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何文堪緯地,底策可經邦。

    “何文堪緯地,底策可經邦。”詩句出處:《憶洞庭觀步十韻》;是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作品。

    前時登觀步,暑雨正錚摐。上戍看綿蕝,登村度石矼。
    崦花時有蔟,溪鳥不成雙。遠樹點黑槊,遙峰露碧幢。
    巖根瘦似殼,杉破腹如腔。礻交礻瞭漁人服,筕篖野店窗。
    多攜白木鍤,愛買紫泉缸。仙犬聲音古,遺民意緒厖。
    何文堪緯地,底策可經邦。自此將妻子,歸山不姓龐。

    【註釋】:

    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

    文:

    ①在身體上刺畫花紋。《莊子·逍遙遊》:“越人斷發文身。”②線條交錯的圖形;花紋。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③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周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④禮樂典章制度。張居正《與薊遼總督譚二華》:“如有不效,巡關禦史得論劾(hé)之,固不必襲此故套虛文為也。”(劾:揭發罪狀。襲:沿用。)⑤法令條文。《史記·酷吏列傳》:“與趙禹更定諸律令,務在深文。”⑥字;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書同文。”⑦文辭;文章。劉勰《文心雕龍· 情采》:“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歐陽修《醉翁亭記》:“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⑧非軍事的;與“武”相對。《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⑨華美;有文采。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史有文質,辭有詳略。”(質:質樸。)⑩文飾;掩飾。劉知幾《史通·惑經》:“庸儒末學,文過飾非。”(11)柔和;不猛烈。《世說新語·賞譽》:“士龍為人,文弱可愛。”(士龍:陸雲字。)(12)量詞。計算銅幣的單位。《宋書·徐羨之傳》:“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

    堪:

    ①承受得起。《左傳·隱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後漢書·朱俊傳》:“副相國,非臣所堪也。”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狹中:心地狹窄。)②可以;能夠。《尚書·多方》:“惟爾多方,罔堪顧之。”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誰堪伯仲:伯仲,比喻不相上下。即誰能夠相比。)

    緯:

    ①織物上的橫線。與“經”相對。《天工開物·乃服·調絲》:“手中執篗(yuè)旋纏,以俟牽經織緯之用。”(篗:繞絲用具。)②東西向的道路或土地。《大戴禮記·易本命》:“凡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③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南北各九十度。④編織;紡織。《莊子·列禦寇》:“河上有傢貧恃緯蕭而食者。”⑤緯書。漢代以神學迷信附會儒傢經典的一類書。《三國志·蜀書·譙周傳》:“兼通諸經及圖緯。”⑥古代稱行星為緯。《史記·天官書》:“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為緯。”

    地:

    ①大地。與“天”相對。《管子·形勢解》:“地生養萬物。”②陸地;地面。《左傳·僖公四年》:“公(晉獻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fèn);與犬,犬斃。”(墳:隆起。)③土地;田地。《周禮·地官·載師》:“以廛裡任國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廛:城市中的空地。國中:指王城之內。)④領土;疆土。《孟子·離婁上》:“爭地以戰,殺人盈野。”⑤地方;場所。《孫子兵法·虛實》:“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⑥處境;地位。《史記·李斯列傳》:“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⑦指境界。齊己《移居西湖作》:“隻待秋聲滌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衲衣:僧衣。)⑧地步。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議論有餘地,公侯來未遲。”⑨路程。李白《妾薄命》:“長門一步地,不肯暫回車。”⑩通“第”。副詞。但;隻。《漢書·丙吉傳》:“西曹地忍之,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

    底:

    (一)①物體的底層或下面。柳宗元《酬賈鵬山人詩》:“青松遺澗底。”《南史·陸澄傳》:“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②下面。白居易《寒閨怨》:“燈底裁縫剪刀冷。”③事物的終端;盡頭。徐宏祖《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數轉達洞底。”④內部;裡面。楊萬裡《送吳敏叔待制侍禦致仕》:“自憐病鶴樊籠底。”(致仕:辭官歸傢。)⑤阻滯;不流暢。柳宗元《天說》:“人之血氣敗逆壅底。”⑥至;到達。《列子·天瑞》:“林類年且百歲,底春被裘。”⑦代詞。1. 表指示。相當於“此”、“這”。陸遊《遣興》:“小甑(zèng)吳粳底樣香。”(甑:蒸飯的瓦器。)2.表疑問。相當於“何”、“什麼”。范成大《雙燕》詩:“底處飛雙燕,銜泥上藥欄。”⑧通“砥”。1. 磨刀石。《孟子·萬章下》:“《詩》雲:‘周道如底,其直如矢。’”2.磨礪。《呂氏春秋·貴直》:“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盡果敢。”(二)de 相當於“的”。表領屬關系。今通用“的”。《朱子語類·小學》:“那是做人底樣子。”

