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

    “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詩句出處:《前有一尊酒行二首》;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春風東來忽相過,金樽淥酒生微波。落花紛紛稍覺多,
    美人欲醉朱顏酡。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當年意氣不肯平,白發如絲嘆何益。

    琴奏龍門之綠桐,玉壺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與君飲,
    看朱成碧顏始紅。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
    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

    【註釋】:

    春:

    ①春天,春季。《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②年;歲。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一臥東山三十春。”③生機;生命。歐陽修《奉使道中寄垣師》:“塞垣春枯積雪溜,沙礫威怒黃雲愁。”(塞垣:指長城。溜:流水。)④指年輕女子的形態。崔玨(jué)《有贈》:“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春水:指女子的眼睛。)⑤春色;喜色。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諺雲:‘蓬開先百草,戴瞭春不老。’”⑥春情;情欲。《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⑦指酒。司空圖《詩品·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茅屋。”

    春風:

    和風。喻溫和可親的氣象或境界。《二程全書·外書十二》:“[朱公掞]謂人曰:‘光庭在~~中坐瞭一個月。’”

    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

    舞:

    ①舞蹈。《呂氏春秋·孟春》:“命樂正入學習舞。”②跳舞。《論語·八佾》:“季氏八佾(yì)舞於庭。”(佾:八人一行為一佾。)《韓非子·五蠹》:“長袖善舞,多錢善賈(gǔ)。”(賈:經商。)③揮動;擺動。《山海經·海外西經》:“操幹戚以舞。”(操:持。幹、戚:均武器名。)葉夢得《賀新郎》:“吹盡殘花無人見,惟垂楊自舞。”④飛翔。《列子·湯問》:“瓠(hù)巴鼓琴而鳥舞魚躍。”(瓠巴:人名。)⑤玩弄;舞弄(文字、權術等)。《史記·酷吏列傳》:“舞智以禦人。”

    羅:

    ①捕鳥的網。《淮南子·兵略》:“飛鳥不動,不絓網羅。”②張網捕鳥。《新唐書·王世充傳》:“羅取飛鳥。”③招致;網羅。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羅而致之幕下。”《漢書·王莽傳》:“網羅天下異能之士。”④分佈;排列。陳騤《文則》:“森羅辭翰,備括規摹。”(森:眾多貌。括:包括。規摹:準則。)⑤質地細密而輕薄的絲織品。《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縟繡羅紈。”(縟:花紋繁多。紈:薄綢。)⑥遭遇;遭受。《論衡·辨祟》:“抵觸縣官,羅麗刑罰。”(麗:觸犯。)《漢書·於定國傳》:“羅文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⑦過濾用的羅篩。《齊民要術》:“以羅漉去皮子。”⑧用羅篩過濾。《齊民要術》:“細羅曲末一鬥。”⑨量詞。十二打為一羅。

    衣:

    (一)①上衣。《詩經·邶風·綠衣》:“綠衣黃裳。”(裳:裙子;下衣。)②泛指衣服。《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褐:用粗毛做的短衣。卒:終。)③遮蔽身體局部的東西。《晉書·惠帝紀》:“帝墜馬傷足,尚書高光進面衣,帝嘉之。”④器物的外罩。歐陽修《六一居士詩話》:“蘇子瞻學士,蜀人也,嘗於淯井監得西南夷人所賣蠻佈弓衣,其文織成梅聖俞春雪詩。”⑤指果實的皮、膜。齊丘《陪遊鳳皇臺獻詩》:“金桃帶葉摘,綠李和衣嚼。”⑥指覆在地皮表面上的某些東西。白居易《營閑事》:“暖變墻衣色。”⑦鳥羽蟲翅。陸遊《小園獨立》:“新泥添燕戶,細雨濕鶯衣。”張耒《夏日》:“蝶衣曬粉花枝舞。”[衣缽]亦作“衣缽”。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徒弟的袈裟和缽盂,後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學術、技能等。楊萬裡《贈王婿時可》:“兩傢不是無傢法,何須外人問衣缽。” (二)yì①穿(衣服)。《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佈然後衣乎?”(許子:許行。)②給人衣服穿。《左傳·昭公十三年》:“寒者衣之,饑者食之。”③覆蓋。《周易·系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薪:柴草。)④包裹。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裂裳衣瘡,手註善藥。”

