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投軀寄天下,長嘯尋豪英。

    “投軀寄天下,長嘯尋豪英。”詩句出處:《鄴中贈王大》;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一身竟無托,遠與孤蓬征。千裡失所依,復將落葉並。
    中途偶良朋,問我將何行。欲獻濟時策,此心誰見明。
    君王制六合,海塞無交兵。壯士伏草間,沉憂亂縱橫。
    飄飄不得意,昨發南都城。紫燕櫪下嘶,青萍匣中鳴。
    投軀寄天下,長嘯尋豪英。恥學瑯琊人,龍蟠事躬耕。
    富貴吾自取,建功及春榮。我願執爾手,爾方達我情。
    相知同一己,豈惟弟與兄。抱子弄白雲,琴歌發清聲。
    臨別意難盡,各希存令名。

    【註釋】:

    投:

    ①擲;拋;扔。《詩經·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犖(luò)有力焉,能投蓋於稷門。”(犖:人名。蓋:車蓋。稷門:魯都南門。)②揮;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③扔掉;拋棄。陶潛《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中作》:“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縈。”(冠:指官帽。旋:還;返。縈:拘牽。)④投入。《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遂自投汩羅以死。”《呂氏春秋·察今》:“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⑤相合;迎合。李白《秋日贈元六兄林宗》:“投分三十載,榮枯所共歡。”⑥投靠;投奔。《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舊:老交情。)《南史·王懿傳》:“有遠來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⑦投宿。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⑧到;臨近。牟融《題朱慶餘居》:“寂寥荒館下,投老欲何為?”王安石《送程公辟之豫章》:“九江右投貢與章,楊瀾吹漂浩無旁。”⑨贈送。《詩經·衛風·木桃》:“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⑩趁。高啟《書博雞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

    軀:

    ①身體。《荀子·勸學》:“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②自身;自己。《莊子·庚桑楚》:“不知乎? 人謂我朱愚;知乎? 反愁我軀。”③量詞。用於塑像或屍體。《南史·海南諸國傳·師子國》:“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軀。”(征士:不接朝廷征聘之士。)

    寄:

    ①寄居;依附。《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虵(shé)蟺(shàn)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跪:腿。螯:鉗夾。虵:同“蛇”。蟺:同“鱔”。)《戰國策·齊策四》:“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②托付;委托。《漢書·丙吉傳》:“受襁褓之屬(zhǔ),任天下之寄。”(屬:委托。)諸葛亮《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③借。《戰國策·東周策》:“寡人將寄徑於梁。”

    天:

    ①人的頭部。《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釋:去除。巧故:偽詐。)②天空。王充《論衡·談天》:“察當今天去地甚高,古天與今無異。”《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穹廬:氈帳。)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罰。)④天氣;氣候。《呂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沉陰。”⑤自然界。《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傳·成公十六年》:“國之存亡,天也。”⑨依憑;依靠者。《儀禮· 喪服》:“夫者,妻之天也。”

    下:

    ①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死於此樹之下。”②等級低的。《戰國策·齊策一》:“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③謙詞。《水滸全傳》第六十三回:“蔡福聽瞭,心中暗喜:如此發放,正中下懷。”④質量低的。陸羽《茶經·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時間在後的。《孟子·盡心下》:“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⑥次序靠後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稱帝嚳,下道齊桓。”⑦低於;少於。《呂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情況、條件等。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時下。⑩由高處往低處。《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東,由北往南,由上遊往下遊。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12)攻克。《呂氏春秋·慎大》:“一朝而兩城下。”(13)退讓。(14)頒佈;下達。《韓非子·內儲說上》:“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蘇軾《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16)動作的次數。林嗣環《口技》:“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長:

    (一)①長度;兩端的距離。《考工記· 車人》:“車人為車,柯長三尺。”②長度大。與“短”相對。1.指空間。古樂府(木蘭詩》:“北市買長鞭。”2.指時間。《韓非子·難一》:“矜偽不長,蓋虛不久。”③巨大。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會:一定。濟:渡。)④遼闊。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鳥飛不到吳天長。”⑤經常。張籍《猛虎行》:“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傢取黃犢。”⑥長處;專長。韓愈《畫記》:“以為非一工人之所能運思,蓋叢集眾工人之所長。”⑦擅長。《三國志· 吳書·周瑜傳》:“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二)zhǎng ①年齡大;輩分高。杜甫《兵車行》:“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②排行第一。《史記·李斯列傳》:“始皇有二十馀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③首領;首長。《禮記·曲禮下》:“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牧:官名。)④生長;成長。賈誼《論積貯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長。”⑤撫養。《詩經· 小雅·蓼莪》:“長我育我。”⑥滋長。《詩經·小雅·巧言》:“君子屢盟,亂是用長。”(盟:盟誓。用:以。)⑦增進;增強。《禮記·學記》:“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反:反省。)⑧提高。李白《與韓荊州書》:“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青萍:劍名。結綠:玉名。)