    策:

    ①馬鞭。《韓非子·五蠹》:“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禦駻馬,此不知之患也。”②鞭打;驅使。《宋史·葉適傳》:“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③督促;鼓勵。梁·簡文帝《吊道澄法師亡書》:“宜應共相策勉,弘遵舊業。”(弘:光大。)④古代用來計算的籌子。王安石《禮樂論》:“天至高也,日月星辰陰陽之氣,可端策而數。”⑤計謀;方法。《史記·張耳陳馀列傳》:“怨陳王不用其策。”⑥謀劃;測度。《孫子·虛實》:“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⑦拐杖。左思《招隱》詩二首之一:“杖策招隱士。”⑧拄。曹植《苦思行》:“策杖從我遊。”⑨君主對臣下使用的一種文書。《左傳·昭公三年》:“晉侯嘉焉,授之以策。”(嘉:贊許。)⑩策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11)古代議論文體之一。(12)書簡;簿冊。《管子·宙合》:“是故聖人著之簡策,傳以告後進。”(13)寫在策上。《舊唐書·太宗紀上》:“策名就列,或乖大體。”(就列:就位朝列。乖:違背。)

    可:

    (一)①同意。《左傳·隱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④能夠;可以。《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⑤著實。《史記·田單列傳》:“吾懼燕(yān)人掘吾城外塚墓,僇(lù)先人,可為寒心。”(僇:通“戮”。殺。此指戮屍。)⑥適合;適宜。張翰《杖賦》:“方圓適意,洪細可乎。”李漁《笠翁一傢言·笠翁偶集·種植部》:“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瘦得渾如削,百般醫療終難可。”(渾:簡直。)⑧當著,對著。周邦彥《南柯子》:“曉來階下按新聲,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擊,奏。一方:一塊。)⑨副詞。1.表示估計,相當於“大約”。王維《洛陽女兒行》:“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2.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李白《相逢行》:“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3.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哪”。《史記·項羽本紀》:“騅不逝兮可奈何!”方幹《山中言志》:“潛夫自有孤雲侶,可要王侯知姓名?”(潛夫:隱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軍中文告。)

    經:

    ①織物的縱線叫“經”。《文心雕龍·情采》:“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論衡· 量知》:“恒女之手,紡績織經。”(恒:常。)②南北向的道路為“經”(東西向的為“緯”)。《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③道路。張衡《東京賦》:“經塗九軌,城隅九雉。”④中醫稱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為“經”。《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技:即“枝”,枝脈。肯綮qìng:筋骨結合之處。軱gù:大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教以上下經脈五診。”⑤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如:《十三經》;佛經;《道德經》。《史記·儒林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又指記述某一事物、技藝的專書。如:《水經》;《茶經》;《禽經》。⑥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中的第一部,即經部,又稱甲部,專門收集《周易》、《尚書》、《詩經》等儒傢經典著作。⑦經過;經歷。《呂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徐霞客遊記·浙遊日記》:“婺(wù)水東南從永康經郡之南門,而西北抵蘭溪,與衢江合。”⑧常久。《史記·貨殖列傳》:“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⑨常道;常法。《左傳·隱公十一年》:“恕而行之,德之則也,禮之經也。”《呂氏春秋·有始》:“天地合和,生之大經也。”⑩治理。《荀子·非十二子》:“不可以經國定分。”《呂氏春秋·求人》:“終身無經天下之色。”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11)上吊;自縊。《論語· 憲問》:“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史記·田單列傳》:“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漢書·戾太子劉據傳》:“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距戶:閉門。)[經紀]經營管理。《宋書·謝弘微傳》:“弘微經紀生業,事若在公,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簿。”(生業:賴以生活的職業。)[經營]1. 治理。《詩經· 大雅· 江漢》:“經營四方,告成於王。”2. 指藝術構思。杜甫《丹青引》:“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意匠:構思。慘淡:用盡心力。)

