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棣華倘不接,甘與秋草同。

    “棣華倘不接,甘與秋草同。”詩句出處:《贈從兄襄陽少府皓》;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
    小節豈足言,退耕舂陵東。歸來無產業,生事如轉蓬。
    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彈劍徒激昂,出門悲路窮。
    吾兄青雲士,然諾聞諸公。所以陳片言,片言貴情通。
    棣華倘不接,甘與秋草同。

    【註釋】:

    棣:

    (一)①木名。白棣,即常棣。也作“棠棣”、“唐棣”。落葉小喬木。果實如櫻桃,味酸甜可食。潘嶽《閑居賦》:“梅、杏、鬱、棣之屬。”②兄弟。後借“棣”為“弟”。多用於書信。 (二)tì 通達;相通。《漢書·律歷志上》:“萬物棣通。” (三)dài [棣棣]莊重的樣子。李華《吊古戰場文》:“穆穆棣棣。”

    華:

    (一)①草木所開的花。後作“花”。《詩經·召南·何彼穠矣》:“華如桃李。”《詩經·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又指開花。《禮記·月令》:“桃始華。”②從中間剖開。《禮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绤。”(二)huá ①光彩;光輝。謝莊《月賦》:“增華臺室,揚采軒宮。”(臺室、軒宮:皆星座名。)又輝映。何遜《秋夕仰贈從兄寘南》:“高樹北風響,空庭秋月華。”②出現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彩色光環,古人以為吉兆。李程《日五色賦》:“祥開日華。”(祥:吉祥。)③華麗;華美。曹植《洛神賦》:“華容婀娜,令我忘餐。”又指人物美麗有風采。陸機《贈紀士》:“華顏婉如玉。”④精華。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⑤才學。韓愈《送鄭十校理得洛字》:“才子富文華。”又指文采。杜甫《贈比部蕭郎中十兄》:“詞華傾後輩。”(傾:使欽佩。)⑥聲譽;名聲。張九齡《和許給事中直夜簡諸公》:“聲華大國寶。”⑦繁盛。劉得仁《樂遊原春望》:“始覺繁華地,應無不醉人。”⑧顯貴。王績《策杖尋隱士》:“歲歲長如此,方知輕世華。”⑨浮華。《後漢書·周舉傳》:“但務其華,不求其實。”⑩歲月;時光。沈佺期《春閨》:“歲華空自擲。”又年輕;年少。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11)(頭發)花白。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12)中國古稱華夏,省稱“華”。亦專指漢族。《左傳·定公十年》:“夷不亂華。”(夷:古稱少數民族名。)(13)通“嘩”。喧嘩。《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二十》:“不掩君過,諫乎前,不華乎外。”(乎:於。) (三)huà 通“樺”。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楓枰櫨。”

    倘:

    (一)①連詞。倘若。表示假設。庾信《寄徐陵》:“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時。”②或許。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兵多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 (二)chǎng [倘佯(yáng)]同“徜徉”。徘徊。宋玉《風賦》:“然後倘佯中庭。”(中庭:庭院。)

    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

    接:

    ①接觸;交接。屈原《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儀禮·聘禮》:“公揖入,立於中庭,賓立接西塾。”(塾:正堂兩側的房屋。)②連接;相續。《史記· 平準書》:“漢興,接秦之弊。”《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操:曹操。)③托住;承受。《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坐而下脫,至險絕處,澄源並肩手相接。”(下脫:從上向下滑。澄源:同行遊僧名。)④接住;承住。《禮記·曲禮上》:“由客之左,接下承駙。”⑤繼承。劉勰《文心雕龍·物色》:“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cān)伍相變,因革為功。”(武:步子。參伍:錯雜。因革:因襲變革。)⑥接待。《漢書·韋賢傳》:“故動作接神,必因古聖之經。”⑦結交;交好。《國語·吳語》:“兩君偃兵接好,日中為期。”(偃:收藏;停止。)⑧射中。曹植《白馬篇》:“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⑨應付。《韓非子·問辯》:“若其無法令而可以接詐、應變、生利、揣事者,上必采其言而責其實。”⑩捆綁。柳宗元《童區寄傳》:“反接,佈囊其。”(11)通“捷”,敏捷。《荀子·大略》:“先事慮事謂之接。”

    甘:

    ①味美。《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甘肥周於堂,卮酒豆肉集於宮。”(周:遍佈。豆:盛肉器。)②甜味。《荀子·榮辱》:“口辨酸咸甘苦。”③美好;動聽。班固《西都賦》:“竹林果園,芳草甘木。”④情願;樂意。龔自珍《病梅館記》:“甘受詬厲。”張耒《夜坐》:“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與:

