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後失天地。”詩句出處:《月下獨酌其三》;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三月咸陽城。 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 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 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 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 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 此樂最為甚。
|
【註釋】:
醉:
①酒醉。《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賓既醉止,載號載呶(náo)。”(止:語氣詞。呶:喧鬧。)《韓非子·說林上》:“醉寐而亡其裘。”②極端愛好。《莊子·應帝王》:“列子見之而心醉。”宋之問《送趙六貞固詩》:“心醉東郊柳。”失:
①失去;丟掉;喪失。《論語·陽貨》:“既得之,患失之。”②耽誤;錯過。《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與:贊許。交一臂:指擦肩而過。)③未能達到目的。《世說新語·雅量》:“殷(仲堪)悵然自失。”④控制不好;未能把住。《左傳· 宣公十年》:“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廟。”⑤迷失;找不著。《韓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即不成迷也。”⑥錯誤;過失。《大戴禮·保傅》:“失之毫厘,差之千裡。”⑦消失;不見。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覺:醒。向來:原來。)⑧違背。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gòu)虜帥失信。”(直前:徑直上前。詬:責備。虜:敵人。)⑨離開。曹丕《與吳質書》:“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⑩改變常態。蔡琰《悲憤詩》:“兒呼母兮號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號:哭號。)天:
①人的頭部。《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釋:去除。巧故:偽詐。)②天空。王充《論衡·談天》:“察當今天去地甚高,古天與今無異。”《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穹廬:氈帳。)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罰。)④天氣;氣候。《呂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沉陰。”⑤自然界。《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傳·成公十六年》:“國之存亡,天也。”⑨依憑;依靠者。《儀禮· 喪服》:“夫者,妻之天也。”地:
①大地。與“天”相對。《管子·形勢解》:“地生養萬物。”②陸地;地面。《左傳·僖公四年》:“公(晉獻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fèn);與犬,犬斃。”(墳:隆起。)③土地;田地。《周禮·地官·載師》:“以廛裡任國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廛:城市中的空地。國中:指王城之內。)④領土;疆土。《孟子·離婁上》:“爭地以戰,殺人盈野。”⑤地方;場所。《孫子兵法·虛實》:“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⑥處境;地位。《史記·李斯列傳》:“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⑦指境界。齊己《移居西湖作》:“隻待秋聲滌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衲衣:僧衣。)⑧地步。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議論有餘地,公侯來未遲。”⑨路程。李白《妾薄命》:“長門一步地,不肯暫回車。”⑩通“第”。副詞。但;隻。《漢書·丙吉傳》:“西曹地忍之,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