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雲見日月初生時,鑄冶火精與水銀。

    “雲見日月初生時,鑄冶火精與水銀。”詩句出處:《上雲樂》;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金天之西,白日所沒。康老胡雛,生彼月窟。巉巖容儀,
    戍削風骨。碧玉炅炅雙目瞳,黃金拳拳兩鬢紅。
    華蓋垂下睫,嵩嶽臨上唇。不睹詭譎貌,豈知造化神。
    大道是文康之嚴父,元氣乃文康之老親。撫頂弄盤古,
    推車轉天輪。雲見日月初生時,鑄冶火精與水銀。
    陽烏未出谷,顧兔半藏身。女媧戲黃土,團作愚下人。
    散在六合間,濛濛若沙塵。生死瞭不盡,
    誰明此胡是仙真。西海栽若木,東溟植扶桑。
    別來幾多時,枝葉萬裡長。中國有七聖,半路頹洪荒。
    陛下應運起,龍飛入咸陽。赤眉立盆子,白水興漢光。
    叱吒四海動,洪濤為簸揚。舉足蹋紫微,天關自開張。
    老胡感至德,東來進仙倡。五色師子,九苞鳳凰。
    是老胡雞犬,鳴舞飛帝鄉。淋漓颯沓,進退成行。
    能胡歌,獻漢酒。跪雙膝,立兩肘。散花指天舉素手。
    拜龍顏,獻聖壽。北鬥戾,南山摧。
    天子九九八十一萬歲,長傾萬歲杯。

    【註釋】:

    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

    見:

    (一)①看;看到。《詩經·小雅·何人斯》:“我聞其聲,不見其身。”《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有無,可乎?”②拜見;謁見。《墨子·公輸》:“子墨子見王。”③會見。《史記·項羽本紀》:“項伯即入見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④見解;見識。《晉書·王渾傳》:“敢陳愚見。”⑤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楚辭·漁父》:“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放:放逐。)⑥放在動詞前,有稱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冀君實或見恕也。”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二)xiàn ①顯露;出現。《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②介紹;引見。《墨子·公輸》:“胡不見我於王?”(胡:為何。)③現成的。《史記·項羽本紀》:“軍無見糧。”

    日月:

    ①太陽和月亮。《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星辰、山龍、華蟲作會。”②光陰,時間。《論語·陽貨》:“~~逝矣,歲不我與。③一天或一月。《論語·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至焉而已矣。”④每日每月,時時。蔡邕《難夏育上言鮮卑仍犯諸郡》:“方今郡縣盜賊,劫摽人財,攻犯官民,~~有之。”⑤喻帝王和皇後。《史記·魏其武安侯傳》:“武安之貴,在~~之際。”

    月:

    (一)①月球;月亮。《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②月光;月色。陶潛《歸田園居》之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③月份。一年的十二分之一。從朔至晦為一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名。)④形狀或顏色像月亮的。李賀《昌谷》:“泉樽陶宰酒,月眉謝郎妓。”⑤指婦人的月經。王建《宮詞》:“密奏君王知入月,喚人相伴洗裙裾。”⑥指婦女懷胎的月份。《詩經·大雅·生民》:“誕彌厥月,先生如達。”(誕:助詞。彌:滿。厥:其。先生:初生。達:通“羍”,小羊。)[月氏(zhī)]我國古代西域國名。 (二)ròu 同“肉”。古樂府《孤兒行》:“拔斷蒺藜腸月中,愴欲悲。”(腸:指小腿肚子。)

    初:

    ①開始。《史記·賈誼傳》:“年少初學。”柳宗元《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②當初;原先。《後漢書·華佗傳》:“初,軍吏李成苦欬(ké),盡夜不寐……”③從前;往日。《三國志·蜀書·黃權傳》:“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④表示序次的第一。《史記·秦本紀》:“二年初伏,以狗禦蠱。”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⑤才;剛剛。《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初無]從來沒有,並沒有。《後漢書·蓋勛傳》:“群臣初無是言也。”

    生:

    ①生長;長出。《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活著;生存。《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③生命;性命。《韓非子·解老》:“祿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祿:俸祿。持:維持。)④產生;發生。《韓詩外傳》卷五:“水淵深廣,則龍魚生之。”⑤生育;誕生。《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⑥生存的期間,指人的一生;一輩子。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⑦生活;生計。柳宗元《捕蛇者說》:“鄉鄰之生日蹙(cù)。”(蹙:窘迫。)⑧不熟的。1. 未煮或未煮熟的。《呂氏春秋·適音》:“大饗之禮,上玄尊而俎生魚。”2.未加工煉制的。《洛陽伽藍記·城北》:“頭後垂二尺生絹。”⑨讀書的人。《史記·秦始皇本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

