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遭捕,蓋緣生不多。”詩句出處:《正樂府十篇·惜義鳥》;是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作品。
商顏多義鳥,義鳥實可嗟。危巢末累累,隱在栲木花。 他巢若有雛,乳之如一傢。他巢若遭捕,投之同一羅。 商人每秋貢,所貴復如何。飽以稻粱滋,飾以組繡華。 惜哉仁義禽,委戲於宮娥。吾聞鳳之貴,仁義亦足誇。 所以不遭捕,蓋緣生不多。
|
【註釋】:
所:
①處所;位置;地方。《墨子·號令》:“夜以火指鼓所。”《詩經·豳風·九罭》:“鴻飛遵渚(zhǔ),公歸無所。”(遵:沿著。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時駐軍的一種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度:估量。)③不定數詞,附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史記·李將軍列傳》:“未到匈奴陳二裡所,止。”(陳:同“陣”。)④量詞。計算房舍及其他處所。《宋書 ·沈慶之傳》:“居清明門外,有宅四所,室宇甚麗。”《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刺足陽明脈,左右各三所。”⑤助詞。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短語。1. 動詞後不再出現表事物的詞。《荀子·榮辱》:“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所不為也。”2. 動詞後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戰國策·齊策四》:“視吾傢所寡有者。”3. 動詞後仍出現表事物的詞。《史記·項羽本紀》:“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⑥助詞。放在動詞前表示被動,多與“為”配合使用。《漢書·黃霸傳》:“食於道旁,乃為烏所盜肉。”(烏:烏鴉。)[所以]1.表示原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東西。《墨子·公輸》:“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憑借。《荀子·議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以:
①任用;使用。《楚辭·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②緣故;原因。《詩經·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認為。《戰國策·齊策一》:“皆以美於徐公。”④介詞。1. 表示使用的對象。用;拿。《韓非子·難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動作的涉及對象。與;同。《儀禮·鄉射禮》:“主人以賓三揖。”3. 表示動作的原因。因;因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臏以此名顯天下。”4.表示動作的方式和依憑。憑借……身份;按照。《論語·學而》:“使民以時。”(使:役使。)5.表示動作的時間。在;於。《呂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動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⑤連詞。1.表示並列、相承等關系。相當於“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國語·晉語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謀。”(惠:通“慧”。聰明。)2. 表示目的。為瞭;以便。《戰國策·東周策》:“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假道:借路。)⑥助詞。用在往、來、上、下、內、外、前、後、左、右、東、西、南、北等方位詞前,表示對方位、時間、數量的限制。《呂氏春秋 · 上農》:“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三官:指農工商三種職業。)⑦通“已”。1.已經。《三國志·魏志·杜襲傳》:“吾計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無以,則王乎?”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遭:
①相逢;遇到。《莊子·應帝王》:“適遭無名人而問焉。”王充《論衡·寒溫》:“遭風逢氣,身生寒溫。”(寒溫:指疾病。)②際遇。杜甫《催宗文樹雞柵》:“我寬螻蟻遭,彼免狐貉厄。”(寬:寬解。)③遭到;受到。《封神演義》第三十回:“致賈氏忿怨死,黃娘娘遭冤。”④量詞。1. 周;圈。孟郊《寒地百姓吟》:“虛繞千萬遭。”2. 次;回。陶嶽《五代史補》:“且共汝輩赤腳入棘針地走三五遭,汝等能乎?”捕:
①捉取;捉拿。酈道元《水經註·贛水》:“乃此系風捕影之論。”《宋史·姚坦傳》:“在田舍時,見州縣催科捕人。”②指專事緝捕的差役。嶽珂《桯史·九江二盜》:“捕四出,杳莫知所從。”(杳:無影無聲。)蓋:
①用草或葦編成的覆蓋物。《左傳·襄公十四年》:“被苫(shān)蓋,蒙荊棘。”(被:覆蓋。苫:用草編成的覆蓋物。)②建築房屋。王褒《僮約》:“治舍蓋屋。”③車蓋、傘等遮陽擋雨的用具。《周禮·考工記·輪人》:“輪人為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為黃屋蓋乘輿,出入擬於天子。”(屋:同“幄”。帳幕。)④器物上的蓋子。《禮記·少儀》:“器則執蓋。”⑤遮蔽;掩蓋。《淮南子·說林》:“日月欲明而浮雲蓋之。”⑥超過;壓倒。《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⑦崇尚。《國語· 吳語》:“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⑧副詞。表推測,相當於“大概”。《論語·裡仁》:“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⑨連詞。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⑩助詞。多用於句首。無實在意義,其作用隻是引出下面的議論或說明。《史記·李斯列傳》:“蓋聞聖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睹歸。”(本:根。)(11)通“盍”(hé),是“何不”的合音。《禮記·檀弓上》:“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12)通“闔”。門扇。《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犖有力焉,能投蓋於稷門。”緣:
①古時衣服的邊飾。《儀禮· 喪服》:“麻衣縓緣。”(縓quàn:淺紅色。)②邊。《周書·王羆傳》:“嘗有臺使,羆(pí)為其設食。使乃裂其薄餅緣。”(臺使:官名。)③沿著;順著。陶潛《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④遵循;依照。《商君書·君臣》:“緣法而治,按功行賞。”⑤憑靠;依據。蔡琰《胡笳十八拍》:“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雲煙。”⑥攀援;攀登。《孟子·梁惠王上》:“猶緣木而求魚也。”⑦佛教名詞“因緣”的省稱。指人與人或人與事之間所謂由命中註定的遇合機會,是一種宿命論觀點。《五燈會元·如滿禪師》:“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⑧機緣;緣分。杜甫《清明二首》之一:“紅顏騎竹我無緣。”⑨介詞。因為;由於。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生:
①生長;長出。《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活著;生存。《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③生命;性命。《韓非子·解老》:“祿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祿:俸祿。持:維持。)④產生;發生。《韓詩外傳》卷五:“水淵深廣,則龍魚生之。”⑤生育;誕生。《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⑥生存的期間,指人的一生;一輩子。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⑦生活;生計。柳宗元《捕蛇者說》:“鄉鄰之生日蹙(cù)。”(蹙:窘迫。)⑧不熟的。1. 未煮或未煮熟的。《呂氏春秋·適音》:“大饗之禮,上玄尊而俎生魚。”2.未加工煉制的。《洛陽伽藍記·城北》:“頭後垂二尺生絹。”⑨讀書的人。《史記·秦始皇本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多:
①數量大,與“少”相對。《孟子·公孫醜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指得治國之道,即行仁政。寡:少。)王維《相思》:“願君多采擷。”②勝過;超過。湯顯祖《紫簫記·巧探》:“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相如:司馬相如,漢辭賦傢。王粲:漢魏間人,貌美多才。)③稱贊;著重。《史記·季佈欒佈列傳》:“諸公皆多季佈能摧剛為柔,朱傢以此名聞當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士亦以此多之。”④過分的;多餘的。《莊子·漁父》:“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飭(chì)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飭:整頓。泰:太,過於,過分。)劉劭《人物志·體別》:“夫在多疑。”⑤增多。《荀子·天論》:“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⑥通“哆”,不正。《法言·吾子》:“中正則雅,多哇則鄭。”(哇:淫邪的樂聲。)⑦副詞。表示限定。約相當於“隻”、“僅僅”。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此猶河濱之民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 多見其不知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