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扇及於越,水亭風氣涼。”詩句出處:《潯陽送弟昌峒鄱陽司馬作》;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桑落洲渚連,滄江無雲煙。尋陽非剡水,忽見子猷船。 飄然欲相近,來遲杳若仙。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 一睹無二諾,朝歡更勝昨。爾則吾惠連,吾非爾康樂。 朱紱白銀章,上官佐鄱陽。松門拂中道,石鏡回清光。 搖扇及於越,水亭風氣涼。與爾期此亭,期在秋月滿。 時過或未來,兩鄉心已斷。吳山對楚岸,彭蠡當中州。 相思定如此,有窮盡年愁。 |
【註釋】:
搖:
①搖動;擺動。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②動搖;浮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三國:指隨楚拒吳的胡、沈、陳三國。)③上升;飄舉。班固《西都賦》:“遂乃風舉雲搖,浮遊溥覽。”扇:
(一)①門扇。《呂氏春秋·知接》:“上蓋以楊門之扇。”②扇子。《世說新語·輕詆》:“大風揚塵,王以扇拂塵。”③障扇。古代儀仗中障塵蔽日的用具。《宋史·儀衛志一》:“金吾引駕官二人,分立團扇之南。”(金吾:古武官名。負責警衛、儀仗、治安等。)④量詞。用於門、窗等扁形器物。《墨子·備城門》:“為閨門兩扇。”⑤用同“騸”。割去牛馬等傢畜的睪丸或卵巢。黃侃《論學雜著·蘄春語》:“吾鄉謂去牛馬犬陰,皆曰扇。” (二)shān ①搖動扇子或扇狀物使生風。《淮南子·人間》:“武王蔭暍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②(風)吹。嵇康《雜詩》:“微風清扇。”③熾烈。《漢書·谷永傳》:“閻妻驕扇,日以不臧。”(臧:善。)④用同“煽”。煽動,鼓動別人做不該做的事。《晉書·孫恩傳》:“扇動百姓,私集徒眾。”及:
①趕上;追上。《左傳·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車而及。”《呂氏春秋·聽言》:“往者不可及,來者不可待。”②至;到達。《左傳·宜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③如;比得上。《戰國策·齊策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④趁著。《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濟:渡河。)《戰國策·趙策四》:“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⑤介詞。和;與。《詩經·豳風·七月》:“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殆:隻怕。公子:指貴族之子。)《詩經·衛風·氓》:“及父偕老,老使我怨。”於:
(一)①介詞。相當於“在”。表動作的時間、處所。《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左,越於車下。”(越:墜。)②介詞。相當於“對”、“對於”。表動作對象。《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③相當於“向”。表示趨向。《戰國策·東周策》:“秦假道於周以伐韓。”④相當於“至”、“到”。表示方向和目標。《尚書· 盤庚上》:“盤庚遷於殷。”(遷:遷都。)⑤相當於“過”。表示比較。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⑥相當於“自”、“從”、“由”。表示起始。宋玉《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青蘋:水草名。末:頂端。)⑦相當於“給”。《漢書·揚雄傳下》:“東方朔割炙(zhì)於細君。”(炙:烤肉。細君:妻。)⑧相當於“被”。表被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二)wū(烏)。嘆詞。表呼聲或贊嘆。《尚書·大禹謨》:“禹曰:‘於,帝念哉!’”(念:常常想。)越:
(一)①度過;經過。《韓非子·定法》:“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范仲淹《嶽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明年:第二年。)②超過;超越。《漢書·宣帝紀》:“越職逾法,以取名譽。”③遠;遠離。《左傳·襄公十四年》:“聞君不撫社稷而越在他竟。”(撫:撫治。社稷:指國傢。竟:同“境”。)④迂闊;不切實際。《國語·魯語上》:“越哉,臧孫之為政也!”⑤昂揚。蘇軾《石鐘山記》:“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模糊。)⑥宣揚。《國語·晉語八》:“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憲:法。)⑦離散。《淮南子·主術》:“精神勞則越。”⑧墜落。《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左,越於車下。”⑨搶奪;劫奪。魏源《聖武記》卷七:“而內地敚攘越貨、亡命鬥狠之事,無一不出於花門。”(敚:同“奪”,劫奪。花門:指妓院。)⑩周代諸侯國。《墨子·非攻下》:“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11)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南撫夷越。”因其部落眾多,也稱“百越”(或“百粵”)。《史記·李斯列傳》:“南定百越。” (二)huó 瑟底的小孔。《呂氏春秋·適音》:“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亭:
①設在道旁供人停留食宿的處所。《世說新語·雅量》:“送故吏數人,投錢唐亭住。”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②古代設在邊塞供守望用的崗亭。《墨子·雜守》:“其甚害者,為築三亭。”《漢書·匈奴傳上》:“(單於)見畜佈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③有頂無墻供入休息的亭子,多設在路旁或風景區、園林中。蘇軾《喜雨亭記》:“亭以雨名,志喜也。”(志:記。)④秦、漢時的基層行政單位。《漢書· 百官公卿表上》:“大率(shuài)十裡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大率:大略。)⑤直;正。《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亭行六百裡。”⑥調和。《淮南子·原道》:“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⑦養育。張九齡《奉和聖制喜雨》:“艱我稼穡,載育載亭。”(載:則。)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風氣:
①流動的空氣。《太平廣記》卷二百二十六:“或四百開定,以納~~。”②氣候,氣象。《後漢書·宋均傳》:“~~平調,道路夷近。”③風俗,習氣。《魏書·李琰之傳》:“吾傢世將種,自雲猶有關西~~。”④風度。《南齊書·袁彖傳》:“彖少有~~,好屬文及玄言。”氣:
①氣;氣體。《列子·天瑞》:“虹霓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②空氣。《列子·天瑞》:“天積氣耳,亡(wú)處亡氣。”(亡:通“無”。)③自然界陰陽風雨等現象。《莊子·逍遙遊》:“禦六氣之辯。”(禦:掌握適應。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辯:同“變”。變化。)④呼吸;氣息。《漢書·蘇建傳附蘇武》:“武氣絕,半日復息。”⑤氣味。《大戴禮記·四代》:“食為味,味為氣。”⑥氣勢;精神狀態。《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⑦古代哲學概念。指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實體。《荀子·王制》:“水火有氣而無生。”⑧古代醫學指人體生存要素之一。《呂氏春秋·盡數》:“精不流則氣鬱。”涼:
(一)①淡酒。《周禮·天官·漿》:“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yǐ)。”(漿:淡酒。醴:甜酒。醫:釀粥而成的酒。酏:釀酒用的稀粥。)②薄;少。唐明皇《早登太行山中言志》:“涼德慚先哲,徽猷慕昔皇。”《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③稍冷;微寒。《呂氏春秋·仲秋》:“涼風生,候雁來。”④憂愁;失望。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道消結憤懣,運開申悲涼。”(運:氣數。)⑤人煙稀少;淒涼。《金史·移刺道傳》:“咸平卿故鄉,地涼事少,老者所宜。”孔稚珪《北山移文》:“石徑荒涼徒延佇。” (二)liàng ①輔助。《詩經·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尚父:武王對薑尚的尊稱。鷹揚:鷹的奮揚,喻威武。)②把東西放在通風處,使幹燥。今作“晾”。《新唐書·百官志一》:“凡戎器,色別而異處,以衛尉幕士暴涼之。”(暴:曬。)③[涼陰(ān)]古代國君居喪。《公羊傳·文公九年》:“高宗涼陰,三年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