光明。《楚辭·九章·涉江》:“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③光采;風采。《莊子·盜蹠》:“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也指華美。《詩經·大雅·韓奕》:“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④光榮;榮耀。《漢書·禮樂志》:“下民之樂,子孫保光。”司馬遷《報任安書》:“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⑤時光;光陰。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青軒:官員坐的有青綢障蔽的車。)⑥景物;景色。辛棄疾《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⑦發揚光大。諸葛亮《前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⑧光滑。韓愈《進學解》:“爬羅剔抉(jué),刮垢磨光。”(抉:挑出,剔出。)⑨指禮樂文物。《周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亂:

    ①治理。《尚書·泰誓》:“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②混亂;動蕩不安。與“治”相對。《荀子·天論》:“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③無秩序;沒條理。《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zhé)亂。”(轍:車轍。)蘇舜欽《暑中閑詠》:“床頭書冊亂紛紛。”④作亂;叛亂。《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漢末避亂江東。”《安祿山事跡》卷下:“安、史二兇羯(jié),相繼亂於范陽。”(羯:種族名。)⑤擾亂;混淆。《論語· 衛靈公》:“小不忍,則亂大謀。”《史記·秦始皇本紀》:“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飾:粉飾。)又危害;禍害。《呂氏春秋·處方》:“故凡亂也者,必始乎近而後及遠。”《漢書·霍光傳》:“當斷不斷,反受其亂。”⑥神志昏亂不清。《漢書·於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dàn),不亂。”(石:十鬥。)《周易·萃》:“其志亂也。”⑦特指心緒不寧。《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袁紹回冀州,心煩意亂,不理政事。”⑧橫暴無道。《漢書·高帝紀下》:“大王起於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⑨紛繁。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⑩隨便;任意。潘嶽《西征賦》:“渾雞犬而亂放,各識傢而競入。”(渾:雜。)(11)通奸。《史記·匈奴列傳》:“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有二子。”(12)古指樂曲的末章。《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jū)》之亂。”(師摯先演奏樂曲的開篇,末章奏《關雎》之曲。)(13)古代辭賦篇末總結一篇要旨的文辭,稱為亂辭。《楚辭·離騷》:“亂曰: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已矣哉:算瞭吧。莫我知:沒有人理解我。何:何必。懷:留戀。)(14)逆流而渡。《詩經· 大雅·公劉》:“涉渭為亂。”

    天:

    ①人的頭部。《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釋:去除。巧故:偽詐。)②天空。王充《論衡·談天》:“察當今天去地甚高,古天與今無異。”《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穹廬:氈帳。)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罰。)④天氣;氣候。《呂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沉陰。”⑤自然界。《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傳·成公十六年》:“國之存亡,天也。”⑨依憑;依靠者。《儀禮· 喪服》:“夫者,妻之天也。”

    天文:

    天象。《易·賁》:“觀乎~~,以察時變。”

    文:

    ①在身體上刺畫花紋。《莊子·逍遙遊》:“越人斷發文身。”②線條交錯的圖形;花紋。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③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周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④禮樂典章制度。張居正《與薊遼總督譚二華》:“如有不效,巡關禦史得論劾(hé)之,固不必襲此故套虛文為也。”(劾:揭發罪狀。襲:沿用。)⑤法令條文。《史記·酷吏列傳》:“與趙禹更定諸律令,務在深文。”⑥字;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書同文。”⑦文辭;文章。劉勰《文心雕龍· 情采》:“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歐陽修《醉翁亭記》:“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⑧非軍事的;與“武”相對。《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⑨華美;有文采。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史有文質,辭有詳略。”(質:質樸。)⑩文飾;掩飾。劉知幾《史通·惑經》:“庸儒末學,文過飾非。”(11)柔和;不猛烈。《世說新語·賞譽》:“士龍為人,文弱可愛。”(士龍:陸雲字。)(12)量詞。計算銅幣的單位。《宋書·徐羨之傳》:“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


    上一篇: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下一篇: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诗句出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注释】:

    胡:

    ①兽颔下下垂的肉。《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跋:踩。)②大。《仪礼·少牢馈食礼》:“主人受祭之福,胡寿保健家室。”③代词。1.何;什么。《汉书·萧何传》:“相国胡大罪?”2. 为什么;何故。《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④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统称。司马迁《报任安书》:“垂饵虎口,横挑强胡。”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⑤古国名。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春秋时为楚所灭。《左传·定公十五年》:“二月,楚灭胡。”[胡考]长寿。《诗经·周颂·丝衣》:“胡考之休。”(休:美。)

    月:

    (一)①月球;月亮。《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②月光;月色。陶潜《归田园居》之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月份。一年的十二分之一。从朔至晦为一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名。)④形状或颜色像月亮的。李贺《昌谷》:“泉樽陶宰酒,月眉谢郎妓。”⑤指妇人的月经。王建《宫词》:“密奏君王知入月,唤人相伴洗裙裾。”⑥指妇女怀胎的月份。《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诞:助词。弥:满。厥:其。先生:初生。达:通“羍”,小羊。)[月氏(zhī)]我国古代西域国名。 (二)ròu 同“肉”。古乐府《孤儿行》:“拔断蒺藜肠月中,怆欲悲。”(肠:指小腿肚子。)

