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用此徒,令之充祿仕。”詩句出處:《正樂府十篇·貪官怨》;是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作品。
國傢省闥吏,賞之皆與位。素來不知書,豈能精吏理。 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愚者若混沌,毒者如雄虺。 傷哉堯舜民,肉袒受鞭箠。吾聞古聖王,天下無遺士。 朝廷及下邑,治者皆仁義。國傢選賢良,定制兼拘忌。 所以用此徒,令之充祿仕。何不廣取人,何不廣歷試。 下位既賢哉,上位何如矣。胥徒賞以財,俊造悉為吏。 天下若不平,吾當甘棄市。
|
【註釋】:
所:
①處所;位置;地方。《墨子·號令》:“夜以火指鼓所。”《詩經·豳風·九罭》:“鴻飛遵渚(zhǔ),公歸無所。”(遵:沿著。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時駐軍的一種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度:估量。)③不定數詞,附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史記·李將軍列傳》:“未到匈奴陳二裡所,止。”(陳:同“陣”。)④量詞。計算房舍及其他處所。《宋書 ·沈慶之傳》:“居清明門外,有宅四所,室宇甚麗。”《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刺足陽明脈,左右各三所。”⑤助詞。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短語。1. 動詞後不再出現表事物的詞。《荀子·榮辱》:“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所不為也。”2. 動詞後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戰國策·齊策四》:“視吾傢所寡有者。”3. 動詞後仍出現表事物的詞。《史記·項羽本紀》:“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⑥助詞。放在動詞前表示被動,多與“為”配合使用。《漢書·黃霸傳》:“食於道旁,乃為烏所盜肉。”(烏:烏鴉。)[所以]1.表示原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東西。《墨子·公輸》:“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憑借。《荀子·議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以:
①任用;使用。《楚辭·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②緣故;原因。《詩經·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認為。《戰國策·齊策一》:“皆以美於徐公。”④介詞。1. 表示使用的對象。用;拿。《韓非子·難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動作的涉及對象。與;同。《儀禮·鄉射禮》:“主人以賓三揖。”3. 表示動作的原因。因;因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臏以此名顯天下。”4.表示動作的方式和依憑。憑借……身份;按照。《論語·學而》:“使民以時。”(使:役使。)5.表示動作的時間。在;於。《呂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動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⑤連詞。1.表示並列、相承等關系。相當於“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國語·晉語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謀。”(惠:通“慧”。聰明。)2. 表示目的。為瞭;以便。《戰國策·東周策》:“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假道:借路。)⑥助詞。用在往、來、上、下、內、外、前、後、左、右、東、西、南、北等方位詞前,表示對方位、時間、數量的限制。《呂氏春秋 · 上農》:“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三官:指農工商三種職業。)⑦通“已”。1.已經。《三國志·魏志·杜襲傳》:“吾計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無以,則王乎?”用:
①使用。《詩經·大雅·公劉》: “執豕於牢,酌之用匏(páo)。”(豕:豬。牢:畜圈。匏:瓢葫蘆。此指用葫蘆做的瓢。)②任用;采用。《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四國無政,不用其良。”(四國:指天下。無政:無善政。)《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用李斯謀。”(謀:計策。)③實行;做。《孟子·告子上》:“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④資財;錢財。《荀子 · 天論》:“強本而節用。”⑤用途;用處。《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李白《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⑥需要。《呂氏春秋·求人》:“惡用天下?”(惡wū:何。)⑦介詞。引進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憑借或涉及的對象。《孟子·滕文公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夏:指中原各國。夷:指四方少數民族。)《史記·匈奴列傳》:“單於既得翕侯……用其姊妻之。”(翕侯:指趙信。)⑧介詞。引進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原由。《詩經·小雅·節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卒:盡;完全。斬:斷絕。何用:何以;因為什麼。監: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用事]執政;掌權。《戰國策 ·趙策四》:“趙太後新用事。”此:
①代詞。這;這個。《孟子·公孫醜下》:“彼一時,此一時也。”《禮記·禮運》:“此之謂大同。”②這樣;這般。庾信《哀江南賦》:“天何為而此醉。”③副詞。乃;則。《後漢書·黃瓊傳》:“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徒:
①步行。袁宏道《滿井遊記》:“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周易·賁》:“舍車而徒。”②步兵。《書·武成》:“前徒倒戈。”(前:前面。)③服勞役的犯人。《管子·輕重乙》:“今發徒隸而作之。”④服徭役的百姓。《新唐書·閻立德傳》:“領徒四萬治京城。”⑤弟子;門徒。《孟子·離婁下》:“予未得為孔子徒也。”⑥同夥;同一類人。韓愈《師說》:“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⑦泛指某一類人(多指壞人)。白居易《紫藤》:“先柔後為害,有似諛佞徒。”⑧罪刑之一。即徒刑(使服勞役)。《新唐書·刑法志》:“用刑有五……三曰徒。”⑨空;一無所有。《爾雅 · 釋訓》:“暴虎,徒搏也。”⑩副詞。1.徒然;白白地。《清稗類鈔·馮婉貞》:“徒糜彈藥,無益吾事。”陸機《文賦》:“言徒靡而弗華。”(靡:美。華:光彩。)2. 隻;僅僅。《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令:
(一)①發令;下命令。《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即三令五申之。”(申:告誡。)②命令;法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王使屈平為令。”③美好。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便言:有口才。)④古代官名。指中央或地方的主管官員。《史記·陳涉世傢》:“宮門令欲縛之。”特指縣令。《漢書·蒯通傳》:“通說(shuì)范陽令徐公曰:‘……足下為令十餘年矣。’”⑤時節;季節。⑥詞牌、曲牌名。一般較為短小,稱為小令、令曲。⑦連詞。假使;如果。《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身坐:自身定罪。) (二)líng [令狐]1.古地名。在今山西臨猗縣西。2.復姓。 (三)lǐng 量詞。紙張計量單位。原張紙五百張為一令。之:
①到……去。《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晉、衛:皆諸侯國名。)《漢書·高帝紀》:“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劉邦。薛:地名。)②直到。《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發誓。靡它:沒有他心。)③代詞。1. 指代人和事物。相當於“他(她)”、“它”、“他(它)們”。《左傳·隱公元年》:“(薑氏)愛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時:按時。習:演習。)2.指示代詞。“這”、“這個”。《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④助詞。1.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詩經·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進入。)3.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相當於“是”。《墨子·公輸》:“宋何罪之有?”4.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鼓:擊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bó)然興之矣。”(浡然:興起的樣子。)充:
①滿;實;足。《孟子·梁惠王下》:“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荀子·儒效》:“充虛之相施易也。”②填塞;裝滿。白居易《觀刈麥》:“傢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③充當;擔任。白居易《賣炭翁》詩:“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充閭]1.猶光大門戶。《晉書·賈充傳》:“(父逵)晚始生充,言後當有充閭之慶,故以為名字焉。”2.用於賀人生子之詞。蘇軾《賀陳述古弟章生子》:“鬱蔥佳氣夜充閭,始見徐卿第二雛。”[充詘]得意忘形的樣子。宋玉《九辯》:“蹇充詘而無端兮,泊莽莽而無垠。”祿:
①福;福氣。《詩經·小雅·天保》:“受天百祿。”《左傳·昭公二年》:“寡君命下臣來繼舊好,好合使成,臣之祿也。”(使成:使命能夠完成。)②俸祿。《墨子·尚賢》:“量功而分祿”③授予俸祿。《禮記·王制》:“諸侯之有功者,取於閑田以祿之。”(閑田:指封馀的土地。)④舊指命中註定的盛衰興廢。《論衡·命祿》:“故貴賤在命,不在智愚;貧富在祿,不在頑慧。”仕:
①古代指做官;任職。《論語·衛靈公》:“邦有道則仕。”②通“事”。從事;做事;致力於某件事。《詩經·小雅·四月》:“盡瘁(cuì)以仕。”(瘁:勞累。)③審察。《詩經·小雅·節南山》:“弗問弗仕,勿罔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