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腰間玉具劍,意許無遺諾。

    “腰間玉具劍,意許無遺諾。”詩句出處:《遊敬亭寄崔侍禦》;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我傢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百年,風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視鴛鷺群,飲啄自鳴躍。
    夫子雖蹭蹬,瑤臺雪中鶴。獨立窺浮雲,其心在寥廓。
    時來顧我笑,一飯葵與藿。世路如秋風,相逢盡蕭索。
    腰間玉具劍,意許無遺諾。壯士不可輕,相期在雲閣。

    【註釋】:

    間:

    (一)①空隙;縫隙。《莊子· 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節:骨節。)《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②隔閡。《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間。”《後漢書·皇後紀上》:“母子慈愛,始終無纖介之間。”(纖介:比喻微小。)③間隔。方苞《獄中雜記》:“骨微傷,病間月。”④私下;暗地。《史記·陳涉世傢》:“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之:到。次所:臨時住所。叢祠:神祠。)⑤離間。《漢書·霍光傳》:“他人一間,女能復自救邪?”(女:汝。邪:耶。)《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讒人間之,可謂窮矣。”⑥參與;介入。《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⑦攙合。杜甫《贈衛八處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⑧抄小路。《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⑨副詞。斷斷續續。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 (二)jiān ①片刻。《韓非子·內儲說上》:“有間,大魚動。”②當中;中間。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③空間;期間。諸葛亮《前出師表》:“奉命於危難之間。”④量詞。陶淵明《歸園田居》之一:“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玉:

    ①一種質細堅硬而有光澤的美石。《尚書·胤(yìn)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胤:古國名。炎:焚燒。)《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制作。)②玉器。《左傳·莊公十年》:“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犧牲:祭祀用的牛羊豬。加:增加。指虛報。)③精美珍貴的。葛洪《抱樸子·外篇·詰鮑》:“崇節儉之清風,肅玉食之明禁。”④潔白美好的。鮑照《舞鶴賦》:“疊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臨霞。”(羽:羽翼。)⑤相助;培養。《詩經·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是用大諫。”(用:以。諫:規勸。)

    具:

    ①食物;酒肴。《禮記·內則》:“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禮儀·士冠禮》:“具饌(zhuàn)於西塾。”(饌:飯食。塾:兩側的房屋。)又飯食;酒肴。《戰國策·齊策四》:“食以草具。”(食sì:使……吃。草具:粗劣的食物。)《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雎大供具,盡請諸侯使。”②準備;置辦。《左傳·隱公元年》:“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shèng)。”③具有。魏學洢(yī)《核舟記》:“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④器具;用具。賈誼《過秦論》:“修戰守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鬥:使……鬥爭。)王安石《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船糧戰具俱辦。”⑤才能;才幹。劉基《賣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guāng)乎幹城之具也。”(虎符:刻成虎形的兵符。皋比:虎皮,將軍所坐。洸洸:堅決勇敢的樣子。幹城:盾牌和城池,借指捍衛者或將領。)李陵《答蘇武書》:“抱將相之具。”⑥陳述;開列。蘇軾《試館職策題三首》:“願深所以然之故,而條具所當行之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餘偶得其書,稍加考正,具列於後。”⑦全部。《史記·項羽本紀》:“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馳:縱馬疾行。之:往。)⑧副詞。表示范圍。相當於“都”、“皆”。范仲淹《嶽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政通:政事順利。人和:上下和協。百廢:各種廢弛的事業。)⑨量詞。《史記·貨殖列傳》:“旃席千具。”《漢書·匈奴傳下》:“鞍勒一具。”

    意:

    ①心意;意圖。《公羊傳·隱公三年》:“此非先君之意也。”賈思勰《齊民要術序》:“蔡倫立意造紙。”又意思。劉勰《文心雕龍·鎔裁》:“善刪者字去而意留。”②懷疑。《列子 ·說符》:“人有亡鐵(fū夫)者,意其鄰之子。”(亡:丟失。鐵:斧子。)③意料。《史記·項羽本紀》:“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意者]想來大概是……。《莊子·天運》:“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想來天大概是運轉而不會自己停止吧。)④通“抑”。表示選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還是”。《墨子·耕柱》:“子之義將匿耶? 意將以告人乎?”(匿:隱藏。)⑤yī(依)。通“噫”。嘆詞。《莊子·在宥》:“意! 甚矣戰,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