    (一)①給予;授予。《論語·雍也》:“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祿。)②幫助。《戰國策·齊策一》:“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③贊許。《論語·述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④結交;親附。《荀子·王霸》:“不欺其與。”(其與:指所結交的國傢。)⑤盟國;友邦。《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之:其。人:指賢士。)⑥黨與;共事人。《後漢書·寇榮傳》:“於人少所與,以此見害於權寵。”(權寵:權臣;寵臣。)⑦介詞。相當於“跟”。《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⑧連詞。1. 相當於“和”。《漢書·賈誼傳》:“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2.[與其]表示比較。《論語·八佾》:“與其奢也,寧儉。”⑨對付。《史記·燕召公世傢》:“龐煖易與耳。”(二)yú 語氣詞。1.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文信侯:指呂不韋。專:專權。)2.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與!”(知:智。)以上意義後作“歟”。 (三)yù 參加。《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師:軍隊。)

    秋:

    ①谷物成熟。《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麥秋至。”②秋天的莊稼。趙汝鐩《耕織嘆》:“香穗垂頭秋登場。”③秋季,農歷七至九月。李紳《憫農二首》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④一年的時間段。《史記·梁惠王世傢》:“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⑤時刻;時候。《宋史·宗澤傳》:“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⑥喻白色。陸遊《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⑦形容飛的樣子。《漢書·禮樂志》:“飛龍秋,遊上天。”也作“秋秋”。《荀子·解蔽》:“鳳凰秋秋。”

    草:

    ①草本植物的總稱。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是歲大旱,野無草。”(是歲:這年。)②未開墾過的荒地。《韓非子·顯學》:“耕田墾草以厚民產也。”(厚民產:增加人民的財產。)③粗劣。《史記·陳丞相世傢》:“以惡草具進楚使。”④創始;起稿。《南史·蔡景歷傳》:“召令草檄,景歷援筆立成。”⑤底稿;稿子。杜甫《晚出左掖》:“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⑥漢字形體的一種。陸遊《作字》詩:“書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⑦雌性的(傢畜)。《三國志·魏書·杜畿傳》:“漸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草草]憂慮勞神貌。《詩經·小雅·巷伯》:“勞人草草。”(勞:憂。)

    同:

    ①會合;聚集。《詩經·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yōu)鹿麌(yǔ)麌。”(麀:母鹿。麌麌:獸群聚貌。)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涇渭同流,清濁異能。”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如:或者。端:玄端;諸侯祭服。章甫:黑色冠名。相:主持贊禮者。)③相同;與“異”相對。《呂氏春秋·察今》:“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④共;共用;同一個。《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文天祥《正氣歌》:“牛驥同一皂。”(皂:通“槽”。牛馬槽。)⑤統一;同一。《三國志 · 吳書 ·吳主傳》:“同船濟水。”《禮記·中庸》:“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倫:倫常綱紀。)⑥偕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⑦參與。《武經總要》前集:“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疑。”(任:責任;職位。)⑧和諧;安定。《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謀閉:停止用計謀。外戶:從外面關的門。)⑨整齊。《詩經 ·小雅·車攻》:“我馬既同。”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方百裡為同。《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11)古代樂律中的陰律,又稱“呂”。《周禮·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


    上一篇:我歌月徘徊。

    下一篇: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诗句出处:《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注释】:

    棣:

    (一)①木名。白棣,即常棣。也作“棠棣”、“唐棣”。落叶小乔木。果实如樱桃,味酸甜可食。潘岳《闲居赋》:“梅、杏、郁、棣之属。”②兄弟。后借“棣”为“弟”。多用于书信。 (二)tì 通达;相通。《汉书·律历志上》:“万物棣通。” (三)dài [棣棣]庄重的样子。李华《吊古战场文》:“穆穆棣棣。”

    华:

    (一)①草木所开的花。后作“花”。《诗经·召南·何彼秾矣》:“华如桃李。”《诗经·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指开花。《礼记·月令》:“桃始华。”②从中间剖开。《礼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二)huá ①光彩;光辉。谢庄《月赋》:“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台室、轩宫:皆星座名。)又辉映。何逊《秋夕仰赠从兄寘南》:“高树北风响,空庭秋月华。”②出现在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古人以为吉兆。李程《日五色赋》:“祥开日华。”(祥:吉祥。)③华丽;华美。曹植《洛神赋》:“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又指人物美丽有风采。陆机《赠纪士》:“华颜婉如玉。”④精华。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⑤才学。韩愈《送郑十校理得洛字》:“才子富文华。”又指文采。杜甫《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词华倾后辈。”(倾:使钦佩。)⑥声誉;名声。张九龄《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声华大国宝。”⑦繁盛。刘得仁《乐游原春望》:“始觉繁华地,应无不醉人。”⑧显贵。王绩《策杖寻隐士》:“岁岁长如此,方知轻世华。”⑨浮华。《后汉书·周举传》:“但务其华,不求其实。”⑩岁月;时光。沈佺期《春闺》:“岁华空自掷。”又年轻;年少。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11)(头发)花白。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2)中国古称华夏,省称“华”。亦专指汉族。《左传·定公十年》:“夷不乱华。”(夷:古称少数民族名。)(13)通“哗”。喧哗。《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二十》:“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乎:于。) (三)huà 通“桦”。司马相如《上林赋》:“华枫枰栌。”

