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遇王子喬,口傳不死方。”詩句出處:《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去國客行遠,還山秋夢長。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床。 覺罷攬明鏡,鬢毛颯已霜。良圖委蔓草,古貌成枯桑。 欲道心下事,時人疑夜光。因為洞庭葉,飄落之瀟湘。 令弟經濟士,謫居我何傷。潛虯隱尺水,著論談興亡。 客遇王子喬,口傳不死方。入洞過天地,登真朝玉皇。 吾將撫爾背,揮手遂翱翔。
|
【註釋】:
客:
①賓客;外來人。李斯《諫逐客書》:“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詩經·商頌·那》:“我有嘉客,亦不夷懌(yì)。”(夷懌:喜悅。)②門客;食客。《史記·孟嘗君列傳》:“馮驩聞孟嘗君好客。”《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③旅客。李商隱《滯雨》:“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④客商。盧綸《晚次鄂州》:“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⑤旅居;寄居。杜甫《去蜀》:“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⑥為某種目的而奔走活動的人。《後漢書·馬援傳》:“吳王好劍客。”《周易·系辭下》:“重門擊柝(tuò),以禦暴客。”(柝:打更用的梆子。)遇:
①相遇;遇到。《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邂逅(xiè hòu)相遇,適我願兮。”(邂逅:偶然相遇。適:恰合。)《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遇於赤壁。”②會見。《公羊傳·隱公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垂:地名。)③接觸;感觸。幹寶《搜神記》卷十九:“此其來也,豈以吾遇厄絕糧,從者病乎?”(厄:困厄。)又接觸。《莊子·養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④遇合;見賞。指得到君主的信任。《荀子·成相》:“雖有賢聖,適不遇世孰知之!”(適:恰好。孰:誰。)杜甫《從事行》:“垂老遇君未恨晚。”⑤機會。張溥《五人墓碑記》:“斯固百世之遇也。”(斯:此。)⑥對待。《商君書·外內》:“以此遇敵,是以百石之弩射飄葉也。”⑦相待。《淮南子·人間》:“以詐偽遇人,雖愈利,後無復。”⑧待遇。諸葛亮《前出師表》:“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追:追念。)王:
(一)①夏商周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尚書·盤庚上》:“王命眾,悉至於庭。”(悉:都;全。)②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以戰喻。”③漢以後的最高封爵。《漢書·諸侯王表》:“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涉而藩國自析。”(主父:人名。冊:同“策”。析:削弱。)④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尚書·大禹謨》:“四夷來王。”⑤首領;同類中最特出或最大者。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⑥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bǐ)為王母。” (二)wàng ①統治同傢。《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欲王關中。”《商君書·更法》:“三代不同禮而王。”②成就王業。《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衣(yì)帛(bó)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子:
①帝王的兒子。《書·微子》:“父師若曰~~。”②貴族子弟。《說苑·善說》:“今日何日兮,得與~~同舟。”子:
①孩子,兼指男女。《詩經·豳風· 七月》:“同我婦子,饁彼南畝。”(饁yè:送飯。南畝:指田地。)②兒子或女兒。《戰國策·趙策四》:“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此指兒子。《韓非子·說林上》:“衛人嫁其子。”此指女兒。③人的通稱,或指男;或指女。《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印否?”(涉:過河。印āng:我。)《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之:此。歸:出嫁。)④尊稱,多指男子。《詩經·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匪:非。愆qiān:錯,誤。)⑤動物的卵或幼小的動物。《詩經·小雅·小宛》:“螟嶺有子,蜾蠃負之。”(螟蛉mínglíng:一種吃禾心的害蟲。蜾蠃guǒluǒ:細腰蜂。)《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⑥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李紳《憫農》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⑧地支的第一位,常與天幹相配以紀日、紀年。《春秋 · 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韓愈《息國夫人墓志銘》:“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元和:唐憲宗年號。日南至:指夏至。)又指十二時辰之一,即子時,自夜十一時至次日晨一時。⑨利息。《史記·貨殖列傳》:“子貸金錢千貫。”喬:
①高。《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②矛柄靠近矛頭處。《詩經·鄭風·清人》:“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③通“驕”。傲慢。《禮記·表記》:“喬而野。”口:
①嘴。《孟子·告子上》:“口之於味也,有同耆(shì)焉。”(耆:同“嗜”,特別愛好。)《國語·晉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②人口。《商君書·墾令》:“則以其食口之數,賤而重使之。”(賤:賦字之誤,收稅。使;役使,即給予徭役。)③言論;談話。《禮記·表記》:“口惠而實不至。”④口才。《漢書·淮南王劉安傳》:“王有女陵,慧,有口。”(陵:淮南王之女名。)⑤味口;口味。李漁《芙蕖》:“至其可人之口者。”⑥瓶口。歐陽修《賣油翁》:“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⑦進出的通道。《舊唐書·韓愈傳》:“過海口,下惡水。”⑧寸口。中醫切脈的部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脈時,右口氣急。”(循:齊郎中令名。)⑨量詞。《晉書·劉曜載記》:“獻劍一口。”口傳:
謂以口相傳。《淮南子·氾論》:“不著於法令而聖人之所不~~也。”傳:
(一)①傳遞。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②傳授。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③流傳;傳播。桓寬《鹽鐵論·非鞅》:“功如丘山,名傳後世。”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十:“新詩才上卷,已得滿城傳。”(卷:指書寫用的紙、帛。)④表達。江總《侍宴賦得起坐彈鳴琴詩》:“絲傳園客意,曲奏楚妃情。”(絲:指琴。)⑤臨摹。杜荀鶴《八駿圖》:“丹雘(huò)傳真未得真,那知筋骨與精神。”(丹雘:紅色顏料。真:原貌。)[傳道]1.轉述;傳說。杜甫《秦州雜詩》之十三:“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傢。”2.傳授儒傢聖賢之道。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後也指宗教宣傳教義。[傳燈]1.佛傢指宣傳佛法。佛法猶如明燈,可以消除迷惑,故稱。崔顥《贈懷一上人》:“傳燈遍都邑,杖錫遊王公。”2.指佛像前或人將死時置於腳後的長明燈。杜甫《望牛頭寺》:“傳燈無白日,佈地有黃金。”[傳衣]傳授師法;繼承師業。李商隱《謝書》:“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二)zhuàn ①驛站的房舍,供過往旅客及車馬中途休息的地方。《後漢書·陳忠傳》:“發人修道,繕理亭傳。”又泛指客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舍相如廣成傳。”(舍:使居住。廣成:傳舍名。)②驛站所備的車馬。《左傳·成公五年》:“晉侯以傳召伯宗。”③出入關卡的憑證。《漢書·宣帝紀》:“民以車船載谷入關者,得毋用傳。”(毋:勿。)又泛指官府的憑證。《後漢書·陳蕃傳》:“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投:棄擲。)④解說經義的文字。⑤傳記。如《二十五史》均有人物列傳。劉知幾《史通·列傳》:“傳之為體,大抵相同,而述者多方,有時而異。”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方:
(一)①並列。《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詩經·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圓。表面積。《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③正方;方形。與圓相對。《周禮·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輸》:“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⑤方面。《楚辭·九辯》:“心怵惕而震蕩兮,何所憂之多方?”(怵惕:戒懼。)⑥正直。《新語·慎微》:“然後忠良方直之人,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⑦地區;區域。黃宗羲《柳敬亭傳》:“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⑧指地。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稱地為方。《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⑨方法;辦法。《荀子·大略》:“博學而無方。”⑩藥方;處方。《後漢書·華佗傳》:“精於方藥。”(11)道理。《荀子·君道》:“尚賢使能,則民知方。”(尚:尊崇。)(12)比擬;比方。《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票(piāo)騎亦方此意,為將如此。”(票騎:指霍去病。)(13)副詞。1.正在。《漢書·高帝紀》:“沛公、項羽方攻陳留。”2. 剛剛。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方成草。”3. 就要。《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治:訓練。會獵:一同打獵,是交戰的婉辭。)(14)介詞。正當。《莊子·養生主》:“方此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傳·哀公十七年》:“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