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顧餘乏尺土,東作誰相攜。

    “顧餘乏尺土,東作誰相攜。”詩句出處:《贈從弟冽》;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楚人不識鳳,重價求山雞。獻主昔雲是,今來方覺迷。
    自居漆園北,久別咸陽西。風飄落日去,節變流鶯啼。
    桃李寒未開,幽關豈來蹊。逢君發花萼,若與青雲齊。
    及此桑葉綠,春蠶起中閨。日出佈谷鳴,田傢擁鋤犁。
    顧餘乏尺土,東作誰相攜。傅說降霖雨,公輸造雲梯。
    羌戎事未息,君子悲塗泥。報國有長策,成功羞執圭。
    無由謁明主,杖策還蓬藜。他年爾相訪,知我在磻溪。

    【註釋】:

    顧:

    ①轉過頭看。辛棄疾《永遇樂 · 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②看。《新五代史·秦王從榮傳》:“君臣相顧。”③看望;拜訪。諸葛亮《前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④照顧。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子佈、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⑤副詞。1.相當於“反而”、“卻”。《漢書·賈誼傳》:“足反居上,首顧居下。”2.不過;隻是。范曄《後漢書·王昌傳》:“光武曰:‘顧得全身可矣。’”3.難道。彭端淑《為學》:“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⑥連詞。相當於“但是”。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

    餘:

    第一人稱代詞。我。屈原《離騷》:“餘固知謇(jiǎn)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謇謇:盡忠而直言。)

    乏:

    ①正的反面。章炳麟《訄(qiú)書·清儒》:“凡百事物,皆模效數理,其性質有相互正乏者十種。”②缺少;貧困。《鹽鐵論· 力耕》:“豐年歲登,則儲積以備乏絕。”陶潛《有會而作》:“弱年逢傢乏,老至更長饑。”(弱年:幼年。)③疲乏;疲憊。《新五代史·周德威傳》:“因其勞乏而乘之。”(乘:追擊。)④荒廢;耽誤。《戰國策· 燕策三》:“光不敢以乏國事。”(光:人名。)

    尺:

    (一)①長度單位。十寸為一尺。古代以六寸或八寸為一尺。《荀子·非相》:“身長七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②尺子,量長度的器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③喻微,少。陸機《長歌行》:“尺波豈徒旋。”(徒:空。)④尺脈(中醫診脈時第三指所按之處)的簡稱。《難經》:“脈三部:寸、關、尺。”[尺牘]書信。牘,木板。古代書寫用狹長的竹簡或木板,長約一尺,故書信稱尺簡或尺牘。如用絹帛,則稱尺素。《漢書·陳遵傳》:“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去(jǔ)以為榮。”(書:寫字。主:指收信人。去:收藏。)也泛指書寫的文字。《後漢書·北海靖王傳》:“帝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驛馬:傳遞公文的馬。) (二)chě 我國古代音樂工尺譜的記音符號之一。

    尺土:

    喻狹小的土地。李白《贈從弟冽》:“顧餘乏~~,東作誰相攜。”

    土:

    (一)①泥土;土壤。《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尚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厥:其;它的。)②土地;田地。揚雄《羽獵賦》:“不奪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膏腴:肥沃。)③領土;國土。《左傳·昭公七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④地方;地區。《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逝:通“誓”。去:離開。女:通“汝”,你。適:往。)⑤鄉土;故鄉。《後漢書·班超傳》:“久在絕域,年老思土。”⑥本地的;地方性的。《尚書·旅獒》:“犬馬非其土性不畜。”⑦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⑧八音之一。指塤一類的樂器。《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⑨土地神。《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諸侯祭土。” (二)dù ①植物的根。《詩經·豳風·鴟鴞》:“徹彼桑土。”②古代河流名。《詩經·大雅·綿》:“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沮:通“徂cú”,往。漆:古河名。)

    東作:

    指農事。傅亮《喜雨賦》:“且~~之未晏,庶雨露之夙濡。”

    作:

    ①起;起立。《論語·先進》:“舍瑟而作。”②興起;產生。《史記·秦始皇本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一:統一。)又起身。《管子·弟子職》:“夜寐蚤作。”(寐:睡。蚤:通“早”。)《孟子·公孫醜上》:“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韓非子·解老》:“大奸作則小盜隨。”③始。《尚書· 禹貢》:“萊夷作牧。”(萊夷:地名。牧:放牧。)④勞作;工作。《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傢作苦。”⑤創作;寫作。《孟子·梁惠王下》:“孔子懼,作《春秋》。”《呂氏春秋·勿躬》:“容成作歷。”(容成:傳說中黃帝臣,歷法的創造者。)王充《論衡·定賢》:“譬猶工匠之作器也。”⑥名詞,指作品。蕭統《文選序》:“則有‘憑虛’、‘亡是’之作。”⑦事務。鮑照《采桑》:“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蠶作。”(事:從事。)⑧擔當;充任。《論語·子路》:“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而:假如。)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敦槐作關中都督,甚得民情。”⑨當成;算做。羅公升《溪上》:“門前溪一發,我作五湖看。”(一發:一根頭發。)又成為。李賀《浩歌》:“南風吹山作平地。”⑩通“詛”。詛咒。《詩經·大雅·蕩》:“侯作侯祝。”(侯:語氣詞。)(11)通“詐”。欺騙。《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作先合,然後引之大道。”[作色]臉上變色。指神情嚴肅起來或發怒。《禮記·哀公問》:“孔子愀(qiǎo)然作色。”(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②遞相;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呂氏春秋·疑似》:“為高葆禱於璐,置鼓其上,遠近相聞。”③質地;實質。劉峻《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傑。韞:藏。)[相對]相向。元稹《與李十二夜飲》:“寒夜燈前賴酒壺,與君相對興(xìng)猶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細看。《詩經·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②占視。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④輔佐;扶助。《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史記·魏世傢》:“傢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賢相。”2.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地位相當於郡太守。《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又使為相。《續資治通鑒長編·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彥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儀贊禮者。《淮南子·主術》:“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行人:古時的外交官。)⑦選擇。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狀元花生滿路。”

    攜:

    ①提。《詩經·大雅·板》:“如璋如圭,如取如攜。”(璋、圭:古玉制禮器,喻相投合。取、攜:取物提物,喻相隨從。)②攜帶;帶領。劉禹錫《送王司馬之陜州》詩:“空攜詩卷赴甘棠。”③牽著;拉著。《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瑜攜幹手,同步出帳來。”④分離;離間。《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攜手]1. 手拉手。《詩經·邶風·北風》:“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好:喜愛。)2. 喻齊心協力。《孫子· 九地》:“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攜貳]叛離。《國語·周語上》:“其刑矯誣,百姓攜貳。”(矯誣:以詐用法,濫誅無罪。)


    上一篇:七雄战争时,宾旅犹自通。

    下一篇:(太白自注:南平时因饮酒过度。
  • 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

    “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诗句出处:《赠从弟冽》;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献主昔云是,今来方觉迷。
    自居漆园北,久别咸阳西。风飘落日去,节变流莺啼。
    桃李寒未开,幽关岂来蹊。逢君发花萼,若与青云齐。
    及此桑叶绿,春蚕起中闺。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
    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傅说降霖雨,公输造云梯。
    羌戎事未息,君子悲涂泥。报国有长策,成功羞执圭。
    无由谒明主,杖策还蓬藜。他年尔相访,知我在磻溪。

    【注释】:

    顾:

    ①转过头看。辛弃疾《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②看。《新五代史·秦王从荣传》:“君臣相顾。”③看望;拜访。诸葛亮《前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照顾。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⑤副词。1.相当于“反而”、“却”。《汉书·贾谊传》:“足反居上,首顾居下。”2.不过;只是。范晔《后汉书·王昌传》:“光武曰:‘顾得全身可矣。’”3.难道。彭端淑《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⑥连词。相当于“但是”。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余:

    第一人称代词。我。屈原《离骚》:“余固知謇(jiǎn)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謇謇:尽忠而直言。)

    乏:

    ①正的反面。章炳麟《訄(qiú)书·清儒》:“凡百事物,皆模效数理,其性质有相互正乏者十种。”②缺少;贫困。《盐铁论· 力耕》:“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陶潜《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弱年:幼年。)③疲乏;疲惫。《新五代史·周德威传》:“因其劳乏而乘之。”(乘:追击。)④荒废;耽误。《战国策· 燕策三》:“光不敢以乏国事。”(光:人名。)

    尺:

    (一)①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古代以六寸或八寸为一尺。《荀子·非相》:“身长七尺。”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②尺子,量长度的器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③喻微,少。陆机《长歌行》:“尺波岂徒旋。”(徒:空。)④尺脉(中医诊脉时第三指所按之处)的简称。《难经》:“脉三部:寸、关、尺。”[尺牍]书信。牍,木板。古代书写用狭长的竹简或木板,长约一尺,故书信称尺简或尺牍。如用绢帛,则称尺素。《汉书·陈遵传》:“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jǔ)以为荣。”(书:写字。主:指收信人。去:收藏。)也泛指书写的文字。《后汉书·北海靖王传》:“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驿马:传递公文的马。) (二)chě 我国古代音乐工尺谱的记音符号之一。

    尺土:

    喻狭小的土地。李白《赠从弟冽》:“顾余乏~~,东作谁相携。”

    土:

    (一)①泥土;土壤。《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尚书·禹贡》:“(冀州)厥土惟白壤。”(厥:其;它的。)②土地;田地。扬雄《羽猎赋》:“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膏腴:肥沃。)③领土;国土。《左传·昭公七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④地方;地区。《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逝:通“誓”。去:离开。女:通“汝”,你。适:往。)⑤乡土;故乡。《后汉书·班超传》:“久在绝域,年老思土。”⑥本地的;地方性的。《尚书·旅獒》:“犬马非其土性不畜。”⑦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⑧八音之一。指埙一类的乐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⑨土地神。《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 (二)dù ①植物的根。《诗经·豳风·鸱鸮》:“彻彼桑土。”②古代河流名。《诗经·大雅·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沮:通“徂cú”,往。漆:古河名。)

    东作:

    指农事。傅亮《喜雨赋》:“且~~之未晏,庶雨露之夙濡。”

    作:

    ①起;起立。《论语·先进》:“舍瑟而作。”②兴起;产生。《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一:统一。)又起身。《管子·弟子职》:“夜寐蚤作。”(寐:睡。蚤:通“早”。)《孟子·公孙丑上》:“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韩非子·解老》:“大奸作则小盗随。”③始。《尚书· 禹贡》:“莱夷作牧。”(莱夷:地名。牧:放牧。)④劳作;工作。《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⑤创作;写作。《孟子·梁惠王下》:“孔子惧,作《春秋》。”《吕氏春秋·勿躬》:“容成作历。”(容成:传说中黄帝臣,历法的创造者。)王充《论衡·定贤》:“譬犹工匠之作器也。”⑥名词,指作品。萧统《文选序》:“则有‘凭虚’、‘亡是’之作。”⑦事务。鲍照《采桑》:“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事:从事。)⑧担当;充任。《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而:假如。)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敦槐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⑨当成;算做。罗公升《溪上》:“门前溪一发,我作五湖看。”(一发:一根头发。)又成为。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⑩通“诅”。诅咒。《诗经·大雅·荡》:“侯作侯祝。”(侯:语气词。)(11)通“诈”。欺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严肃起来或发怒。《礼记·哀公问》:“孔子愀(qiǎo)然作色。”(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②递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吕氏春秋·疑似》:“为高葆祷于璐,置鼓其上,远近相闻。”③质地;实质。刘峻《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杰。韫:藏。)[相对]相向。元稹《与李十二夜饮》:“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xìng)犹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细看。《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②占视。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虽善而心术恶。”④辅佐;扶助。《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史记·魏世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贤相。”2.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又使为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彦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仪赞礼者。《淮南子·主术》:“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行人:古时的外交官。)⑦选择。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

    携:

    ①提。《诗经·大雅·板》:“如璋如圭,如取如携。”(璋、圭:古玉制礼器,喻相投合。取、携:取物提物,喻相随从。)②携带;带领。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诗:“空携诗卷赴甘棠。”③牵着;拉着。《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瑜携干手,同步出帐来。”④分离;离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携手]1. 手拉手。《诗经·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好:喜爱。)2. 喻齐心协力。《孙子· 九地》:“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携贰]叛离。《国语·周语上》:“其刑矫诬,百姓携贰。”(矫诬:以诈用法,滥诛无罪。)


    上一篇:七雄战争时,宾旅犹自通。

    下一篇:(太白自注:南平时因饮酒过度。

  • 上一篇:七雄战争时,宾旅犹自通。

    下一篇:(太白自注:南平时因饮酒过度。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