    許:

    (一)①答應;允許。《左傳·僖公五年》:“弗聽,許晉使。”②贊同;贊許。《列子·湯問》:“雜然相許。”③期望。《孟子·公孫醜上》:“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④這樣。《宋史·楊萬裡傳》:“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⑤或許;可能。古樂府《懊儂歌》:“許是儂歡歸。”(儂歡:我的愛人。)⑥表示約數。相當於“上下”、“左右”。幹寶《搜神記》卷七:“臨淄有大蛇,長十許丈。”⑦語氣詞。相當於“啊”。韓愈《感春》詩:“一生長恨奈何許。”⑧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許昌縣東。⑨處所;地方。陶潛《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二)hǔ [許許]象聲詞。伐木聲。《詩經·小雅·伐木》:“伐木許許。”

    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遺:

    (一)①失去;丟失。《韓非子·難三》:“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淮南子·原道》:“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履:鞋。冠:帽。)②遺漏;忽略。《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③遺失;遺漏的東西。司馬遷《報任安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闕:缺失。)④舍棄。賈誼《治安策》:“商君遺禮義。”(商君:指商鞅。)⑤遺留;留給。《史記·韓長儒列傳》:“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後遺憂。” ⑥前代遺留的風氣、風格等。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號稱四傑,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⑦特指死者留下的。諸葛亮《出師表》:“深追先帝遺詔。”(追:追念。)⑧剩下。曹操《蒿裡行》:“生民百遺一。”《漢書·食貨志上》:“地有遺利,民有餘力。”⑨超脫。賈誼《鵩鳥賦》:“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⑩排泄。《南史·梁豫章王綜傳》:“嘗改歲後,問訊臨川王宏,出至中閣,登宏羊車次遺糞而出。”(11)墜;落。劉向《九嘆·思古》:“目眇眇而遺泣。”(泣:眼淚。) (二)wèi ①給予;贈送。《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②特指饋贈。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③送達。《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表然其言,先遣人以書遺譚。”④指送行。《商君書·畫策》:“強國之民,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無返!’”(得:指立功取勝。無:同“毋”。)

    諾:

    ①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論語·述而》:“諾,吾將問之。”②答應;允許。《老子》:“夫輕諾必寡信。”③古時批字於公文之尾,表示許可。[諾諾]連聲答應,表示順從。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諾諾復爾爾。”(爾爾:就這樣吧。)


    上一篇: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下一篇:摇扇及于越,水亭风气凉。
  •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诗句出处:《游敬亭寄崔侍御》;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
    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
    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

    【注释】:

    间:

    (一)①空隙;缝隙。《庄子· 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节:骨节。)《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②隔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后汉书·皇后纪上》:“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纤介:比喻微小。)③间隔。方苞《狱中杂记》:“骨微伤,病间月。”④私下;暗地。《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之:到。次所:临时住所。丛祠:神祠。)⑤离间。《汉书·霍光传》:“他人一间,女能复自救邪?”(女:汝。邪: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⑥参与;介入。《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⑦搀合。杜甫《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⑧抄小路。《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⑨副词。断断续续。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二)jiān ①片刻。《韩非子·内储说上》:“有间,大鱼动。”②当中;中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③空间;期间。诸葛亮《前出师表》:“奉命于危难之间。”④量词。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玉:

    ①一种质细坚硬而有光泽的美石。《尚书·胤(yìn)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胤:古国名。炎:焚烧。)《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制作。)②玉器。《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加:增加。指虚报。)③精美珍贵的。葛洪《抱朴子·外篇·诘鲍》:“崇节俭之清风,肃玉食之明禁。”④洁白美好的。鲍照《舞鹤赋》:“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羽:羽翼。)⑤相助;培养。《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用:以。谏:规劝。)

    具:

    ①食物;酒肴。《礼记·内则》:“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礼仪·士冠礼》:“具馔(zhuàn)于西塾。”(馔:饭食。塾:两侧的房屋。)又饭食;酒肴。《战国策·齐策四》:“食以草具。”(食sì:使……吃。草具:粗劣的食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②准备;置办。《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③具有。魏学洢(yī)《核舟记》:“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④器具;用具。贾谊《过秦论》:“修战守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斗争。)王安石《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船粮战具俱办。”⑤才能;才干。刘基《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guāng)乎干城之具也。”(虎符:刻成虎形的兵符。皋比:虎皮,将军所坐。洸洸:坚决勇敢的样子。干城:盾牌和城池,借指捍卫者或将领。)李陵《答苏武书》:“抱将相之具。”⑥陈述;开列。苏轼《试馆职策题三首》:“愿深所以然之故,而条具所当行之事。”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余偶得其书,稍加考正,具列于后。”⑦全部。《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驰:纵马疾行。之:往。)⑧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都”、“皆”。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通:政事顺利。人和:上下和协。百废:各种废弛的事业。)⑨量词。《史记·货殖列传》:“旃席千具。”《汉书·匈奴传下》:“鞍勒一具。”

    意:

    ①心意;意图。《公羊传·隐公三年》:“此非先君之意也。”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蔡伦立意造纸。”又意思。刘勰《文心雕龙·镕裁》:“善删者字去而意留。”②怀疑。《列子 ·说符》:“人有亡铁(fū夫)者,意其邻之子。”(亡:丢失。铁:斧子。)③意料。《史记·项羽本纪》:“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者]想来大概是……。《庄子·天运》:“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想来天大概是运转而不会自己停止吧。)④通“抑”。表示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墨子·耕柱》:“子之义将匿耶? 意将以告人乎?”(匿:隐藏。)⑤yī(依)。通“噫”。叹词。《庄子·在宥》:“意! 甚矣战,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

    许:

    (一)①答应;允许。《左传·僖公五年》:“弗听,许晋使。”②赞同;赞许。《列子·汤问》:“杂然相许。”③期望。《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④这样。《宋史·杨万里传》:“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⑤或许;可能。古乐府《懊侬歌》:“许是侬欢归。”(侬欢:我的爱人。)⑥表示约数。相当于“上下”、“左右”。干宝《搜神记》卷七:“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⑦语气词。相当于“啊”。韩愈《感春》诗:“一生长恨奈何许。”⑧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许昌县东。⑨处所;地方。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二)hǔ [许许]象声词。伐木声。《诗经·小雅·伐木》:“伐木许许。”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遗:

    (一)①失去;丢失。《韩非子·难三》:“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淮南子·原道》:“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履:鞋。冠:帽。)②遗漏;忽略。《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③遗失;遗漏的东西。司马迁《报任安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阙:缺失。)④舍弃。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商君:指商鞅。)⑤遗留;留给。《史记·韩长儒列传》:“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 ⑥前代遗留的风气、风格等。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⑦特指死者留下的。诸葛亮《出师表》:“深追先帝遗诏。”(追:追念。)⑧剩下。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汉书·食货志上》:“地有遗利,民有余力。”⑨超脱。贾谊《鵩鸟赋》:“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⑩排泄。《南史·梁豫章王综传》:“尝改岁后,问讯临川王宏,出至中阁,登宏羊车次遗粪而出。”(11)坠;落。刘向《九叹·思古》:“目眇眇而遗泣。”(泣:眼泪。) (二)wèi ①给予;赠送。《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②特指馈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③送达。《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表然其言,先遣人以书遗谭。”④指送行。《商君书·画策》:“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得:指立功取胜。无:同“毋”。)

    诺:

    ①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论语·述而》:“诺,吾将问之。”②答应;允许。《老子》:“夫轻诺必寡信。”③古时批字于公文之尾,表示许可。[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诺诺复尔尔。”(尔尔:就这样吧。)


    上一篇: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下一篇:摇扇及于越,水亭风气凉。

  • 上一篇: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下一篇:摇扇及于越,水亭风气凉。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