    邦:

    ①諸侯的封國。《詩經·大雅·皇矣》:“王(wàng)此大邦。”(王:指統治。)②泛指國傢。杜甫《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邦以民為本。”③分封。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後:國君。)


    上一篇:稷契和天人,阴阳乃骄蹇。

    下一篇:客遇王子乔,口传不死方。
  • 何文堪纬地,底策可经邦。

    “何文堪纬地,底策可经邦。”诗句出处:《忆洞庭观步十韵》;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作品。

    前时登观步,暑雨正铮摐。上戍看绵蕝,登村度石矼。
    崦花时有蔟,溪鸟不成双。远树点黑槊,遥峰露碧幢。
    岩根瘦似壳,杉破腹如腔。礻交礻了渔人服,筕篖野店窗。
    多携白木锸,爱买紫泉缸。仙犬声音古,遗民意绪厖。
    何文堪纬地,底策可经邦。自此将妻子,归山不姓庞。

    【注释】:

    何:

    (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

    文:

    ①在身体上刺画花纹。《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②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王充《论衡·言毒》:“蝮蛇多文。”③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④礼乐典章制度。张居正《与蓟辽总督谭二华》:“如有不效,巡关御史得论劾(hé)之,固不必袭此故套虚文为也。”(劾:揭发罪状。袭:沿用。)⑤法令条文。《史记·酷吏列传》:“与赵禹更定诸律令,务在深文。”⑥字;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书同文。”⑦文辞;文章。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欧阳修《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⑧非军事的;与“武”相对。《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⑨华美;有文采。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史有文质,辞有详略。”(质:质朴。)⑩文饰;掩饰。刘知几《史通·惑经》:“庸儒末学,文过饰非。”(11)柔和;不猛烈。《世说新语·赏誉》:“士龙为人,文弱可爱。”(士龙:陆云字。)(12)量词。计算铜币的单位。《宋书·徐羡之传》:“可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

    堪:

    ①承受得起。《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后汉书·朱俊传》:“副相国,非臣所堪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狭中:心地狭窄。)②可以;能够。《尚书·多方》:“惟尔多方,罔堪顾之。”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谁堪伯仲:伯仲,比喻不相上下。即谁能够相比。)

    纬:

    ①织物上的横线。与“经”相对。《天工开物·乃服·调丝》:“手中执篗(yuè)旋缠,以俟牵经织纬之用。”(篗:绕丝用具。)②东西向的道路或土地。《大戴礼记·易本命》:“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③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南北各九十度。④编织;纺织。《庄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⑤纬书。汉代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典的一类书。《三国志·蜀书·谯周传》:“兼通诸经及图纬。”⑥古代称行星为纬。《史记·天官书》:“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为纬。”

    地:

    ①大地。与“天”相对。《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②陆地;地面。《左传·僖公四年》:“公(晋献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fèn);与犬,犬斃。”(坟:隆起。)③土地;田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廛:城市中的空地。国中:指王城之内。)④领土;疆土。《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⑤地方;场所。《孙子兵法·虚实》:“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⑥处境;地位。《史记·李斯列传》:“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⑦指境界。齐己《移居西湖作》:“只待秋声涤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衲衣:僧衣。)⑧地步。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议论有余地,公侯来未迟。”⑨路程。李白《妾薄命》:“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⑩通“第”。副词。但;只。《汉书·丙吉传》:“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底:

    (一)①物体的底层或下面。柳宗元《酬贾鹏山人诗》:“青松遗涧底。”《南史·陆澄传》:“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②下面。白居易《寒闺怨》:“灯底裁缝剪刀冷。”③事物的终端;尽头。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数转达洞底。”④内部;里面。杨万里《送吴敏叔待制侍御致仕》:“自怜病鹤樊笼底。”(致仕:辞官归家。)⑤阻滞;不流畅。柳宗元《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⑥至;到达。《列子·天瑞》:“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⑦代词。1. 表指示。相当于“此”、“这”。陆游《遣兴》:“小甑(zèng)吴粳底样香。”(甑:蒸饭的瓦器。)2.表疑问。相当于“何”、“什么”。范成大《双燕》诗:“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⑧通“砥”。1. 磨刀石。《孟子·万章下》:“《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2.磨砺。《吕氏春秋·贵直》:“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二)de 相当于“的”。表领属关系。今通用“的”。《朱子语类·小学》:“那是做人底样子。”

