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方適趙,蘇秦初說韓。”詩句出處:《秋日煉藥院鑷白發,贈元六兄林宗》;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木落識歲秋,瓶冰知天寒。桂枝日已綠,拂雪凌雲端。 弱齡接光景,矯翼攀鴻鸞。投分三十載,榮枯同所歡。 長籲望青雲,鑷白坐相看。秋顏入曉鏡,壯發凋危冠。 窮與鮑生賈,饑從漂母餐。時來極天人,道在豈吟嘆。 樂毅方適趙,蘇秦初說韓。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殘。 |
【註釋】:
樂:
(一)①音樂。《周易·豫》:“先王以作樂崇德。”《呂氏春秋·古樂》:“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又為奏樂。《禮記·曲禮下》:“歲兇,年谷不登……士飲酒不樂。”②樂工;演奏音樂的人。《論語·微子》:“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歸:通“饋”。贈送。)③樂器。《韓非子·解老》:“故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 (二)lè愉快;快樂。《左傳· 隱公元年》:“其樂也融融。”范仲淹《嶽陽樓記》:“此樂何極?” (三)yào 喜好;喜愛。《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知:智。)《晉書·阮籍傳》:“籍平生曾遊東平,樂其風土。”毅:
①堅定而有決斷;果敢。《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②嚴正;嚴厲。梅堯臣《汝州王待制以長篇勸予復飲酒因謝之》:“公復遺我詩,責我詞甚毅。”方:
(一)①並列。《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詩經·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圓。表面積。《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③正方;方形。與圓相對。《周禮·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輸》:“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⑤方面。《楚辭·九辯》:“心怵惕而震蕩兮,何所憂之多方?”(怵惕:戒懼。)⑥正直。《新語·慎微》:“然後忠良方直之人,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⑦地區;區域。黃宗羲《柳敬亭傳》:“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⑧指地。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稱地為方。《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⑨方法;辦法。《荀子·大略》:“博學而無方。”⑩藥方;處方。《後漢書·華佗傳》:“精於方藥。”(11)道理。《荀子·君道》:“尚賢使能,則民知方。”(尚:尊崇。)(12)比擬;比方。《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票(piāo)騎亦方此意,為將如此。”(票騎:指霍去病。)(13)副詞。1.正在。《漢書·高帝紀》:“沛公、項羽方攻陳留。”2. 剛剛。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方成草。”3. 就要。《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治:訓練。會獵:一同打獵,是交戰的婉辭。)(14)介詞。正當。《莊子·養生主》:“方此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傳·哀公十七年》:“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適:
同“”。人名用字。趙:
①疾行。《穆天子傳》卷二:“己卯,天子北征,趙行□舍。”②周代諸侯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原是晉國的一部分。戰國初趙烈侯與魏、韓三傢分晉自立。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蘇:
死而復生,蘇醒過來。蕭衍《凈業賦序》:“獨夫既除,蒼生蘇息。”秦:
①周代諸侯國名。戰國時成為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統一瞭各諸侯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傢。②朝代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秦王朝,定都咸陽(今陜西省咸陽市東)。③陜西省的別稱。古指今天陜西甘肅一帶。杜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初:
①開始。《史記·賈誼傳》:“年少初學。”柳宗元《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②當初;原先。《後漢書·華佗傳》:“初,軍吏李成苦欬(ké),盡夜不寐……”③從前;往日。《三國志·蜀書·黃權傳》:“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④表示序次的第一。《史記·秦本紀》:“二年初伏,以狗禦蠱。”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⑤才;剛剛。《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初無]從來沒有,並沒有。《後漢書·蓋勛傳》:“群臣初無是言也。”說:
(一)①陳述;講述。《周易·咸》:“滕口說也。”(滕:張口放言 )②說明;解釋。《荀子·天論》:“萬物之怪書不說。”③學說;主張;言論。《韓非子·難一》:“矛楯之說也。”《墨子·非攻》:“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往:類推。)④告訴。《國語·吳語》:“使人說於子胥。”⑤古文體之一。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二)shuì ①勸說;說服。《孟子·盡心下》:“說大人則藐之。”②通“稅”。止息。《詩經·召南·甘棠》:“召伯所說。” (三)yuè 喜悅;高興。也寫作“悅”。《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韓:
古國名。1.周代諸侯國。其地在今山西河津東北。後為晉所滅。《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2.戰國時諸侯國。其地在今河南中部和山西東南部。後為秦所滅。《韓非子·定法》:“韓者,晉之別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