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同風共一時,錦江何謝曲江池。”詩句出處:《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胡塵輕拂建章臺,聖主西巡蜀道來。 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華陽春樹號新豐,行入新都若舊宮。 柳色未饒秦地綠,花光不減上陽紅。
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 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
萬國同風共一時,錦江何謝曲江池。 石鏡更明天上月,後宮親得照蛾眉。
濯錦清江萬裡流,雲帆龍舸下揚州。 北地雖誇上林苑,南京還有散花樓。
錦水東流繞錦城,星橋北掛象天星。 四海此中朝聖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秦開蜀道置金牛,漢水元通星漢流。 天子一行遺聖跡,錦城長作帝王州。
水綠天青不起塵,風光和暖勝三秦。 萬國煙花隨玉輦,西來添作錦江春。
劍閣重關蜀北門,上皇歸馬若雲屯。 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
|
【註釋】:
萬:
[萬俟(qí)]復姓。國:
①國傢。《周禮·春官·詛祝》:“作盟詛之載辭,以敘國之信用。”(詛祝:官名。盟詛:大事為盟,小事為詛。國:指天子之國。)②周代的諸侯國及漢以後侯王的封地。《史記·高祖本紀》:“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晉書·陶侃傳》:“侃季年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未亡一年,欲遜位歸國。”(止足:知止知足。未亡:死前。遜位:辭官。)③國都;京城。《左傳 · 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參(sān)國之一,小九之一。”(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一。九之一:九分之一。)范仲淹《嶽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④地區;鄉土。羅鄴《雁二首》之一:“暮天新雁起汀洲,紅蓼(liǎo)花開水國愁。”(蓼:草名,此指水蓼。)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⑤國人。《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同:
①會合;聚集。《詩經·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yōu)鹿麌(yǔ)麌。”(麀:母鹿。麌麌:獸群聚貌。)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涇渭同流,清濁異能。”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如:或者。端:玄端;諸侯祭服。章甫:黑色冠名。相:主持贊禮者。)③相同;與“異”相對。《呂氏春秋·察今》:“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④共;共用;同一個。《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文天祥《正氣歌》:“牛驥同一皂。”(皂:通“槽”。牛馬槽。)⑤統一;同一。《三國志 · 吳書 ·吳主傳》:“同船濟水。”《禮記·中庸》:“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倫:倫常綱紀。)⑥偕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⑦參與。《武經總要》前集:“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疑。”(任:責任;職位。)⑧和諧;安定。《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謀閉:停止用計謀。外戶:從外面關的門。)⑨整齊。《詩經 ·小雅·車攻》:“我馬既同。”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方百裡為同。《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11)古代樂律中的陰律,又稱“呂”。《周禮·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共:
(一)①拱璧。古代象征法權、法、法度。後作“珙”。《詩經·商頌·長發》:“受小共大共。”②拱手。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論語· 鄉黨》:“子路共之。”③環繞。後作“拱”。《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二)gòng ①共同享有或使用。《史記·越世傢》:“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②共計;總共。魏學洢《核舟記》:“旁開小窗,左右為四,共八扇。”③副詞。全;皆。《史記·高祖本紀》:“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④介詞。引進動作涉及;和;跟;與;同。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⑤連詞,表示並列關系。林逋《山園小梅》:“不須檀板共金尊。” (三)gōng ①供給;供應。後作“供”。《左傳·僖公四年》:“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②通“恭”。恭敬。《孟子·萬章上》:“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時:
①一個季度,多指冬季。《國語·周語》:“三時務農,而~~講武。”②一世,當代。《三國志·蜀·鄧芝傳》:“諸葛亮亦~~之傑也。”③副詞。即時,立即。《世說新語·容止》:“始入門,諸客望其神姿,~~退匿。”④同時,一齊。《晉書·李矩傳》:“俱是國傢臣妾,焉有彼此。乃~~遣之。”時:
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 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錦:
①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夫人使饋之錦與馬。”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狐裘不暖錦衾薄。”(衾qīn:被子。)《禮記·玉藻》:“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②鮮艷華美。范仲淹《嶽陽樓記》:“沙鷗翔集,錦鱗遊泳。”江:
①長江的專稱。《尚書·禹貢》:“江漢朝宗於海。”《論衡·書虛》:“且投於江中,何江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臨浙江,水波惡。”②江河的通稱。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錢起《省試湘靈鼓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③指隱士的居處。陶潛《與殷晉安別》:“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王安石《和王勝之雪霽借馬人省》:“超然遂有江湖意。”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謝:
①辭去官職。《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致事:退職。)②拒絕。《史記·儒林列傳》:“謝絕賓客。”③辭別。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往昔初陽歲,謝傢來貴門。”④道歉;認錯。《戰國策 · 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⑤告訴。《漢書·周勃傳附周亞夫》:“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⑥感謝。《漢書·張湯傳》:“嘗有所薦,其人來謝。”⑦衰退。晁補之《鹽角兒·亳(bó)社觀梅》:“開時似雪,謝時似雪。”(亳:地名。)⑧遜色。劉禹錫《上杜司徒書》:“況乎道謝孔、顏。”曲:
(一)①彎;不直。與“直”相對。《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②不正;不公正;不正派。《戰國策·秦策五》:“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於趙王。”陸賈《新語·辨惑》:“懷曲而合邪。”(合:迎合。邪:偏邪。)③局部;一部分。《淮南子·繆稱》:“察一曲者,不可與言化。”④委婉曲折。元結《惡(wù)曲篇》:“未嘗曲氣以轉聲,曲辭以達意。”⑤泛指彎曲之處。吳融《壁畫折竹雜言》:“渭曲逢,湘江別。”(渭:水名。)⑥偏僻之處。嚴忌《哀時命》:“塊獨守此曲隅兮。”(塊:孤獨。隅:角落。) (二)qǔ ①韻文的一種。通常指宋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裁相近,但格式較為自由。分戲曲、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②歌曲。王褒《長安有狹邪行》:“塗歌楊柳曲,巷飲榴花樽。”(塗:同“途”。樽:酒器。)③樂曲。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之一:“請君莫奏前朝曲。”江:
①長江的專稱。《尚書·禹貢》:“江漢朝宗於海。”《論衡·書虛》:“且投於江中,何江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臨浙江,水波惡。”②江河的通稱。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錢起《省試湘靈鼓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③指隱士的居處。陶潛《與殷晉安別》:“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王安石《和王勝之雪霽借馬人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池:
①池塘。《荀子·王制》:“污池淵沼川澤。”(污池:貯水的池塘。淵沼:深水池。)②護城河。《韓非子·存韓》:“築城池以守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