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

    “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詩句出處:《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其一》;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少年不得意,落魄無安居。願隨任公子,欲釣吞舟魚。
    常時飲酒逐風景,壯心遂與功名疏。蘭生谷底人不鋤,
    雲在高山空卷舒。漢傢天子馳駟馬,赤軍蜀道迎相如。
    天門九重謁聖人,龍顏一解四海春。彤庭左右呼萬歲,
    拜賀明主收沉淪。翰林秉筆回英眄,麟閣崢嶸誰可見。
    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龍鉤雕鐙白玉鞍,
    象床綺席黃金盤。當時笑我微賤者,卻來請謁為交歡。
    一朝謝病遊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前門長揖後門關,
    今日結交明日改。愛君山嶽心不移,隨君雲霧迷所為。
    夢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長價登樓詩。別後遙傳臨海作,
    可見羊何共和之。

    【註釋】:

    承:

    ①捧著;托著。《左傳·成公十六年》:“使行人執榼(kè)承飲。”(榼:酒器。)范曄《後漢書·張衡傳》:“下有蟾蜍,張口承之。”②奉;敬奉。《魏書·楊播傳》:“承候安否。”(候:問候。)《新唐書·百官志二》:“四夷朝見,則承詔勞問。”(四夷:四方部族。詔:皇帝的詔令。勞:慰勞。)③受;接受。《左傳·僖公十五年》:“茍列定矣,敢不承命?”④敬詞。蒙;蒙受。《儒林外史》第四回:“極承老先生厚愛。”⑤承擔;擔負。方苞《獄中雜記》:“其鄉人有殺人者,因代承之。”⑥繼承;繼續。司馬光《訓儉示康》:“吾本寒傢,世以清白相承。”《後漢書·班彪傳》:“漢承秦制,改立郡縣。”陸機《梁甫吟》:“四運循環轉,寒暑自相承。”(四運:四季。)⑦通“乘”。趁著。《荀子·王制》:“伺強大之間,承強大之敝。”(伺:觀察。間:縫隙。敝:指衰敗。)⑧通“丞”。輔助。《左傳·哀公十八年》:“使帥師而行,請承。”[承乏]在任官吏常用的謙辭。言所任職位一時無適當人選,暫由自己充數。潘嶽《秋興賦》:“攝官承乏,猥廁朝列。”[承風]1.接受教化。班固《漢書·王莽傳》:“於是小大鄉和,承風從化。”2.言迎合上官的意圖。《後漢書·龐參傳》:“參名忠直,數為左右所陷毀,以所舉用忤帝旨,司隸承風案之。”

    恩:

    ①恩惠;德惠。諸葛亮《出師表》:“臣不勝受恩感激。”②有情義。蘇武《詩四首》之三:“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韓非子·六反》:“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

    初:

    ①開始。《史記·賈誼傳》:“年少初學。”柳宗元《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②當初;原先。《後漢書·華佗傳》:“初,軍吏李成苦欬(ké),盡夜不寐……”③從前;往日。《三國志·蜀書·黃權傳》:“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④表示序次的第一。《史記·秦本紀》:“二年初伏,以狗禦蠱。”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⑤才;剛剛。《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初無]從來沒有,並沒有。《後漢書·蓋勛傳》:“群臣初無是言也。”

    入:

    ①進入;由外面到裡面。《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②泛指進入某種境界。李白《王右軍》:“筆精妙入神。”③特指入朝為官。傅亮《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出征入輔,幸不辱命。”④接受;收入。《左傳·宣公元年》:“驟諫而不入。”(驟:屢次。)《新五代史·楚世傢》:“歲入萬計。”⑤上交;交納。《墨子·貴義》:“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⑥參加;加入。《戰國策·魏策一》:“入子之事者,吾為子殺之亡之。”⑦合於;相合;符合。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畫眉深淺入時無?”(時:時髦。)⑧入聲。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

    銀臺:

    神仙居住的地方。張衡《思玄賦》:“聘王母於~~兮,羞玉芝以療饑。”

    臺:

    (一)星名,即三臺(六顆星)。古代以“三臺”比“三公”(古代最高的官位)。 (二)yí ①代詞。我;我的。《尚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臺德。”《尚書·禹貢》:“祗臺德先。”(祗:敬。)②何;什麼。《法言·問道》:“閔氏之孫其如臺?”③通“怡”。愉悅。《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臺。”

    門:

    ①建築物的進出口。《詩經·小雅 ·何人斯》:“不入我門。”《木蘭詩》:“開我東閣門。”②關鍵。《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商君書·君臣》:“臣聞道民之門,在上所先。”③傢;傢族。《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汝勿妄語,滅吾門也。”④門類;類別。《舊唐書·杜佑傳》:“凡書九門,計二百卷。”⑤派別;學派。《後漢書·鄭玄傳》:“仲尼之門,考以四科。”⑥門第。《北史·劉昶傳》:“唯能是寄,不必拘門。”