    時:

    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 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鑄:

    ①鑄造。《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焉。”(鑄造刑鼎,把范宣子所作的法令鑄在鼎上。)②造就(人才)。揚雄《法言·學行》:“或曰:‘人可鑄與?’曰:‘孔子鑄顏淵矣。’”

    鑄冶:

    陶冶,鑄造。《後漢書·劉陶傳》:“議者不達農殖之本,多言~~之便,或欲因緣行詐,以賈國利。”

    冶:

    ①熔煉金屬。《史記·平準書》:“冶鑄煮鹽。”②熔煉金屬的工匠。《淮南子·俶真》:“今夫冶工之鑄器,金踴躍於爐中。”③培養;造就。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君子之才。”④多姿;艷麗。李斯《諫逐客書》:“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洪邁《夷堅丙志·無足婦人》:“(婦人)無兩足,但以手行,而容貌絕冶。”⑤通“野”。郊外。樂府詩《子夜四時歌·春歌》:“冶遊步春露。”[冶遊]1. 指男女在春天或節日裡到野外遊玩。晏幾道《浣溪沙》之四:“落英飛絮冶遊天。”2. 專指嫖妓。紀昀(yún)《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先拊(fǔ)膺痛哭,責其子之冶遊;次嚙齒握拳,數諸客之誘引。”

    火:

    ①物體燃燒時發出的光和焰。《周易· 乾》:“水流濕,火就燥。”(濕:低濕處。燥:幹燥物。)②焚燒;燒毀。韓愈《原道》:“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使其人成為編戶齊民,焚燒其經書,並將其居所改為民房。)特指火災。《元史·文宗本紀一》:“杭州火,命江浙行省賑被災之傢。”(賑:救濟。被:遭受。)《左傳·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③古代兵制單位,十人為一火。《新唐書·兵志》:“十人為火,火有長。”《木蘭詩》:“出門看火伴。”④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⑤星名。1. 大火,即心宿二。李白《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當君相思夜,火落金風高。”(金風:指秋風。)2. 行星之一,即火星。《史記·天官書》:“火犯守角,則有戰。”

    火精:

    指太陽。孔武仲《龜石》:“灼以炎皇之~~,釁以少昊之金液。”

    精:

    ①純凈的好米。《莊子·人間世》:“鼓策播精,可以食十人。”(策cè:小簸箕)。《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kuài)不厭細。”(厭:嫌。膾:細切的肉、魚。)②純凈。《後漢書·鮮卑傳》:“精金良鐵,皆為賊有。”③精華;精粹。《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葛洪《抱撲子·外篇·嘉遁》:“漱流霞之澄液,茹(rú)八石之精英。”(茹:吃。)又精銳。《後漢書·銚期傳》:“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④專誠;專一。《淮南子·修務》:“官禦不厲,心意不精。”《管子·心術下》:“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⑤細致;細密。《後漢書·宦者傳》:“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工:工巧。)⑥精通;嫻熟。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明史·蔣德璟傳》:“凡武弁(biàn)比試,必騎射精嫻,方準襲替。”(武弁:低級武職。)⑦精明;機靈。《漢書·儒林傳》:“其人精悍,處事分明。”⑧妖精;神怪。王嘉《拾遺記·前漢上》:“勿輕萬乘之尊,惑此精魅之物。”⑨明亮。《史記·天官書》:“天精而見景星。”《漢書·李尋傳》:“日月光精,時雨氣應。”⑩精氣;天地間的一種靈氣。《莊子·在宥》:“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11)精神;精力。《戰國策·燕策三》:“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論衡·論死》:“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12)兩性賴以繁殖後代的物質。《周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13)副詞。表示程度,相當於“甚”、“極”。《呂氏春秋·至忠》:“夫惡聞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精神]1.精氣元神。《潛夫論·卜列》:“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2. 實質;要旨。王安石《讀史》:“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寫:描繪。)

    與:

    (一)①給予;授予。《論語·雍也》:“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祿。)②幫助。《戰國策·齊策一》:“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③贊許。《論語·述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④結交;親附。《荀子·王霸》:“不欺其與。”(其與:指所結交的國傢。)⑤盟國;友邦。《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之:其。人:指賢士。)⑥黨與;共事人。《後漢書·寇榮傳》:“於人少所與,以此見害於權寵。”(權寵:權臣;寵臣。)⑦介詞。相當於“跟”。《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⑧連詞。1. 相當於“和”。《漢書·賈誼傳》:“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2.[與其]表示比較。《論語·八佾》:“與其奢也,寧儉。”⑨對付。《史記·燕召公世傢》:“龐煖易與耳。”(二)yú 語氣詞。1.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文信侯:指呂不韋。專:專權。)2.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與!”(知:智。)以上意義後作“歟”。 (三)yù 參加。《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師:軍隊。)