    策:

    ①马鞭。《韩非子·五蠹》:“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②鞭打;驱使。《宋史·叶适传》:“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③督促;鼓励。梁·简文帝《吊道澄法师亡书》:“宜应共相策勉,弘遵旧业。”(弘:光大。)④古代用来计算的筹子。王安石《礼乐论》:“天至高也,日月星辰阴阳之气,可端策而数。”⑤计谋;方法。《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怨陈王不用其策。”⑥谋划;测度。《孙子·虚实》:“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⑦拐杖。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一:“杖策招隐士。”⑧拄。曹植《苦思行》:“策杖从我游。”⑨君主对臣下使用的一种文书。《左传·昭公三年》:“晋侯嘉焉,授之以策。”(嘉:赞许。)⑩策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11)古代议论文体之一。(12)书简;簿册。《管子·宙合》:“是故圣人著之简策,传以告后进。”(13)写在策上。《旧唐书·太宗纪上》:“策名就列,或乖大体。”(就列:就位朝列。乖:违背。)

    可:

    (一)①同意。《左传·隐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④能够;可以。《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着实。《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yān)人掘吾城外冢墓,僇(lù)先人,可为寒心。”(僇:通“戮”。杀。此指戮尸。)⑥适合;适宜。张翰《杖赋》:“方圆适意,洪细可乎。”李渔《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种植部》:“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瘦得浑如削,百般医疗终难可。”(浑:简直。)⑧当着,对着。周邦彦《南柯子》:“晓来阶下按新声,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击,奏。一方:一块。)⑨副词。1.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2.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3. 表示反诘,相当于“岂”“哪”。《史记·项羽本纪》:“骓不逝兮可奈何!”方干《山中言志》:“潜夫自有孤云侣,可要王侯知姓名?”(潜夫:隐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古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军中文告。)

    经:

    ①织物的纵线叫“经”。《文心雕龙·情采》:“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论衡· 量知》:“恒女之手,纺绩织经。”(恒:常。)②南北向的道路为“经”(东西向的为“纬”)。《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③道路。张衡《东京赋》:“经涂九轨,城隅九雉。”④中医称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为“经”。《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技:即“枝”,枝脉。肯綮qìng:筋骨结合之处。軱gù:大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教以上下经脉五诊。”⑤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如:《十三经》;佛经;《道德经》。《史记·儒林列传》:“(儿宽)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又指记述某一事物、技艺的专书。如:《水经》;《茶经》;《禽经》。⑥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一部,即经部,又称甲部,专门收集《周易》、《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著作。⑦经过;经历。《吕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婺(wù)水东南从永康经郡之南门,而西北抵兰溪,与衢江合。”⑧常久。《史记·货殖列传》:“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⑨常道;常法。《左传·隐公十一年》:“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吕氏春秋·有始》:“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⑩治理。《荀子·非十二子》:“不可以经国定分。”《吕氏春秋·求人》:“终身无经天下之色。”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上吊;自缢。《论语· 宪问》:“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史记·田单列传》:“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经。”(距户:闭门。)[经纪]经营管理。《宋书·谢弘微传》:“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生业:赖以生活的职业。)[经营]1. 治理。《诗经· 大雅· 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2. 指艺术构思。杜甫《丹青引》:“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意匠:构思。惨淡:用尽心力。)

    邦:

    ①诸侯的封国。《诗经·大雅·皇矣》:“王(wàng)此大邦。”(王:指统治。)②泛指国家。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邦以民为本。”③分封。柳宗元《封建论》:“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后:国君。)


    上一篇:稷契和天人,阴阳乃骄蹇。

    下一篇:客遇王子乔,口传不死方。

  • 上一篇:稷契和天人,阴阳乃骄蹇。

    下一篇:客遇王子乔,口传不死方。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