    著:

    (一)①顯露;顯著。《商君書·錯法》:“如此,則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強矣。”(治著:政績昭著。)②稱道。《後漢書·李恂陳禪等傳論》:“任棠、薑岐,世著其清。”③寫文章;寫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不能道說,而善著書。”④登記;記載。《商君書·境內》:“生者著,死者削。”⑤土著。指定居不遷的人。《後漢書·李忠傳》:“墾田增多,三歲間,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 (二)zhuó 今作“著”。①附著。賈誼《論積貯疏》:“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本:指農業。)②穿;戴。蒲處厚《保生要錄·論衣服》:“寒欲漸著,熱欲漸脫。” (三)zhāo ①圍棋下子。蔣正子《山房隨筆》:“某有仆能棋,欲試數著不敢?”②計策;手段。 (四)zháo 遇到;受到。陸遊《 卜算子·詠梅》:“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五)zhe 助詞。①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傢》:“想得傢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②用在句末,表示祈使或一般告語。《水滸全傳》第二十回:“老娘先打兩個耳刮著。”

    書:

    ①書寫;用文字記錄。《周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隱公七年》:“滕侯卒,不書名,未同盟也。”②書法。《新唐書·三宗諸子傳》:“(李)范好學,工書。”③書法的字體。《漢書·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④指文字。《南史·陳伯之傳》:“伯之不識書。”⑤書籍。《論語· 先進》:“何必讀書,然後為學?”⑥特指古代典籍《尚書》,為五經之一,內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誥。《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⑦書信。《左傳· 昭公六年》:“叔向使詒子產書。”⑧公文;文書。《漢書·刑法志》:“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征於書。”(征:征引。書:指刑法。)古樂府《木蘭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⑨指帝王的詔書。《後漢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下寬大之書曰……”⑩臣下的奏章。岑參《寄左省杜拾遺》:“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闕:缺點。)

    獨:

    ①單一;單獨。《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後漢書·崔駰傳》:“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②獨自。蘇軾《石鐘山記》:“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③沒有子孫的老人。《禮記·禮運》:“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通“鰥”。)④獨特;特異;與眾不同之處。《論衡·實知》:“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⑤專斷;獨裁。《荀子·臣道》:“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獨。”(闇:同“暗”。)⑥副詞。1. 相當於“隻”、“僅僅”。張溥《五人墓碑記》:“獨五人之皎皎,何也?”2.表示反問,相當於“豈”、“難道”。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獨夫]1. 獨身男子。2. 殘暴無道為人民所憎恨的統治者。

    在:

    ①存在;在世。《論語·裡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范縝《神滅論》:“豈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張華《情詩》:“處歡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長”。(愒:貪。)③處;處所。陶潛《飲酒》之二:“衰榮無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於;取決於。《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⑤問候;慰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吾子獨不在寡人。”(寡人:衛獻公自稱。淹恤:久遭憂患。吾子:指衛大夫大叔文子。)⑥觀察;審察。《尚書 ·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璇璣玉衡: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詞。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情形、范圍等。柳宗元《田傢》詩:“迎新在此歲。”《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將軍禽操宜在今日。”(將軍:指孫權。操:曹操。)⑧和“所”連用,表示強調,其下多連“不”等。⑨終結。《尚書·呂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僅僅。《漢書·賈誼傳》:“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

    金:

    ①金屬的通稱。《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周禮·秋官·職金》:“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為:制作。)②金黃色。《嶽陽樓記》:“浮光躍金。”《阿房宮賦》:“金塊珠礫,棄擲迤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③錢財;錢。《史記·陳丞相世傢》:“臣聞(陳)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禮記·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淮南子·說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利金:磨利刀劍。)⑤古代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言,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以一鎰(二十四兩)為一金,或以一斤為一金。《史記·燕召公世傢》:“子之因遺(wèi)蘇代百金。”(子之:人名。遺:贈與。)《五人墓碑記》:“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脰dòu:頸項;頭臚。)《獄中雜記》:“富者賂數百金。”⑦比喻堅固。《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地,金城千裡。”⑧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⑨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

    鑾:

    ①帝王車上的一種鈴鐺。張衡《東京賦》:“鑾聲噦噦(huì)。”(噦噦:鈴聲。)②指皇帝的車駕。孔尚任《桃花扇·迎駕》:“江浦迎鑾。”李賀《馬詩》之二二:“隨鑾撼玉珂。”

    殿:

    ①高大的房屋。《後漢書·蔡茂傳》:“夢坐大殿。”②特指帝王居住及聽政的處所。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③指寺廟供奉神佛的殿堂。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一:“浮圖北有佛殿一所。”④行軍、作戰時走在最後壓陣。《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人置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⑤指落在最後。《南齊書·丘巨源傳》:“既能陵敵不殿,爭先無負。”(陵:壓倒。負:失敗。)[殿下]1. 殿階之下。《莊子·說劍》:“使奉劍於殿下。”2.古代臣下對皇太子、皇後及諸王的尊稱。今為對君主國王儲、親王、皇太後、皇後、公主等的尊稱。《新唐書·隱太子建成傳》:“殿下特以嫡長居東宮,非有功德為人所稱道。”[殿軍]行軍、作戰時排在最後的軍隊。《晉書·王坦之傳》:“殿軍後入。”[殿最]等第的高低上下。最指上等或頭名,殿指下等或末名。《漢書·宣帝紀》:“丞相禦史課殿最以聞。”


    上一篇:所以用此徒,令之充禄仕。

    下一篇:所以不遭捕,盖缘生不多。
  •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诗句出处:《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少年不得意,落魄无安居。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兰生谷底人不锄,
    云在高山空卷舒。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彤庭左右呼万岁,
    拜贺明主收沉沦。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钩雕镫白玉鞍,
    象床绮席黄金盘。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
    今日结交明日改。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别后遥传临海作,
    可见羊何共和之。

    【注释】:

    承:

    ①捧着;托着。《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kè)承饮。”(榼:酒器。)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②奉;敬奉。《魏书·杨播传》:“承候安否。”(候:问候。)《新唐书·百官志二》:“四夷朝见,则承诏劳问。”(四夷:四方部族。诏:皇帝的诏令。劳:慰劳。)③受;接受。《左传·僖公十五年》:“苟列定矣,敢不承命?”④敬词。蒙;蒙受。《儒林外史》第四回:“极承老先生厚爱。”⑤承担;担负。方苞《狱中杂记》:“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⑥继承;继续。司马光《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后汉书·班彪传》:“汉承秦制,改立郡县。”陆机《梁甫吟》:“四运循环转,寒暑自相承。”(四运:四季。)⑦通“乘”。趁着。《荀子·王制》:“伺强大之间,承强大之敝。”(伺:观察。间:缝隙。敝:指衰败。)⑧通“丞”。辅助。《左传·哀公十八年》:“使帅师而行,请承。”[承乏]在任官吏常用的谦辞。言所任职位一时无适当人选,暂由自己充数。潘岳《秋兴赋》:“摄官承乏,猥厕朝列。”[承风]1.接受教化。班固《汉书·王莽传》:“于是小大乡和,承风从化。”2.言迎合上官的意图。《后汉书·庞参传》:“参名忠直,数为左右所陷毁,以所举用忤帝旨,司隶承风案之。”

    恩:

    ①恩惠;德惠。诸葛亮《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②有情义。苏武《诗四首》之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韩非子·六反》:“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初:

    ①开始。《史记·贾谊传》:“年少初学。”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②当初;原先。《后汉书·华佗传》:“初,军吏李成苦欬(ké),尽夜不寐……”③从前;往日。《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④表示序次的第一。《史记·秦本纪》:“二年初伏,以狗御蛊。”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⑤才;刚刚。《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初无]从来没有,并没有。《后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

    入:

    ①进入;由外面到里面。《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②泛指进入某种境界。李白《王右军》:“笔精妙入神。”③特指入朝为官。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出征入辅,幸不辱命。”④接受;收入。《左传·宣公元年》:“骤谏而不入。”(骤:屡次。)《新五代史·楚世家》:“岁入万计。”⑤上交;交纳。《墨子·贵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⑥参加;加入。《战国策·魏策一》:“入子之事者,吾为子杀之亡之。”⑦合于;相合;符合。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时:时髦。)⑧入声。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银台:

    神仙居住的地方。张衡《思玄赋》:“聘王母于~~兮,羞玉芝以疗饥。”

    台:

    (一)星名,即三台(六颗星)。古代以“三台”比“三公”(古代最高的官位)。 (二)yí ①代词。我;我的。《尚书·说命上》:“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禹贡》:“祗台德先。”(祗:敬。)②何;什么。《法言·问道》:“闵氏之孙其如台?”③通“怡”。愉悦。《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门:

    ①建筑物的进出口。《诗经·小雅 ·何人斯》:“不入我门。”《木兰诗》:“开我东阁门。”②关键。《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商君书·君臣》:“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③家;家族。《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汝勿妄语,灭吾门也。”④门类;类别。《旧唐书·杜佑传》:“凡书九门,计二百卷。”⑤派别;学派。《后汉书·郑玄传》:“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⑥门第。《北史·刘昶传》:“唯能是寄,不必拘门。”

    著:

    (一)①显露;显著。《商君书·错法》:“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治著:政绩昭著。)②称道。《后汉书·李恂陈禅等传论》:“任棠、姜岐,世著其清。”③写文章;写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不能道说,而善著书。”④登记;记载。《商君书·境内》:“生者著,死者削。”⑤土著。指定居不迁的人。《后汉书·李忠传》:“垦田增多,三岁间,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 (二)zhuó 今作“着”。①附着。贾谊《论积贮疏》:“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本:指农业。)②穿;戴。蒲处厚《保生要录·论衣服》:“寒欲渐著,热欲渐脱。” (三)zhāo ①围棋下子。蒋正子《山房随笔》:“某有仆能棋,欲试数著不敢?”②计策;手段。 (四)zháo 遇到;受到。陆游《 卜算子·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五)zhe 助词。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②用在句末,表示祈使或一般告语。《水浒全传》第二十回:“老娘先打两个耳刮著。”

    书:

    ①书写;用文字记录。《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左传·隐公七年》:“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②书法。《新唐书·三宗诸子传》:“(李)范好学,工书。”③书法的字体。《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④指文字。《南史·陈伯之传》:“伯之不识书。”⑤书籍。《论语· 先进》:“何必读书,然后为学?”⑥特指古代典籍《尚书》,为五经之一,内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诰。《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⑦书信。《左传· 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⑧公文;文书。《汉书·刑法志》:“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征:征引。书:指刑法。)古乐府《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⑨指帝王的诏书。《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下宽大之书曰……”⑩臣下的奏章。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阙:缺点。)

    独:

    ①单一;单独。《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后汉书·崔骃传》:“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②独自。苏轼《石钟山记》:“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③没有子孙的老人。《礼记·礼运》:“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④独特;特异;与众不同之处。《论衡·实知》:“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⑤专断;独裁。《荀子·臣道》:“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独。”(闇:同“暗”。)⑥副词。1. 相当于“只”、“仅仅”。张溥《五人墓碑记》:“独五人之皎皎,何也?”2.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独夫]1. 独身男子。2. 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

    在:

    ①存在;在世。《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范缜《神灭论》:“岂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状态。张华《情诗》:“处欢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长”。(愒:贪。)③处;处所。陶潜《饮酒》之二:“衰荣无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于;取决于。《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⑤问候;慰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寡人:卫献公自称。淹恤:久遭忧患。吾子:指卫大夫大叔文子。)⑥观察;审察。《尚书 ·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玉衡:玉饰的天体观测仪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词。引进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柳宗元《田家》诗:“迎新在此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将军:指孙权。操:曹操。)⑧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其下多连“不”等。⑨终结。《尚书·吕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仅仅。《汉书·贾谊传》:“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

    金:

    ①金属的通称。《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周礼·秋官·职金》:“入其金锡于为兵器之府。”(为:制作。)②金黄色。《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阿房宫赋》:“金块珠砾,弃掷迤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③钱财;钱。《史记·陈丞相世家》:“臣闻(陈)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④金属制的乐器或兵器。《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淮南子·说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利金:磨利刀剑。)⑤古代八音之一。《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言,金、石、土、革、丝、木、匏、竹。”⑥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以一镒(二十四两)为一金,或以一斤为一金。《史记·燕召公世家》:“子之因遗(wèi)苏代百金。”(子之:人名。遗:赠与。)《五人墓碑记》:“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脰dòu:颈项;头胪。)《狱中杂记》:“富者赂数百金。”⑦比喻坚固。《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地,金城千里。”⑧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⑨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所建。

    銮:

    ①帝王车上的一种铃铛。张衡《东京赋》:“銮声噦噦(huì)。”(噦噦:铃声。)②指皇帝的车驾。孔尚任《桃花扇·迎驾》:“江浦迎銮。”李贺《马诗》之二二:“随銮撼玉珂。”

    殿:

    ①高大的房屋。《后汉书·蔡茂传》:“梦坐大殿。”②特指帝王居住及听政的处所。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③指寺庙供奉神佛的殿堂。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浮图北有佛殿一所。”④行军、作战时走在最后压阵。《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人置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⑤指落在最后。《南齐书·丘巨源传》:“既能陵敌不殿,争先无负。”(陵:压倒。负:失败。)[殿下]1. 殿阶之下。《庄子·说剑》:“使奉剑于殿下。”2.古代臣下对皇太子、皇后及诸王的尊称。今为对君主国王储、亲王、皇太后、皇后、公主等的尊称。《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殿下特以嫡长居东宫,非有功德为人所称道。”[殿军]行军、作战时排在最后的军队。《晋书·王坦之传》:“殿军后入。”[殿最]等第的高低上下。最指上等或头名,殿指下等或末名。《汉书·宣帝纪》:“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


    上一篇:所以用此徒,令之充禄仕。

    下一篇:所以不遭捕,盖缘生不多。

  • 上一篇:所以用此徒,令之充禄仕。

    下一篇:所以不遭捕,盖缘生不多。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