    上一篇:寥落暝霞色,微茫旧壑情。

    下一篇: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 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

    “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诗句出处:《上云乐》;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金天之西,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巉岩容仪,
    戍削风骨。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
    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
    大道是文康之严父,元气乃文康之老亲。抚顶弄盘古,
    推车转天轮。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
    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
    散在六合间,濛濛若沙尘。生死了不尽,
    谁明此胡是仙真。西海栽若木,东溟植扶桑。
    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中国有七圣,半路颓洪荒。
    陛下应运起,龙飞入咸阳。赤眉立盆子,白水兴汉光。
    叱咤四海动,洪涛为簸扬。举足蹋紫微,天关自开张。
    老胡感至德,东来进仙倡。五色师子,九苞凤凰。
    是老胡鸡犬,鸣舞飞帝乡。淋漓飒沓,进退成行。
    能胡歌,献汉酒。跪双膝,立两肘。散花指天举素手。
    拜龙颜,献圣寿。北斗戾,南山摧。
    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

    【注释】:

    云:

    ①同“云2”。②说。《论语·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人名。试:见用于朝廷。艺:多才艺。)③有。《荀子 ·法行》:“其云益乎?”④代词。如此。《史记·汲郑列传》:“汲、郑亦云,悲夫!”(汲、郑:指汲黯、郑当时二人。)⑤助词。1. 用于句首。《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2. 用于句中。《后汉书·陈龟传》:“虽殁(mò)躯体,无所云补。”(殁:死。补:弥补。)⑥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史记·伯夷列传》:“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云云]通“芸芸”。众多貌。《庄子·在宥》:“万物云云。”

    见:

    (一)①看;看到。《诗经·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②拜见;谒见。《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③会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放逐。)⑥放在动词前,有称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二)xiàn ①显露;出现。《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介绍;引见。《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胡:为何。)③现成的。《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

    日月:

    ①太阳和月亮。《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星辰、山龙、华虫作会。”②光阴,时间。《论语·阳货》:“~~逝矣,岁不我与。③一天或一月。《论语·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至焉而已矣。”④每日每月,时时。蔡邕《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方今郡县盗贼,劫摽人财,攻犯官民,~~有之。”⑤喻帝王和皇后。《史记·魏其武安侯传》:“武安之贵,在~~之际。”

    月:

    (一)①月球;月亮。《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②月光;月色。陶潜《归田园居》之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月份。一年的十二分之一。从朔至晦为一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名。)④形状或颜色像月亮的。李贺《昌谷》:“泉樽陶宰酒,月眉谢郎妓。”⑤指妇人的月经。王建《宫词》:“密奏君王知入月,唤人相伴洗裙裾。”⑥指妇女怀胎的月份。《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诞:助词。弥:满。厥:其。先生:初生。达:通“羍”,小羊。)[月氏(zhī)]我国古代西域国名。 (二)ròu 同“肉”。古乐府《孤儿行》:“拔断蒺藜肠月中,怆欲悲。”(肠:指小腿肚子。)

    初:

    ①开始。《史记·贾谊传》:“年少初学。”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②当初;原先。《后汉书·华佗传》:“初,军吏李成苦欬(ké),尽夜不寐……”③从前;往日。《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④表示序次的第一。《史记·秦本纪》:“二年初伏,以狗御蛊。”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⑤才;刚刚。《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初无]从来没有,并没有。《后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

    生:

    ①生长;长出。《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活着;生存。《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③生命;性命。《韩非子·解老》:“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禄:俸禄。持:维持。)④产生;发生。《韩诗外传》卷五:“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⑤生育;诞生。《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⑥生存的期间,指人的一生;一辈子。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⑦生活;生计。柳宗元《捕蛇者说》:“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⑧不熟的。1. 未煮或未煮熟的。《吕氏春秋·适音》:“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2.未加工炼制的。《洛阳伽蓝记·城北》:“头后垂二尺生绢。”⑨读书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

    时:

    ①季节;指四季。《论语·阳货》:“四时行焉。”②特指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光阴;时光;时候。《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南卓《羯(jié)鼓录》:“黄幡繟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⑤时辰;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⑥其时;当时。魏禧《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寝。”(健啖:食量过人。寝:丑陋。)⑦机会;时机;时运。《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新唐书·武平一传》:“时不再来,荣难人借。”(荣:荣华富贵。)⑧合时;应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⑨时代;时世。《吕氏春秋· 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⑩时势;时尚。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副词。用以表示时间。1.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相当于“常常”、“经常”。韩愈《行难》:“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相当于“有时”、“时而”。杜甫《自阆(làng)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12)通“伺(sì)”。等候。《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铸:

    ①铸造。《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铸造刑鼎,把范宣子所作的法令铸在鼎上。)②造就(人才)。扬雄《法言·学行》:“或曰:‘人可铸与?’曰:‘孔子铸颜渊矣。’”

    铸冶:

    陶冶,铸造。《后汉书·刘陶传》:“议者不达农殖之本,多言~~之便,或欲因缘行诈,以贾国利。”

    冶:

    ①熔炼金属。《史记·平准书》:“冶铸煮盐。”②熔炼金属的工匠。《淮南子·俶真》:“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③培养;造就。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君子之才。”④多姿;艳丽。李斯《谏逐客书》:“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洪迈《夷坚丙志·无足妇人》:“(妇人)无两足,但以手行,而容貌绝冶。”⑤通“野”。郊外。乐府诗《子夜四时歌·春歌》:“冶游步春露。”[冶游]1. 指男女在春天或节日里到野外游玩。晏几道《浣溪沙》之四:“落英飞絮冶游天。”2. 专指嫖妓。纪昀(yún)《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先拊(fǔ)膺痛哭,责其子之冶游;次啮齿握拳,数诸客之诱引。”

    火:

    ①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周易· 乾》:“水流湿,火就燥。”(湿:低湿处。燥:干燥物。)②焚烧;烧毁。韩愈《原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使其人成为编户齐民,焚烧其经书,并将其居所改为民房。)特指火灾。《元史·文宗本纪一》:“杭州火,命江浙行省赈被灾之家。”(赈:救济。被:遭受。)《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③古代兵制单位,十人为一火。《新唐书·兵志》:“十人为火,火有长。”《木兰诗》:“出门看火伴。”④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⑤星名。1. 大火,即心宿二。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金风:指秋风。)2. 行星之一,即火星。《史记·天官书》:“火犯守角,则有战。”

    火精:

    指太阳。孔武仲《龟石》:“灼以炎皇之~~,衅以少昊之金液。”

    精:

    ①纯净的好米。《庄子·人间世》:“鼓策播精,可以食十人。”(策cè:小簸箕)。《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kuài)不厌细。”(厌:嫌。脍:细切的肉、鱼。)②纯净。《后汉书·鲜卑传》:“精金良铁,皆为贼有。”③精华;精粹。《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葛洪《抱扑子·外篇·嘉遁》:“漱流霞之澄液,茹(rú)八石之精英。”(茹:吃。)又精锐。《后汉书·铫期传》:“河北之地,界接边塞,人习兵战,号为精勇。”④专诚;专一。《淮南子·修务》:“官御不厉,心意不精。”《管子·心术下》:“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⑤细致;细密。《后汉书·宦者传》:“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工:工巧。)⑥精通;娴熟。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明史·蒋德璟传》:“凡武弁(biàn)比试,必骑射精娴,方准袭替。”(武弁:低级武职。)⑦精明;机灵。《汉书·儒林传》:“其人精悍,处事分明。”⑧妖精;神怪。王嘉《拾遗记·前汉上》:“勿轻万乘之尊,惑此精魅之物。”⑨明亮。《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汉书·李寻传》:“日月光精,时雨气应。”⑩精气;天地间的一种灵气。《庄子·在宥》:“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11)精神;精力。《战国策·燕策三》:“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论衡·论死》:“火灭光消而烛在,人死精亡而形存。”(12)两性赖以繁殖后代的物质。《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13)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甚”、“极”。《吕氏春秋·至忠》:“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精神]1.精气元神。《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2. 实质;要旨。王安石《读史》:“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写:描绘。)

    与:

    (一)①给予;授予。《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禄。)②帮助。《战国策·齐策一》:“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③赞许。《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④结交;亲附。《荀子·王霸》:“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⑤盟国;友邦。《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之:其。人:指贤士。)⑥党与;共事人。《后汉书·寇荣传》:“于人少所与,以此见害于权宠。”(权宠:权臣;宠臣。)⑦介词。相当于“跟”。《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⑧连词。1. 相当于“和”。《汉书·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2.[与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与其奢也,宁俭。”⑨对付。《史记·燕召公世家》:“庞煖易与耳。”(二)yú 语气词。1.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文信侯:指吕不韦。专:专权。)2.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知:智。)以上意义后作“欤”。 (三)yù 参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师:军队。)


    上一篇:寥落暝霞色,微茫旧壑情。

    下一篇: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 上一篇:寥落暝霞色,微茫旧壑情。

    下一篇: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