    倘:

    (一)①连词。倘若。表示假设。庾信《寄徐陵》:“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②或许。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二)chǎng [倘佯(yáng)]同“徜徉”。徘徊。宋玉《风赋》:“然后倘佯中庭。”(中庭:庭院。)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接:

    ①接触;交接。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仪礼·聘礼》:“公揖入,立于中庭,宾立接西塾。”(塾:正堂两侧的房屋。)②连接;相续。《史记· 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操:曹操。)③托住;承受。《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下脱:从上向下滑。澄源:同行游僧名。)④接住;承住。《礼记·曲礼上》:“由客之左,接下承驸。”⑤继承。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cān)伍相变,因革为功。”(武:步子。参伍:错杂。因革:因袭变革。)⑥接待。《汉书·韦贤传》:“故动作接神,必因古圣之经。”⑦结交;交好。《国语·吴语》:“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偃:收藏;停止。)⑧射中。曹植《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⑨应付。《韩非子·问辩》:“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上必采其言而责其实。”⑩捆绑。柳宗元《童区寄传》:“反接,布囊其。”(11)通“捷”,敏捷。《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

    甘:

    ①味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周:遍布。豆:盛肉器。)②甜味。《荀子·荣辱》:“口辨酸咸甘苦。”③美好;动听。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④情愿;乐意。龚自珍《病梅馆记》:“甘受诟厉。”张耒《夜坐》:“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与:

    (一)①给予;授予。《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禄。)②帮助。《战国策·齐策一》:“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③赞许。《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④结交;亲附。《荀子·王霸》:“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⑤盟国;友邦。《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之:其。人:指贤士。)⑥党与;共事人。《后汉书·寇荣传》:“于人少所与,以此见害于权宠。”(权宠:权臣;宠臣。)⑦介词。相当于“跟”。《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⑧连词。1. 相当于“和”。《汉书·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2.[与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与其奢也,宁俭。”⑨对付。《史记·燕召公世家》:“庞煖易与耳。”(二)yú 语气词。1.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文信侯:指吕不韦。专:专权。)2.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知:智。)以上意义后作“欤”。 (三)yù 参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师:军队。)

    秋:

    ①谷物成熟。《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麦秋至。”②秋天的庄稼。赵汝鐩《耕织叹》:“香穗垂头秋登场。”③秋季,农历七至九月。李绅《悯农二首》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④一年的时间段。《史记·梁惠王世家》:“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⑤时刻;时候。《宋史·宗泽传》:“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⑥喻白色。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⑦形容飞的样子。《汉书·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也作“秋秋”。《荀子·解蔽》:“凤凰秋秋。”

    草:

    ①草本植物的总称。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是岁大旱,野无草。”(是岁:这年。)②未开垦过的荒地。《韩非子·显学》:“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厚民产:增加人民的财产。)③粗劣。《史记·陈丞相世家》:“以恶草具进楚使。”④创始;起稿。《南史·蔡景历传》:“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⑤底稿;稿子。杜甫《晚出左掖》:“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⑥汉字形体的一种。陆游《作字》诗:“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⑦雌性的(家畜)。《三国志·魏书·杜畿传》:“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草草]忧虑劳神貌。《诗经·小雅·巷伯》:“劳人草草。”(劳:忧。)

    同:

    ①会合;聚集。《诗经·小雅·吉日》:“兽之所同,麀(yōu)鹿麌(yǔ)麌。”(麀:母鹿。麌麌:兽群聚貌。)庾信《燕射歌辞·角调曲》:“泾渭同流,清浊异能。”②古代诸侯按时朝见天子之礼。《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如:或者。端:玄端;诸侯祭服。章甫:黑色冠名。相:主持赞礼者。)③相同;与“异”相对。《吕氏春秋·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④共;共用;同一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文天祥《正气歌》:“牛骥同一皂。”(皂:通“槽”。牛马槽。)⑤统一;同一。《三国志 · 吴书 ·吴主传》:“同船济水。”《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伦:伦常纲纪。)⑥偕同。古乐府《木兰诗》:“同行十二年。”⑦参与。《武经总要》前集:“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疑。”(任:责任;职位。)⑧和谐;安定。《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谋闭:停止用计谋。外户:从外面关的门。)⑨整齐。《诗经 ·小雅·车攻》:“我马既同。”⑩古代土地面积单位,方百里为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11)古代乐律中的阴律,又称“吕”。《周礼·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


    上一篇:我歌月徘徊。

    下一篇: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 上一篇:我歌月徘徊。

    下一篇: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