    君:

    ①君主。《嶽陽樓記》:“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大:偉大。)②封號。《戰國策·燕策二》:“樂毅奔趙,趙封以望諾君。”《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佈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史記·信陵君列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③對人的尊稱。《戰國策·齊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地名。)特指妻妾稱夫,子孫稱父祖輩。王勃《滕王閣序》:“傢君作宰。”(宰:指縣令。)[君子]與“小人”相對。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論語·述而》:“聖人吾不得而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這就可以瞭。)

    今:

    ①此時;現在。《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戰國策·趙策四》:“老夫今者殊不欲食。”《左傳·襄公二年》:“(崔子)今不來矣。”②現代。與“古”相對。《禮記·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違反。)《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③今日。《詩經·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庶:多。士:指未婚男子。迨dài:及;到。)④當今。《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⑤將要;將會。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⑥不久。《史記·申屠嘉列傳》:“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⑦假如;如果。《史記·項羽本紀》:“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

    醉:

    ①酒醉。《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賓既醉止,載號載呶(náo)。”(止:語氣詞。呶:喧鬧。)《韓非子·說林上》:“醉寐而亡其裘。”②極端愛好。《莊子·應帝王》:“列子見之而心醉。”宋之問《送趙六貞固詩》:“心醉東郊柳。”

    將:

    (一)①扶持;扶助。《詩經·周南·樛木》:“樂隻君子,福履將之。”(隻:助詞。履:祿。)《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郭:外城。)②帶領。《漢書·張禹傳》:“禹將(戴)崇入後堂飲食。”《淮南子·人間》:“其馬將胡駿馬而歸。”③取;拿。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④送行。《淮南子·覽冥》:“不將不迎。”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若夫迎新將故之勞。”(若夫:至於。)⑤做;奉行。《左傳·成公十三年》:“將事不敬。”⑥養;保養。《呂氏春秋·音律》:“以將陽氣。”⑦副詞。1.將要。《論語·述而》:“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雲:如此。爾:同“耳”,罷瞭。)《孟子·告子下》:“先生將何之?”(之:往。)《左傳· 隱公元年》:“夫人將啟之。”(啟之:給他開門。)2. 且,又。《詩經·小雅· 谷風》:“將恐將懼。”⑧介詞。以;用。《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肯將衰朽惜殘年。”⑨連詞。和;與。李頎《臨別送張諲入蜀》:“經山復歷水,百恨將千慮。”李白《月下獨酌》:“暫伴月將影。”⑩助詞。用在動詞後面,無實義。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二)jiàng ①將帥。《史記·陳涉世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寧:難道。)《呂氏春秋·執一》:“軍必有將。”②統率;帶兵。《左傳·桓公五年》:“虢公林父將右軍。”《史記·秦始皇本紀》:“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卒:兵。)③使擔任將領。《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將領]1. 將帥。《隋書·楊玄感傳》:“玄感欲立威名,陰求將領。”(暗中謀求將帥的職位。)2.率領。元結《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猶能行,將領兒孫行拾稼。”(稼:莊稼。) (三)qiāng 請;希望。《詩經·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子:你。)李白《將進酒》:“將進酒,杯莫停。”

    安:

    ①安寧;安穩;安定。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風雨不動安如山。”《漢書·薛廣德傳》:“乘船危,就橋安。”(就橋:從橋上走。)②使安寧。《三國志·蜀書·蔣琬傳》:“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③安樂;安逸。《孟子·告子下》:“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④安心。陳壽《三國志·魏書·司馬朗傳》“郊境之內,民不安業。”⑤安放;設置。陸遊《東陽道中》詩:“先安筆硯對溪山。”⑥疑問代詞。相當於“什麼”、“什麼地方”。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沛公安在?’”《漢書·黥佈傳》:“女安從知之?”(女:你。)⑦副詞。表示反問。韓愈《馬說》:“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歸:

    (一)①出嫁;嫁。《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②返回。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興:起來。)③送回;交還。《孟子· 盡心上》:“久假而不歸。”(假:借)④歸依;歸附。范仲淹《嶽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微:如果沒有。)⑤結局;歸宿。《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 (二)kuì ①通“饋”。贈送。《論語·陽貨》:“(陽貨)歸孔子豚。”《史記·周本紀》:“晉唐叔得嘉谷,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②通“愧”。慚愧。《戰國策·秦策一》:“狀有歸色。”

    歸。:

    “歸。”詩句出處:《歸字謠》;是宋朝詩人袁去華的作品。 歸。隨分傢山有蕨薇。陶元亮,千載是吾師。


    上一篇: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下一篇: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
  •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诗句出处:《前有一尊酒行二首》;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
    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当年意气不肯平,白发如丝叹何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
    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
    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注释】:

    春:

    ①春天,春季。《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②年;岁。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一卧东山三十春。”③生机;生命。欧阳修《奉使道中寄垣师》:“塞垣春枯积雪溜,沙砾威怒黄云愁。”(塞垣:指长城。溜:流水。)④指年轻女子的形态。崔珏(jué)《有赠》:“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春水:指女子的眼睛。)⑤春色;喜色。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⑥春情;情欲。《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⑦指酒。司空图《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春风:

    和风。喻温和可亲的气象或境界。《二程全书·外书十二》:“[朱公掞]谓人曰:‘光庭在~~中坐了一个月。’”

    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

    舞:

    ①舞蹈。《吕氏春秋·孟春》:“命乐正入学习舞。”②跳舞。《论语·八佾》:“季氏八佾(yì)舞于庭。”(佾:八人一行为一佾。)《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gǔ)。”(贾:经商。)③挥动;摆动。《山海经·海外西经》:“操干戚以舞。”(操:持。干、戚:均武器名。)叶梦得《贺新郎》:“吹尽残花无人见,惟垂杨自舞。”④飞翔。《列子·汤问》:“瓠(hù)巴鼓琴而鸟舞鱼跃。”(瓠巴:人名。)⑤玩弄;舞弄(文字、权术等)。《史记·酷吏列传》:“舞智以御人。”

    罗:

    ①捕鸟的网。《淮南子·兵略》:“飞鸟不动,不絓网罗。”②张网捕鸟。《新唐书·王世充传》:“罗取飞鸟。”③招致;网罗。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罗而致之幕下。”《汉书·王莽传》:“网罗天下异能之士。”④分布;排列。陈骙《文则》:“森罗辞翰,备括规摹。”(森:众多貌。括:包括。规摹:准则。)⑤质地细密而轻薄的丝织品。《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缛绣罗纨。”(缛:花纹繁多。纨:薄绸。)⑥遭遇;遭受。《论衡·辨祟》:“抵触县官,罗丽刑罚。”(丽:触犯。)《汉书·于定国传》:“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⑦过滤用的罗筛。《齐民要术》:“以罗漉去皮子。”⑧用罗筛过滤。《齐民要术》:“细罗曲末一斗。”⑨量词。十二打为一罗。

    衣:

    (一)①上衣。《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裳:裙子;下衣。)②泛指衣服。《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褐:用粗毛做的短衣。卒:终。)③遮蔽身体局部的东西。《晋书·惠帝纪》:“帝坠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帝嘉之。”④器物的外罩。欧阳修《六一居士诗话》:“苏子瞻学士,蜀人也,尝于淯井监得西南夷人所卖蛮布弓衣,其文织成梅圣俞春雪诗。”⑤指果实的皮、膜。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⑥指覆在地皮表面上的某些东西。白居易《营闲事》:“暖变墙衣色。”⑦鸟羽虫翅。陆游《小园独立》:“新泥添燕户,细雨湿莺衣。”张耒《夏日》:“蝶衣晒粉花枝舞。”[衣钵]亦作“衣缽”。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盂,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杨万里《赠王婿时可》:“两家不是无家法,何须外人问衣钵。” (二)yì①穿(衣服)。《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许行。)②给人衣服穿。《左传·昭公十三年》:“寒者衣之,饥者食之。”③覆盖。《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薪:柴草。)④包裹。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君:

    ①君主。《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大:伟大。)②封号。《战国策·燕策二》:“乐毅奔赵,赵封以望诺君。”《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信陵君列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③对人的尊称。《战国策·齐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地名。)特指妻妾称夫,子孙称父祖辈。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宰:指县令。)[君子]与“小人”相对。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这就可以了。)

    今:

    ①此时;现在。《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战国策·赵策四》:“老夫今者殊不欲食。”《左传·襄公二年》:“(崔子)今不来矣。”②现代。与“古”相对。《礼记·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违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③今日。《诗经·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庶:多。士:指未婚男子。迨dài:及;到。)④当今。《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⑤将要;将会。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⑥不久。《史记·申屠嘉列传》:“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⑦假如;如果。《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醉:

    ①酒醉。《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宾既醉止,载号载呶(náo)。”(止:语气词。呶:喧闹。)《韩非子·说林上》:“醉寐而亡其裘。”②极端爱好。《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宋之问《送赵六贞固诗》:“心醉东郊柳。”

    将:

    (一)①扶持;扶助。《诗经·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只:助词。履:禄。)《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郭:外城。)②带领。《汉书·张禹传》:“禹将(戴)崇入后堂饮食。”《淮南子·人间》:“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③取;拿。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④送行。《淮南子·览冥》:“不将不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若夫迎新将故之劳。”(若夫:至于。)⑤做;奉行。《左传·成公十三年》:“将事不敬。”⑥养;保养。《吕氏春秋·音律》:“以将阳气。”⑦副词。1.将要。《论语·述而》:“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云:如此。尔:同“耳”,罢了。)《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之:往。)《左传· 隐公元年》:“夫人将启之。”(启之:给他开门。)2. 且,又。《诗经·小雅· 谷风》:“将恐将惧。”⑧介词。以;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肯将衰朽惜残年。”⑨连词。和;与。李颀《临别送张諲入蜀》:“经山复历水,百恨将千虑。”李白《月下独酌》:“暂伴月将影。”⑩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二)jiàng ①将帅。《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吕氏春秋·执一》:“军必有将。”②统率;带兵。《左传·桓公五年》:“虢公林父将右军。”《史记·秦始皇本纪》:“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钜鹿。”(卒:兵。)③使担任将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将领]1. 将帅。《隋书·杨玄感传》:“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暗中谋求将帅的职位。)2.率领。元结《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犹能行,将领儿孙行拾稼。”(稼:庄稼。) (三)qiāng 请;希望。《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子:你。)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

    安:

    ①安宁;安稳;安定。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汉书·薛广德传》:“乘船危,就桥安。”(就桥:从桥上走。)②使安宁。《三国志·蜀书·蒋琬传》:“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③安乐;安逸。《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④安心。陈寿《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郊境之内,民不安业。”⑤安放;设置。陆游《东阳道中》诗:“先安笔砚对溪山。”⑥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什么地方”。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汉书·黥布传》:“女安从知之?”(女:你。)⑦副词。表示反问。韩愈《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归:

    (一)①出嫁;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②返回。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起来。)③送回;交还。《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假:借)④归依;归附。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⑤结局;归宿。《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二)kuì ①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归孔子豚。”《史记·周本纪》:“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②通“愧”。惭愧。《战国策·秦策一》:“状有归色。”

    归。:

    “归。”诗句出处:《归字谣》;是宋朝诗人袁去华的作品。 归。随分家山有蕨薇。陶元亮,千载是吾师。


    上一篇: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下一篇: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

  • 上一篇: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下一篇: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