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在何處,桂樹青雲端。”詩句出處:《贈參寥子》;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白鶴飛天書,南荊訪高士。五雲在峴山,果得參寥子。 骯臟辭故園,昂藏入君門。天子分玉帛,百官接話言。 毫墨時灑落,探玄有奇作。著論窮天人,千春秘麟閣。 長揖不受官,拂衣歸林巒。餘亦去金馬,藤蘿同所歡。 相思在何處,桂樹青雲端。
|
【註釋】:
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②遞相;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呂氏春秋·疑似》:“為高葆禱於璐,置鼓其上,遠近相聞。”③質地;實質。劉峻《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傑。韞:藏。)[相對]相向。元稹《與李十二夜飲》:“寒夜燈前賴酒壺,與君相對興(xìng)猶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細看。《詩經·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②占視。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④輔佐;扶助。《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史記·魏世傢》:“傢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賢相。”2.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地位相當於郡太守。《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又使為相。《續資治通鑒長編·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彥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儀贊禮者。《淮南子·主術》:“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行人:古時的外交官。)⑦選擇。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狀元花生滿路。”思:
①思考;想。《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②思念;懷念。《詩經·邶風·泉水》:“靡(mǐ)日不思。”(靡:無。)李白《靜夜思》:“低頭思故鄉。”③愁思。張華《勵志詩》:“吉士思秋。”(吉士:對男子的美稱。)④心情;情緒。李煜《虞美人》:“清霜殘雪思難任。”(清霜殘雪:指鬢發已白。)柳宗元《登柳州城樓》:“海天愁思正茫茫。”⑤助詞。可用於句首或句中,調整音節。《詩經·大雅 ·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齊:通“齋”。莊敬。大任: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⑥語氣詞,啊。《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喬:高大。休:休息。)在:
①存在;在世。《論語·裡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范縝《神滅論》:“豈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張華《情詩》:“處歡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長”。(愒:貪。)③處;處所。陶潛《飲酒》之二:“衰榮無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於;取決於。《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⑤問候;慰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吾子獨不在寡人。”(寡人:衛獻公自稱。淹恤:久遭憂患。吾子:指衛大夫大叔文子。)⑥觀察;審察。《尚書 ·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璇璣玉衡: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詞。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情形、范圍等。柳宗元《田傢》詩:“迎新在此歲。”《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將軍禽操宜在今日。”(將軍:指孫權。操:曹操。)⑧和“所”連用,表示強調,其下多連“不”等。⑨終結。《尚書·呂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僅僅。《漢書·賈誼傳》:“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處:
(一)①停留;休息。韓愈《答李翊書》:“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②居住。屈原《九章·涉江》:“幽獨處乎山中。”范仲淹《嶽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③安;存。《史記·李斯列傳》:“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④交往;相處。文天祥《指南錄後序》:“與貴酋相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⑤處置;辦理。《孔雀東南飛》:“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⑥處罰。《晉書·食貨志》:“人間巧偽漸多,競濕谷以要(yāo)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要:求取。) (二)chù 處所;地方。《漢書·張騫傳》:“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桂:
①植物名。桂皮樹。《楚辭·離騷》:“雜申椒與桂菌兮,豈維紉夫蕙茞。”②植物名,指木樨。三國·魏·繁欽《彌愁賦》:“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樹:
①樹木。《禮記·祭義》:“樹木以時伐焉。”(以時:按時,適時。)②種植。《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杞。”(杞:一種樹。)③培養人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吾聞子善樹人。”④豎立;建立。《後漢書·桓彬傳》:“乃共樹碑而頌焉。”⑤量詞。《齊民要術·序》:“種柑橘千樹。”⑥門屏風。《禮記·郊特牲》:“臺門而旅樹。”青:
①深綠色。劉禹錫《陋室銘》:“草色入簾青。”②藍色。《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③黑色。《尚書·禹貢》:“厥土青黎。”④青色的東西。《漢書·成帝紀》:“青綠,民所常服。”⑤青州,古州名。先秦為九州之一。在今山東境內。青雲:
藍色的雲彩,代指藍天。司馬相如《子虛賦》:“交錯糾紛,上幹~~。”①喻指高官顯爵。李中《郵亭早起》:“舊友~~貴,殊鄉束發新。”②喻謂清高。李白《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鄉》:“所以~~人,高歌在巖戶。”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端:
①正;直;端正。《魏子》:“形端則影直。”又公正。賈誼《治安策》:“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②事物的一頭或一方。《孫子兵法·勢篇》:“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③開頭;發端。王安石《荀卿》:“知己者,智之端。”④緣由;來由。陸機《君子行》:“禍集非無端。”⑤量詞。佈帛長度單位。倍丈為端。一說六丈為端,又說一丈六尺為端。《鹽鐵論·力耕》:“中國一端之縵。”⑥審視;細看。司空圖《障車文》:“且子細思量,內外端相,事事相稱,頭頭相當。”⑦副詞。1. 正好。張說《破陣樂》:“正屬四方朝賀,端知萬舞皇威。”2.終究。蔡伸《滿庭芳》:“端不負平生。”3. 究竟。陸遊《幽事》:“餘年端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