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感石沒羽,豈雲憚險艱。”詩句出處:《豫章行》;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胡風吹代馬,北擁魯陽關。吳兵照海雪,西討何時還。 半渡上遼津,黃雲慘無顏。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 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為休明人,斬虜素不閑。豈惜戰鬥死,為君掃兇頑。 精感石沒羽,豈雲憚險艱。樓船若鯨飛,波蕩落星灣。 此曲不可奏,三軍鬢成斑。
|
【註釋】:
精:
①純凈的好米。《莊子·人間世》:“鼓策播精,可以食十人。”(策cè:小簸箕)。《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kuài)不厭細。”(厭:嫌。膾:細切的肉、魚。)②純凈。《後漢書·鮮卑傳》:“精金良鐵,皆為賊有。”③精華;精粹。《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葛洪《抱撲子·外篇·嘉遁》:“漱流霞之澄液,茹(rú)八石之精英。”(茹:吃。)又精銳。《後漢書·銚期傳》:“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④專誠;專一。《淮南子·修務》:“官禦不厲,心意不精。”《管子·心術下》:“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⑤細致;細密。《後漢書·宦者傳》:“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工:工巧。)⑥精通;嫻熟。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明史·蔣德璟傳》:“凡武弁(biàn)比試,必騎射精嫻,方準襲替。”(武弁:低級武職。)⑦精明;機靈。《漢書·儒林傳》:“其人精悍,處事分明。”⑧妖精;神怪。王嘉《拾遺記·前漢上》:“勿輕萬乘之尊,惑此精魅之物。”⑨明亮。《史記·天官書》:“天精而見景星。”《漢書·李尋傳》:“日月光精,時雨氣應。”⑩精氣;天地間的一種靈氣。《莊子·在宥》:“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11)精神;精力。《戰國策·燕策三》:“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論衡·論死》:“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12)兩性賴以繁殖後代的物質。《周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13)副詞。表示程度,相當於“甚”、“極”。《呂氏春秋·至忠》:“夫惡聞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精神]1.精氣元神。《潛夫論·卜列》:“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2. 實質;要旨。王安石《讀史》:“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寫:描繪。)感:
①感動。《荀子·樂論》:“其感人深。”《漢書·禮樂志》:“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②感慨;情感。范仲淹《嶽陽樓記》:“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曹植《洛神賦序》:“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③感覺。《莊子·刻意》:“感而後應,迫而後動。”④通“憾(hàn)”。遺憾。《漢書·杜鄴傳》:“內無感恨之隙(xì),外無侵侮之羞。”(隙:指人際關系上的隔閡。)⑤通“撼(hàn)”。動;搖。《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舒:徐緩。脫脫:腳步輕緩的樣子。帨:系在腰帶上的佩巾。)石:
(一)①石頭;石塊。《列子·湯問》:“且焉置土石?”②碑碣;石刻。陸機《文賦》:“被金石以廣德,流管弦而日新。”③石磬,古樂器名,八音之一。《韓非子·說疑》:“不聽鐘石之聲。”④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針。《韓非子·喻老》:“(病)在肌膚,針石所及也。” (二)dàn (舊讀shí) ①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墨子·魯問》:“而任五十石之重。”②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韓愈《雜說》四:“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沒:
①沉沒。《史記·秦始皇本紀》:“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②沉下;沉落。王昌齡《塞下曲》:“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③淹沒。《史記·滑稽列傳》:“水來漂沒,溺其人民。”④隱沒;消失。劉長卿《初至洞庭懷灞陵別業》:“長天不可望,鳥與浮雲沒。”⑤覆沒;淪陷。司馬遷《報任安書》:“陵未沒時,使有來報。”⑥終;盡。《詩經·小雅·漸漸之石》:“山川悠遠,曷其沒矣。”⑦同“歿”。死;去世。《論語·學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⑧沒收。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羽:
①鳥類翅膀上的長羽毛。《孟子·梁惠王上》:“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②鳥類的毛。韓愈《原道》:“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毛:獸毛。介:甲殼。)③鳥類及飛蟲類的翅膀。曹植《鬥雞篇》:“揮羽邀清風,悍目發朱光。”又《詩經·曹風·蜉蝣》:“蜉蝣(fú yóu)之羽。”(蜉蝣:蟲名。)④代指鳥類。張充《與王儉書》:“奇禽異羽。”⑤古代箭桿上的羽毛。左思《吳都賦》:“應弦飲羽。”(飲羽:中箭。)⑥古代用羽毛做成的舞具。《尚書 · 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牌。)⑦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五音。豈:
(一)副詞。①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怎麼”。《左傳·僖公五年》:“晉,吾宗也,豈害我哉?”②表示推測或疑問。相當於“是否”。《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二)kǎi 同“愷”。快樂;和樂。《詩經·小雅·魚藻》:“豈樂飲酒。”[豈弟]同“愷悌”。和悅可親。《詩經·齊風·載驅》:“齊子豈弟。”(齊子:齊國國君的女兒。)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憚:
①畏懼;害怕。《論語·學而》:“過則勿憚改。”《管子·乘馬》:“民不憚勞苦。”②通“癉”。勞苦;疲病。《詩經·小雅·大東》:“契契寤嘆,哀我憚人。”(契契:憂苦的樣子。寤嘆:難入眠而嘆息。)險:
①險峻之處。《周易·坎》:“王公設險,以守其國。”②險要。《孟子·公孫醜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③險惡。《荀子·天論》:“政險失民。”④邪惡。《商君書·開塞》:“愛私則險。”(私:私利。)⑤危險。韓愈《南山》:“脫險逾避臭。”艱:
①艱難;困難。《楚辭·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②艱險;險惡。《詩經·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艱。”《周易·泰卦》:“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③父母之喪。《世說新語·德行》:“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裴令往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