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契和天人,陰陽乃驕蹇。”詩句出處:《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秋坐金張館,繁陰晝不開。空煙迷雨色,蕭颯望中來。 翳翳昏墊苦,沉沉憂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 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
苦雨思白日,浮雲何由卷。稷契和天人,陰陽乃驕蹇。 秋霖劇倒井,昏霧橫絕巘。欲往咫尺途,遂成山川限。 潈潈奔溜聞,浩浩驚波轉。泥沙塞中途,牛馬不可辨。 饑從漂母食,閑綴羽陵簡。園傢逢秋蔬,藜藿不滿眼。 蠨蛸結思幽,蟋蟀傷褊淺。廚灶無青煙,刀機生綠蘚。 投箸解鷫鸘,換酒醉北堂。丹徒佈衣者,慷慨未可量。 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功成拂衣去,搖曳滄洲傍。
|
【註釋】:
稷:
①粟。一說稷是不粘的黍。《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離離:茂盛。)《呂氏春秋·用民》:“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②稷為谷類的總名,古代奉為五谷之神,與土地之神“社”合稱“社稷”。《荀子·禮論》:“故社祭社也,稷祭稷也。”③主管農事的官。《左傳· 昭公二十九年》:“稷,田正也。”④迅疾;敏捷。《詩經·小雅·楚茨》:“既齊既稷”。契:
(一)①用刀刻。《詩經·大雅·綿》:“爰契我龜。”《呂氏春秋·察今》:“遽契其舟。”②指刻畫、雕鑿的工具。《周禮·春官·菙氏》:“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幹寶《晉紀總論》:“如室斯構而去其鑿契。”③指刻在甲骨等上的文字。《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④券契;符信。古代券契分為左右兩半,雙方各執其一以為憑信。王羲之《蘭亭集序》:“若合一契。”⑤盟約;要約。《魏書·鹿悆傳》:“契約既固,未旬,琮果降。”⑥符合;切合;投合。梁簡文帝《南郊頌》:“聖人契其道。”陸機《演連珠》之三十六:“鼙鼓疏擊,以節繁弦之契。”⑦指志趣投合的友人。陶潛《桃花源詩》:“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⑧關鍵;契機。司空圖《連珠》:“聞道三千,誰悟入神之契?”《策對》卷四:“《文選》……熟精選理之契,不根藝術之譏。”⑨領悟;體會。陶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慧能《壇經·頓漸品》:“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 (二)qiè 通“挈”。取;持。《荀子·議兵》:“掎契司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漢書·毋將隆傳》:“契國威器,共其傢備。”[契闊]1.勞苦。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白首甘契闊。”2.久別。《後漢書·獨行傳·范冉》:“行路倉卒,非陳契闊之所。”3.相約。曹操《短歌行》:“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三)xiè ①傳說中堯的臣子,商的始祖。《孟子·滕文公上》:“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②通“楔”。楔子。《齊民要術·種蔥》:“兩耬重耩,竅瓠下之,以批契系腰曳之。”和:
(一)①諧和; 協調。《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籥(yuè)舞笙鼓,樂既和奏。”(籥:古管樂器。)引申為安適、平和。《戰國策·趙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qiǎng)步,日三四裡,少(shāo)耆(shì)食,和於身也。”(殊:很。強:勉強。耆:同“嗜”。)《呂氏春秋·達鬱》:“心志欲其和也。”②謙和;平和。《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顏色愈和。”③和睦;融洽。范仲淹《嶽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俱興。”④和解;講和;和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戎:古時對我國西部各民族的稱呼。夷越:古時泛指我國南方的各民族。)《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⑤調和;調節。《呂氏春秋· 貴公》:“陰陽之和,不長一類。”⑥溫暖。范仲淹《嶽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興,上下天光,一碧萬頃。”⑦連帶;伴隨。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和根煮。”⑧車鈴。傅玄《良馬賦》:“結以輊(zhì)軒,節以和鈴。”(輊:車前低後高。軒:車前高後低。節:節奏。)《左傳·桓公二年》:“錫鸞和鈴。”(分別為四種鈴,懸掛在車的不同部位。)⑨古代樂器名。即一種小笙。《儀禮· 鄉射禮》:“三笙一和而成聲。” (二)huò 攙合。沈括《夢溪筆談·活版》:“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冒:蒙蓋。)天:
①人的頭部。《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釋:去除。巧故:偽詐。)②天空。王充《論衡·談天》:“察當今天去地甚高,古天與今無異。”《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穹廬:氈帳。)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罰。)④天氣;氣候。《呂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沉陰。”⑤自然界。《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傳·成公十六年》:“國之存亡,天也。”⑨依憑;依靠者。《儀禮· 喪服》:“夫者,妻之天也。”陰:
(一)①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孟子·萬章上》:“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韓非子·說林上》:“夏居山之陰。”②陽光、月亮、星星被遮擋的天氣。李東陽《蜀葵》:“縱教雨黑天陰夜,不是南枝不放花。”③背面。吳曾《能改齋漫錄·樂府一》:“政和中,一中貴人使越州回,得詞於古碑陰,無名無譜,不知何人作也。”④陰影;樹陰。辛棄疾《水龍吟· 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對桐陰滿庭清晝。”⑤陰森;陰冷。龔鼎孳《遊七星巖》:“花月炎蒸偏五嶺,乍來陰洞逼秋看。”⑥暗中;暗地裡。《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⑦詭詐。《新唐書·李林甫傳》:“性陰密,忍誅殺,不見喜怒。”⑧男女生殖器的通稱。《史記· 呂不韋列傳》:“私求大陰人嫪毐為舍人。”⑨古代哲學概念。 與“陽”相對。用以概括諸事物兩大對立面的一個方面。柳宗元《天說》:“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⑩時光。《晉書·陶侃傳》:“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11)通“蔭yìn”。庇蔭;庇護。《詩經·大雅·桑柔》:“既之陰女,反予來赫。”(予:我。赫:拒絕。) (二)ān [亮陰]指帝王居喪。《尚書·說命上》:“王宅憂,亮陰三祀。”(祀:年。)又《無逸》:“乃或亮陰,三年不言。”陽: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尚書·禹貢》:“岷山之陽,至於衡山。”《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曰:句首助詞。無義。)地名第二個字為“陽”的,一般都來自這個意義。②太陽;陽光。《詩經·小雅 ·湛露》:“匪陽不晞。”(匪:非。晞:曬幹。)《孟子 · 滕文公上》:“秋陽以暴(pù)之。”(暴:曬。)③溫暖。《管子 ·地數》:“陽春農事方作。”④鮮明;明亮。《詩經·豳風·七月》:“我朱孔陽。”(朱:紅色。孔:甚。)⑤表面上;假裝。《韓非子·說難》:“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⑥古代哲學概念。與“陰”相對。用以概括諸事物兩大對立面的一個方面。《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時不當:生不逢時。)⑦通“佯”。假裝。《漢書·田儋傳》:“儋陽為縛其奴。”⑧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河北省唐縣東。乃:
①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漢書·翟義傳》:“今欲發之,乃肯從我乎?”(發:發兵。)陸遊《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傢祭無忘告乃翁。”(翁:父親。)②是;就是。《資治通鑒·赤壁之戰》:“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③副詞。1.於是,這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2.卻;竟。司馬光《訓儉示康》:“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3.隻;僅僅。《呂氏春秋·義賞》:“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④助詞。《尚書·大禹謨》:“乃聖乃神,乃武乃文。”⑤甚至。《資治通鑒·赤壁之戰》:“蒙沖鬥艦乃以千數。”[乃爾]如此。《三國志·蜀書· 呂凱傳》:“臣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驕:
①馬高大健壯。《詩經·衛風·碩人》:“四牡有驕。”(牡:雄馬。有:形容詞前綴。)高適《贈別王十七管記》:“星高漢將驕。”②高傲。《論語·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③放縱。《史記·晉世傢》:“齊桓公益驕,不務德而務遠略。”④寵愛。李商隱《驕兒》:“袞(gǔn)師我驕兒,美秀乃無匹。”(無匹:無比。)《漢書·匈奴傳》:“胡者,天之驕子也。”⑤高傲;傲慢。《商君書·戰法》:“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詩經·魏風·園有桃》:“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杜牧《阿房宮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⑥對……傲慢無禮。《史記· 魏公子列傳》:“不敢以其富貴驕士。”⑦強烈;旺盛。王安石《孤桐》:“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驕蹇:
驕倨,傲慢。《漢書·淮南厲王長傳》:“~~,數不奉法。”蹇:
①跛腳。《戰國策·秦策三》:“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韓盧:古良犬名。)②困苦;不順利。庾信《擬詠懷》:“大道忽雲乖,生民隨事蹇。”③劣馬或跛驢。齊己《答無願上人》:“鄭生驅蹇峴山回,傳得安公好信來。”④言語不流利。庾信《謝滕王集序啟》:“言辭蹇吃,更甚揚雄。”(揚雄:人名。)⑤傲慢;不順服。《漢書· 淮南厲王劉長傳》:“自以為最親,驕蹇,數不奉法。”⑥助詞。用於句首。《楚辭· 九辯》:“時亹(wěi)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亹亹:行進貌。淹留: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