    長嘯:

    ①高聲呼嘯。嶽飛《滿江紅》:“仰天~~,壯懷激烈。”②撮口發出舒長的聲音。成公綏《嘯賦》:“邈姱俗而遺身,乃慷慨而~~。”

    嘯:

    ①撮口出聲。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阮步兵嘯,聞數百步。”②呼喊;號召。宋玉《招魂》:“招具該備,永嘯呼些。”③鳥獸鳴叫。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④通“叱”。大聲喝叫。《禮記·內則》:“男子入內,不嘯不指。”

    尋:

    ①[量]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千~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②[動]尋找。陶淵明《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向所志。”③[動]重溫。《公羊傳·成公三年》:“聘而言盟者,~舊盟也。”④[動]用,使用。劉向《說苑·敬慎》:“青青不伐,將~斧柯。”⑤[副]不久。李密《陳情表》:“詔書特下,拜臣郎中;~蒙國恩,除臣洗馬。”⑥[尋常] 1.[量]長度單位。八尺為尋,兩尋為常。“尋常”指不長,或不寬。《韓非子·五蠹》:“佈帛~~,庸人不釋。”2. [形]普通,一般。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傢。”

    豪:

    ①獸名,即豪豬,俗稱箭豬。肩部以後長有許多長而硬的刺。《山海經·西山經》:“(竹山)有獸焉,其狀如豚(tún)而白毛,毛大如笄(jī)而黑端,名曰豪彘(zhì)。”(豚:豬。笄:簪。彘:豬。)②細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③才能出眾的人。《淮南子·泰族》:“行足以為儀表,知足以決嫌疑,廉足以分財,信可使守約,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賈誼《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④豪放;豪爽。《史記·魏公子列傳》:“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⑤豪華;闊綽。《世說新語·汰侈》:“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yú)服。”(窮:窮盡。輿:車。)⑥強橫;橫暴。《管子·國蓄》:“使萬室之都必有萬鐘之藏……故大賈蓄傢不得豪奪吾民矣。”(鐘:容量單位。齊制六斛四鬥為一鐘。)⑦有權勢的。《史記·秦始皇本紀》:“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柳宗元《童區(ōu)寄傳》:“是兒少秦武陽二歲,而計殺二豪,豈可近耶?”(是:此。少:年紀小於。)陶潛《詠荊軻》:“豪主正怔營。”⑧通“毫”。長而細的毛。喻極小。《墨子·天志中》:“若豪之末。”《莊子·秋水》:“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

    豪英:

    傑出優異的人。陳與義《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

    英:

    ①花。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②美好。《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劉備有英名。”③精華;文采;辭藻。韓愈《進學解》:“含英咀華。”④傑出的;超眾的。《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⑤傑出的人物。《史記·淮陰侯列傳》:“異姓並起,英俊烏集。”⑥通“瑛”。玉的光澤。張衡《四愁詩》之一:“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⑦古國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市西南。⑧皮衣上的裝飾物。《詩經·鄭風·羔裘》:“羔裘晏兮,三英粲兮。”(晏:鮮艷華美。)


    上一篇: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下一篇:银鞍金络倒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 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

    “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诗句出处:《邺中赠王大》;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一身竟无托,远与孤蓬征。千里失所依,复将落叶并。
    中途偶良朋,问我将何行。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
    君王制六合,海塞无交兵。壮士伏草间,沉忧乱纵横。
    飘飘不得意,昨发南都城。紫燕枥下嘶,青萍匣中鸣。
    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耻学琅琊人,龙蟠事躬耕。
    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我愿执尔手,尔方达我情。
    相知同一己,岂惟弟与兄。抱子弄白云,琴歌发清声。
    临别意难尽,各希存令名。

    【注释】:

    投:

    ①掷;抛;扔。《诗经·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荦(luò)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荦:人名。盖:车盖。稷门:鲁都南门。)②挥;甩。《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③扔掉;抛弃。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作》:“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冠:指官帽。旋:还;返。萦:拘牵。)④投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遂自投汩罗以死。”《吕氏春秋·察今》:“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⑤相合;迎合。李白《秋日赠元六兄林宗》:“投分三十载,荣枯所共欢。”⑥投靠;投奔。《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老交情。)《南史·王懿传》:“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⑦投宿。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⑧到;临近。牟融《题朱庆余居》:“寂寥荒馆下,投老欲何为?”王安石《送程公辟之豫章》:“九江右投贡与章,杨澜吹漂浩无旁。”⑨赠送。《诗经·卫风·木桃》:“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⑩趁。高启《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

