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間玉具劍,意許無遺諾。”詩句出處:《遊敬亭寄崔侍禦》;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我傢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百年,風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視鴛鷺群,飲啄自鳴躍。 夫子雖蹭蹬,瑤臺雪中鶴。獨立窺浮雲,其心在寥廓。 時來顧我笑,一飯葵與藿。世路如秋風,相逢盡蕭索。 腰間玉具劍,意許無遺諾。壯士不可輕,相期在雲閣。
|
【註釋】:
間:
(一)①空隙;縫隙。《莊子· 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節:骨節。)《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②隔閡。《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間。”《後漢書·皇後紀上》:“母子慈愛,始終無纖介之間。”(纖介:比喻微小。)③間隔。方苞《獄中雜記》:“骨微傷,病間月。”④私下;暗地。《史記·陳涉世傢》:“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之:到。次所:臨時住所。叢祠:神祠。)⑤離間。《漢書·霍光傳》:“他人一間,女能復自救邪?”(女:汝。邪:耶。)《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讒人間之,可謂窮矣。”⑥參與;介入。《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⑦攙合。杜甫《贈衛八處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⑧抄小路。《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⑨副詞。斷斷續續。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 (二)jiān ①片刻。《韓非子·內儲說上》:“有間,大魚動。”②當中;中間。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③空間;期間。諸葛亮《前出師表》:“奉命於危難之間。”④量詞。陶淵明《歸園田居》之一:“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玉:
①一種質細堅硬而有光澤的美石。《尚書·胤(yìn)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胤:古國名。炎:焚燒。)《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制作。)②玉器。《左傳·莊公十年》:“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犧牲:祭祀用的牛羊豬。加:增加。指虛報。)③精美珍貴的。葛洪《抱樸子·外篇·詰鮑》:“崇節儉之清風,肅玉食之明禁。”④潔白美好的。鮑照《舞鶴賦》:“疊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臨霞。”(羽:羽翼。)⑤相助;培養。《詩經·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是用大諫。”(用:以。諫:規勸。)具:
①食物;酒肴。《禮記·內則》:“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禮儀·士冠禮》:“具饌(zhuàn)於西塾。”(饌:飯食。塾:兩側的房屋。)又飯食;酒肴。《戰國策·齊策四》:“食以草具。”(食sì:使……吃。草具:粗劣的食物。)《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雎大供具,盡請諸侯使。”②準備;置辦。《左傳·隱公元年》:“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shèng)。”③具有。魏學洢(yī)《核舟記》:“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④器具;用具。賈誼《過秦論》:“修戰守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鬥:使……鬥爭。)王安石《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船糧戰具俱辦。”⑤才能;才幹。劉基《賣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guāng)乎幹城之具也。”(虎符:刻成虎形的兵符。皋比:虎皮,將軍所坐。洸洸:堅決勇敢的樣子。幹城:盾牌和城池,借指捍衛者或將領。)李陵《答蘇武書》:“抱將相之具。”⑥陳述;開列。蘇軾《試館職策題三首》:“願深所以然之故,而條具所當行之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餘偶得其書,稍加考正,具列於後。”⑦全部。《史記·項羽本紀》:“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馳:縱馬疾行。之:往。)⑧副詞。表示范圍。相當於“都”、“皆”。范仲淹《嶽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政通:政事順利。人和:上下和協。百廢:各種廢弛的事業。)⑨量詞。《史記·貨殖列傳》:“旃席千具。”《漢書·匈奴傳下》:“鞍勒一具。”意:
①心意;意圖。《公羊傳·隱公三年》:“此非先君之意也。”賈思勰《齊民要術序》:“蔡倫立意造紙。”又意思。劉勰《文心雕龍·鎔裁》:“善刪者字去而意留。”②懷疑。《列子 ·說符》:“人有亡鐵(fū夫)者,意其鄰之子。”(亡:丟失。鐵:斧子。)③意料。《史記·項羽本紀》:“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意者]想來大概是……。《莊子·天運》:“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想來天大概是運轉而不會自己停止吧。)④通“抑”。表示選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還是”。《墨子·耕柱》:“子之義將匿耶? 意將以告人乎?”(匿:隱藏。)⑤yī(依)。通“噫”。嘆詞。《莊子·在宥》:“意! 甚矣戰,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許:
(一)①答應;允許。《左傳·僖公五年》:“弗聽,許晉使。”②贊同;贊許。《列子·湯問》:“雜然相許。”③期望。《孟子·公孫醜上》:“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④這樣。《宋史·楊萬裡傳》:“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⑤或許;可能。古樂府《懊儂歌》:“許是儂歡歸。”(儂歡:我的愛人。)⑥表示約數。相當於“上下”、“左右”。幹寶《搜神記》卷七:“臨淄有大蛇,長十許丈。”⑦語氣詞。相當於“啊”。韓愈《感春》詩:“一生長恨奈何許。”⑧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許昌縣東。⑨處所;地方。陶潛《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二)hǔ [許許]象聲詞。伐木聲。《詩經·小雅·伐木》:“伐木許許。”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遺:
(一)①失去;丟失。《韓非子·難三》:“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淮南子·原道》:“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履:鞋。冠:帽。)②遺漏;忽略。《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③遺失;遺漏的東西。司馬遷《報任安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闕:缺失。)④舍棄。賈誼《治安策》:“商君遺禮義。”(商君:指商鞅。)⑤遺留;留給。《史記·韓長儒列傳》:“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後遺憂。” ⑥前代遺留的風氣、風格等。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號稱四傑,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⑦特指死者留下的。諸葛亮《出師表》:“深追先帝遺詔。”(追:追念。)⑧剩下。曹操《蒿裡行》:“生民百遺一。”《漢書·食貨志上》:“地有遺利,民有餘力。”⑨超脫。賈誼《鵩鳥賦》:“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⑩排泄。《南史·梁豫章王綜傳》:“嘗改歲後,問訊臨川王宏,出至中閣,登宏羊車次遺糞而出。”(11)墜;落。劉向《九嘆·思古》:“目眇眇而遺泣。”(泣:眼淚。) (二)wèi ①給予;贈送。《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②特指饋贈。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③送達。《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表然其言,先遣人以書遺譚。”④指送行。《商君書·畫策》:“強國之民,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無返!’”(得:指立功取勝。無:同“毋”。)諾:
①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論語·述而》:“諾,吾將問之。”②答應;允許。《老子》:“夫輕諾必寡信。”③古時批字於公文之尾,表示許可。[諾諾]連聲答應,表示順從。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諾諾復爾爾。”(爾爾: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