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鞍金絡倒平地,漢東太守來相迎。”詩句出處:《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憶昔洛陽董糟丘,為餘天津橋南造酒樓。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海內賢豪青雲客, 就中與君心莫逆。回山轉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夢思。不忍別,還相隨。 相隨迢迢訪仙城,三十六曲水回縈。一溪初入千花明, 萬壑度盡松風聲。銀鞍金絡倒平地,漢東太守來相迎。 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樓上動仙樂, 嘈然宛似鸞鳳鳴。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 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當筵意氣凌九霄, 星離雨散不終朝,分飛楚關山水遙。餘既還山尋故巢, 君亦歸傢渡渭橋。君傢嚴君勇貔虎,作尹並州遏戎虜。 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行來北涼歲月深, 感君貴義輕黃金。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 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 微波龍鱗莎草綠。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 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翠娥嬋娟初月輝, 美人更唱舞羅衣。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 此時行樂難再遇,西遊因獻長楊賦。北闕青雲不可期, 東山白首還歸去。渭橋南頭一遇君,酂臺之北又離群。 問餘別恨知多少,落花春暮爭紛紛。言亦不可盡, 情亦不可極。呼兒長跪緘此辭,寄君千裡遙相憶。 |
【註釋】:
金:
①金屬的通稱。《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周禮·秋官·職金》:“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為:制作。)②金黃色。《嶽陽樓記》:“浮光躍金。”《阿房宮賦》:“金塊珠礫,棄擲迤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③錢財;錢。《史記·陳丞相世傢》:“臣聞(陳)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禮記·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淮南子·說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利金:磨利刀劍。)⑤古代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言,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以一鎰(二十四兩)為一金,或以一斤為一金。《史記·燕召公世傢》:“子之因遺(wèi)蘇代百金。”(子之:人名。遺:贈與。)《五人墓碑記》:“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脰dòu:頸項;頭臚。)《獄中雜記》:“富者賂數百金。”⑦比喻堅固。《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地,金城千裡。”⑧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⑨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絡:
(一)①纏繞;裹。班固《西都賦》:“絡以綸連。”柳宗元《小石潭記》:“青樹翠蔓,蒙絡搖綴。”②環繞;圍繞。班固《西都賦》:“罘(fú)網連纮(hóng),籠山絡野。”(罘:捕獸網。纮:網繩。)③籠罩;覆蓋。《淮南子·原道》:“絡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④馬籠頭。李世民《詠飲馬》:“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涇:水名。纓:馬頭上的裝飾。)⑤網;網狀物。張衡《西京賦》:“振天維,衍地絡。”(振:整理。維:綱繩。衍:撒佈。)⑥人體脈絡。《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絡脈有過則血上出。”[絡繹]連續不斷的樣子。《後漢書·烏桓傳》:“是時四夷朝賀,絡繹而至。” (二)lào[絡子]1.線繩結成的網狀小袋子。2.繞線繞紗的器具。倒:
(一)倒下;仆倒。司馬相如《上林賦》:“弓不虛發,應聲而倒。” (二)dào ①顛倒;倒傳。袁枚《祭妹文》:“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已無與為印證者矣。”②反過來。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一折:“情願倒賠傢私,送上門兒。”③逆行。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四折:“唬得我倒躲,倒躲。”(唬:同“嚇”。)④倒出;傾出。邵雍《天津感事詩》:“芳樽倒盡人歸去,月光波色戰未休。”⑤副詞。反倒;反而。關漢卿《竇娥冤》:“不想婆婆讓與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藥死瞭。”平:
①平坦;不傾斜。《呂氏春秋·應同》:“平地註水,水流濕。”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湯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④均平;齊一。《周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傳·莊公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⑥安靜;安定。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飲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兩朱閣》:“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並平人幾傢地!”⑨媾和;講和。《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隨:國名。)⑩通“評”。評議。《商君書·更法》:“孝公平畫。”地:
①大地。與“天”相對。《管子·形勢解》:“地生養萬物。”②陸地;地面。《左傳·僖公四年》:“公(晉獻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fèn);與犬,犬斃。”(墳:隆起。)③土地;田地。《周禮·地官·載師》:“以廛裡任國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廛:城市中的空地。國中:指王城之內。)④領土;疆土。《孟子·離婁上》:“爭地以戰,殺人盈野。”⑤地方;場所。《孫子兵法·虛實》:“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⑥處境;地位。《史記·李斯列傳》:“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⑦指境界。齊己《移居西湖作》:“隻待秋聲滌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衲衣:僧衣。)⑧地步。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議論有餘地,公侯來未遲。”⑨路程。李白《妾薄命》:“長門一步地,不肯暫回車。”⑩通“第”。副詞。但;隻。《漢書·丙吉傳》:“西曹地忍之,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漢:
①河流名。漢水,也稱漢江。為長江最長的支流,發源於陜西省寧強縣,流經陜西、湖北,在武漢市入長江。《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推淮、泗,而註之江。”②天河;銀河。《漢書·天文志》:“(王梁)旁有八星,絕漢,曰天橫。”《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③男子。陸遊《雨夜不寐,觀壁間所張魏鄭公砥柱銘》:“世間豈無一好漢,叱吒喑(yīn)嗚氣吞虜。”(喑嗚:怒喝聲。)④朝代名。1. 劉邦建,公元前206~公元8年,史稱“西漢”;劉秀建,公元25~220年,史稱“東漢”。2.五代之一。劉知遠建,公元947~950年,史稱“後漢”。⑤民族名。漢族。《漢書·匈奴傳下》:“近西羌保塞,與漢人交通。”太:
①極大。《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②極遠。《荀子 · 正論》:“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領,葬田不妨田。”(不妨田:指無墳丘。)③超過一定數量的。《史記·項羽本紀》:“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pí)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罷:同“疲”。)④對年長、位尊或輩分高的人的尊稱。《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來時太夫人已不幸。”《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五日一朝太公。”⑤過於;過分。《晉書·夏侯湛傳》:“吾子所以褒飾之太矣。斟酌之喻,非小醜之所堪也。”⑥同“泰”。安泰。《老子》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指事物的本原。)《呂氏春秋·大樂》:“天下太平,萬物安寧。”守:
①官吏的職責。《左傳·隱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②掌管;管理。《左傳·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衡鹿:官名。)③守衛;防守;保衛。《周易 ·坎卦》:“王公設險,以守其國。”④守候。《韓非子·五蠹》:“守株,冀復得兔。”(冀:希望。)⑤看守;守護。《國語·越語上》:“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⑥遵守;保持。《孟子·滕文公下》:“守先王之道。”⑦操守;節操。《呂氏春秋·論人》:“喜之以驗其守。”⑧官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起為西河守。”來:
(一)①小麥。《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②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跟“去”、“往”相反。《孫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③使……來;招致;招來。也作“徠”。司馬遷《史記·文帝本紀》:“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④某一時間以後。《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⑤將來;未來。陶潛《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諫: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斯:則。已:停止。)⑥句末助詞。《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來。”《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二)lài 慰勞。《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職:主管。勞lào:慰勞)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②遞相;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呂氏春秋·疑似》:“為高葆禱於璐,置鼓其上,遠近相聞。”③質地;實質。劉峻《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傑。韞:藏。)[相對]相向。元稹《與李十二夜飲》:“寒夜燈前賴酒壺,與君相對興(xìng)猶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細看。《詩經·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②占視。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④輔佐;扶助。《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史記·魏世傢》:“傢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賢相。”2.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地位相當於郡太守。《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又使為相。《續資治通鑒長編·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彥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儀贊禮者。《淮南子·主術》:“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行人:古時的外交官。)⑦選擇。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狀元花生滿路。”迎:
①迎接。《戰國策·趙策四》:“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②面對著;正對著。《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③迎擊。李華《河南府參軍廳壁記》:“如川決防,如竹迎刃。”④迎合。《新五代史·唐傢人傳第二》:“劉氏多智,善迎意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