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戰爭時,賓旅猶自通。”詩句出處:《正樂府十篇·路臣恨》;是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作品。
路臣何方來,去馬真如龍。行驕不動塵,滿轡金瓏璁。 有人自天來,將避荊棘叢。獰呼不覺止,推下蒼黃中。 十夫掣鞭策,禦之如驚鴻。日行六七郵,瞥若鷹無蹤。 路臣慎勿愬,愬則刑爾躬。軍期方似雨,天命正如風。 七雄戰爭時,賓旅猶自通。如何太平世,動步卻途窮。
|
【註釋】:
七:
①數目字。六加一的和。②文體名,賦的一種。如漢·枚乘《七發》、漢·張衡《七辯》、三國·魏·曹植《七啟》。③人死後,每隔七天祭一次,從“頭七”至“七七”,叫“做七”。《北史·胡國珍傳》:“又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④姓。【七夕】夏歷七月初七晚,古神話牛郎織女此時相會於天河。唐·杜甫《牽牛織女》詩:“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七尺】古制七尺相當於成人身高,因作成人身軀的代稱。南朝·梁·沈約《齊太尉王儉碑銘》:“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七廟】古代帝皇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後作封建王朝的代稱。漢·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七竅】七孔,指耳、目、鼻、口。《莊子·應帝王》:“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七情】①儒傢指喜、怒、哀、懼、愛、惡、欲。②佛傢指喜、怒、憂、懼、愛、憎、欲。③中醫學指喜、怒、憂、思、悲、恐、驚。雄:
①雄性的,與“雌”相對。《詩經·小雅·正月》:“誰知鳥之雌雄。”②強有力的;傑出的。《後漢書·荀彧(yù)傳》:“彧聞操有雄略,而度(duó)紹不能定大業。”(操:曹操。度:估量。紹:袁紹。)③稱雄。《戰國策·趙策三》:“方今唯秦雄天下。”④傑出的人或國傢。賈誼《過秦論》:“常為諸侯雄。”戰:
①打仗;戰爭。《尚書·甘誓》:“大戰於甘。”②指與戰爭有關的。杜甫《北征》:“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③害怕得發抖。《漢書·高五王傳》:“(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股:腿。栗:顫抖。)爭:
(一)①爭奪。《韓非子·說林下》:“爭肥饒之地。”《史記·伍子胥列傳》:“兩女子爭桑相攻。”②競爭。《史記·高祖本紀》:“左右爭欲擊之。”③爭辯;辯論。《戰國策·趙策三》:“鄂侯爭之急,辨之疾。”④相差。杜荀鶴《自遣》:“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⑤怎麼;怎。多用於古詩詞曲中。白居易《題峽中石上》:“誠知老去風情少,見此爭無一句詩!”(二)zhèng 通“諍”。規勸。《後漢書·王充傳》:“以數諫爭不合,去。”(以:因為。)時:
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 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賓:
(一)①客人。《荀子·禮論》:“賓出,主人拜送。”②服從;歸順。《禮記·樂記》:“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國語·周語上》:“侯衛賓服。” (二)bìn 通“擯”。拋棄。《莊子·徐無鬼》:“先生居山林……以賓寡人也久矣。”賓旅:
前來寄居的人。《三國志·吳·孫權傳》:“~~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旅:
①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一般以五百人為旅。《孫子·謀攻》:“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旅:指降服全旅。破旅:指擊潰敵旅。)又泛指軍隊。《論語·先進》:“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②眾;眾多。《說苑·辨物》:“不群居,不旅行。”③共同;一齊。《禮記·樂記》:“今夫古樂,進旅退旅。”④旅行;寄居。《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羈旅之臣。”范仲淹《嶽陽樓記》:“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檣:桅桿。楫:槳。)⑤陳列;排列。《儀禮·燕禮》:“賓以旅酬於西階上。”⑥祭祀。《論語·八佾》:“季氏旅於泰山。”猶:
①獸名。也叫猶猢,形似麂。《水經註·江水一》:“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巖樹。”②如同;好像。《隆中對》:“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沈括《夢溪筆談》卷七:“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詞。1. 還;仍然。《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軔:仞。)2. 尚且。司馬光《資治通鑒·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胄:後代。)④通“猷(yóu)”。1.計謀;謀劃。《詩經·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2.道。《詩經·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匪:非。是:復指前置賓語。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傳·昭公十四年》:“殺親益榮,猶義也夫!”2.從。《孟子·公孫醜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猶方百裡起,是以難也。”3.由於。《公羊傳·莊公四年》:“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⑥通“搖”。搖動。《禮記·檀弓下》:“詠斯猶,猶斯舞。”自:
①自己。《詩經·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親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每假借於藏書之傢,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史記·蕭相國世傢》:“高祖自將。”③自然。《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蹊:小徑;小路。)④介詞。1.從。《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神農:傳說為古代造耒耜、興農業的帝王。許行:當時的農學傢。)《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2. 由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漢書·灌夫傳》:“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⑤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假如。《左傳·成公十六年》:“唯聖人能內外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⑥連詞。表示假設的讓步。可譯為即使。《漢書·高祖紀下》:“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又《杜周傳》:“自京師不曉,況於遠方?”通:
①通向;通到。陳壽《隆中對》:“西通巴蜀。”《列子·湯問》:“指通豫南,達於漢陰。”②通行;通過。陶淵明《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③貫通;沒有阻礙的。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順暢;暢通。范仲淹《嶽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⑤疏通。《史記·秦始皇本紀》:“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北史·宇文愷傳》:“今錄其疑難,為之通釋,皆出證據,以相發明。”(發明:闡明。)⑥流通;交換。薛福成《變法》:“環大地九萬裡之內,罔不通使互市。”(罔:無。)⑦交往;溝通。《左傳 · 桓公七年》:“衛孫桓子來盟,始通。”周密《齊東野語》卷十:“既貴,恥其傢微,陰有所遺,而絕不與通。”⑧四通八達的。《晉書·列女傳》:“恨不得梟(xiāo)汝首於通逵,以塞大恥。”(梟:斬首懸掛。逵:大路。)⑨知曉;通曉。《呂氏春秋·謹聽》:“通乎己之不足,則不與物爭矣。”嵇康《釋私論》:“是故言君子,則以無措為主,以通物為美。”⑩開通;開明。《漢書·孝成趙皇後傳》:“知陛下有賢聖通明之德,仁孝子愛之恩。”(11)傳達;通知。《周禮·天官·內豎》:“內豎掌內外之通令。”(12)全部;整個。曹植《與吳質書》:“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瞑:同“眠”。)(13)共同的;通常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義也。”司馬光《為龐相公再讓宰相表》:“臣聞量能授職者,人主之通術。”(14)(馬)糞。《後漢書·戴就傳》:“乃臥就覆船下,以馬通熏之。”(15)量詞。1. 用於文書,表示一份。《世說新語·文學》:“無不傳寫,各有一通。”2. 用於擊鼓。相當於“陣”、“遍”。《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傳吏疑其偽,乃椎鼓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