    躯:

    ①身体。《荀子·劝学》:“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②自身;自己。《庄子·庚桑楚》:“不知乎? 人谓我朱愚;知乎? 反愁我躯。”③量词。用于塑像或尸体。《南史·海南诸国传·师子国》:“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征士:不接朝廷征聘之士。)

    寄:

    ①寄居;依附。《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虵(shé)蟺(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跪:腿。螯:钳夹。虵:同“蛇”。蟺:同“鳝”。)《战国策·齐策四》:“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②托付;委托。《汉书·丙吉传》:“受襁褓之属(zhǔ),任天下之寄。”(属:委托。)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③借。《战国策·东周策》:“寡人将寄径于梁。”

    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长:

    (一)①长度;两端的距离。《考工记· 车人》:“车人为车,柯长三尺。”②长度大。与“短”相对。1.指空间。古乐府(木兰诗》:“北市买长鞭。”2.指时间。《韩非子·难一》:“矜伪不长,盖虚不久。”③巨大。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一定。济:渡。)④辽阔。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鸟飞不到吴天长。”⑤经常。张籍《猛虎行》:“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⑥长处;专长。韩愈《画记》:“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丛集众工人之所长。”⑦擅长。《三国志· 吴书·周瑜传》:“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二)zhǎng ①年龄大;辈分高。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②排行第一。《史记·李斯列传》:“始皇有二十馀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③首领;首长。《礼记·曲礼下》:“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牧:官名。)④生长;成长。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⑤抚养。《诗经· 小雅·蓼莪》:“长我育我。”⑥滋长。《诗经·小雅·巧言》:“君子屡盟,乱是用长。”(盟:盟誓。用:以。)⑦增进;增强。《礼记·学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反:反省。)⑧提高。李白《与韩荆州书》:“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青萍:剑名。结绿:玉名。)

    长啸:

    ①高声呼啸。岳飞《满江红》:“仰天~~,壮怀激烈。”②撮口发出舒长的声音。成公绥《啸赋》:“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

    啸:

    ①撮口出声。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②呼喊;号召。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③鸟兽鸣叫。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④通“叱”。大声喝叫。《礼记·内则》:“男子入内,不啸不指。”

    寻:

    ①[量]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②[动]寻找。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向所志。”③[动]重温。《公羊传·成公三年》:“聘而言盟者,~旧盟也。”④[动]用,使用。刘向《说苑·敬慎》:“青青不伐,将~斧柯。”⑤[副]不久。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⑥[寻常] 1.[量]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寻常”指不长,或不宽。《韩非子·五蠹》:“布帛~~,庸人不释。”2. [形]普通,一般。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

    豪:

    ①兽名,即豪猪,俗称箭猪。肩部以后长有许多长而硬的刺。《山海经·西山经》:“(竹山)有兽焉,其状如豚(tún)而白毛,毛大如笄(jī)而黑端,名曰豪彘(zhì)。”(豚:猪。笄:簪。彘:猪。)②细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③才能出众的人。《淮南子·泰族》:“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廉足以分财,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豪放;豪爽。《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⑤豪华;阔绰。《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yú)服。”(穷:穷尽。舆:车。)⑥强横;横暴。《管子·国蓄》:“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钟:容量单位。齐制六斛四斗为一钟。)⑦有权势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柳宗元《童区(ōu)寄传》:“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是:此。少:年纪小于。)陶潜《咏荆轲》:“豪主正怔营。”⑧通“毫”。长而细的毛。喻极小。《墨子·天志中》:“若豪之末。”《庄子·秋水》:“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英:

    杰出优异的人。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

    英:

    ①花。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②美好。《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刘备有英名。”③精华;文采;辞藻。韩愈《进学解》:“含英咀华。”④杰出的;超众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⑤杰出的人物。《史记·淮阴侯列传》:“异姓并起,英俊乌集。”⑥通“瑛”。玉的光泽。张衡《四愁诗》之一:“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⑦古国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市西南。⑧皮衣上的装饰物。《诗经·郑风·羔裘》:“羔裘晏兮,三英粲兮。”(晏:鲜艳华美。)


    上一篇: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下一篇:银鞍金络倒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 上一篇: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下一篇:银鞍金络倒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