    入:

    ①进入;由外面到里面。《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②泛指进入某种境界。李白《王右军》:“笔精妙入神。”③特指入朝为官。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出征入辅,幸不辱命。”④接受;收入。《左传·宣公元年》:“骤谏而不入。”(骤:屡次。)《新五代史·楚世家》:“岁入万计。”⑤上交;交纳。《墨子·贵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⑥参加;加入。《战国策·魏策一》:“入子之事者,吾为子杀之亡之。”⑦合于;相合;符合。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时:时髦。)⑧入声。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微:

    ①隐蔽;藏匿。《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yì),其徒微之。”(缢:吊死。徒:部下。)②暗中;秘密地。《史记·张仪列传》:“使人微随张仪。”③微小。《吕氏春秋·荡兵》:“有巨有微而已矣。”④轻微。《庄子·养生主》:“动刀甚微。”⑤精妙;深奥。《晋书·葛洪传》:“析理入微。”⑥衰败;衰微。《战国策·赵策三》:“周贫且微。”《后汉书·逸民传论》:“汉室中微。”(中:中途。)⑦出身或地位低下;卑贱。《史记· 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⑧不是;没有。《史记·张丞相列传》:“(吕后)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⑨副词。1. 稍微;略微。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表示否定。相当于“不”。《颜氏家训·序致》:“虽读礼传,微爱属(zhǔ)文。”(属文:作文。)⑩古国名。1.殷代诸侯微子的封地。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2. 殷、周时西南夷诸国之一。在今四川省巴县。

    三:

    ①基数词。《周易·解》:“田获三狐。”(田:打猎。)②序数第三。《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表示多数或多次。《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光:

    ①光亮;光辉。《墨子·尚贤中》:“若日之光,若月之明。”李白《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明亮;光明。《楚辞·九章·涉江》:“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③光采;风采。《庄子·盗跖》:“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也指华美。《诗经·大雅·韩奕》:“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④光荣;荣耀。《汉书·礼乐志》:“下民之乐,子孙保光。”司马迁《报任安书》:“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⑤时光;光阴。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青轩:官员坐的有青绸障蔽的车。)⑥景物;景色。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⑦发扬光大。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⑧光滑。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jué),刮垢磨光。”(抉:挑出,剔出。)⑨指礼乐文物。《周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乱:

    ①治理。《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②混乱;动荡不安。与“治”相对。《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③无秩序;没条理。《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zhé)乱。”(辙:车辙。)苏舜钦《暑中闲咏》:“床头书册乱纷纷。”④作乱;叛乱。《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汉末避乱江东。”《安禄山事迹》卷下:“安、史二凶羯(jié),相继乱于范阳。”(羯:种族名。)⑤扰乱;混淆。《论语· 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史记·秦始皇本纪》:“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饰:粉饰。)又危害;祸害。《吕氏春秋·处方》:“故凡乱也者,必始乎近而后及远。”《汉书·霍光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⑥神志昏乱不清。《汉书·于定国传》:“定国食酒至数石(dàn),不乱。”(石:十斗。)《周易·萃》:“其志乱也。”⑦特指心绪不宁。《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袁绍回冀州,心烦意乱,不理政事。”⑧横暴无道。《汉书·高帝纪下》:“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⑨纷繁。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⑩随便;任意。潘岳《西征赋》:“浑鸡犬而乱放,各识家而竞入。”(浑:杂。)(11)通奸。《史记·匈奴列传》:“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12)古指乐曲的末章。《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jū)》之乱。”(师挚先演奏乐曲的开篇,末章奏《关雎》之曲。)(13)古代辞赋篇末总结一篇要旨的文辞,称为乱辞。《楚辞·离骚》:“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已矣哉:算了吧。莫我知:没有人理解我。何:何必。怀:留恋。)(14)逆流而渡。《诗经· 大雅·公刘》:“涉渭为乱。”

    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天文:

    天象。《易·贲》:“观乎~~,以察时变。”

    文:

    ①在身体上刺画花纹。《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②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王充《论衡·言毒》:“蝮蛇多文。”③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④礼乐典章制度。张居正《与蓟辽总督谭二华》:“如有不效,巡关御史得论劾(hé)之,固不必袭此故套虚文为也。”(劾:揭发罪状。袭:沿用。)⑤法令条文。《史记·酷吏列传》:“与赵禹更定诸律令,务在深文。”⑥字;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书同文。”⑦文辞;文章。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欧阳修《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⑧非军事的;与“武”相对。《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⑨华美;有文采。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史有文质,辞有详略。”(质:质朴。)⑩文饰;掩饰。刘知几《史通·惑经》:“庸儒末学,文过饰非。”(11)柔和;不猛烈。《世说新语·赏誉》:“士龙为人,文弱可爱。”(士龙:陆云字。)(12)量词。计算铜币的单位。《宋书·徐羡之传》:“可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


    上一篇: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下一篇: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 上一篇: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下一篇: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