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窮。”詩句出處:《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朝發汝海東,暮棲龍門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 望極九霄迥,賞幽萬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風。 玉鬥橫網戶,銀河耿花宮。興在趣方逸,歡馀情未終。 鳳駕憶王子,虎溪懷遠公。桂枝坐蕭瑟,棣華不復同。 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窮。
|
【註釋】:
流:
①水流動。《詩經·衛風·碩人》:“河水洋洋,北流活(guō)活。”(活活:流水聲。)②泛指液體流動。《戰國策·魏策四》:“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伏屍二人:指殺死國王和自己。縞素:穿白色孝服。)③水流;河流。《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又河流的主幹。屈原《九章·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④運動不停;移動不定。杜牧《秋夕》:“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⑤漂泊;流亡。劉禹錫《謝分司東都表》:“閭裡獲安,流庸盡復。”(庸:受雇用的人。)《列女傳》:“今水旱連年,民流滿道。”⑥流放;放逐。舊時遣往邊遠地區服役的刑罰。《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四年》:“自今官吏犯贓,雖未加誅戮,若杖脊流配,不可貸也。”《尚書·舜典》:“流共工於幽州。”⑦流傳;散播。《孟子·公孫醜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⑧變化,演變(多指向不好的方面轉變);放縱。宋濂《答章秀才論詩書》:“陰子堅涉於淺易,何仲言流於瑣碎。”(陰子堅:陰鏗。何仲言:何遜。)⑨流派;派別;品類。劉基《賣柑者言》:“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齊民要術·序》:“花草之流,可以悅目。”[流連]1.耽於遊樂而忘歸。《孟子·梁惠王下》:“流連荒亡,為諸侯憂。”(荒亡:沉迷於田獵酒色,縱欲無度。)2. 依戀不舍。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遊九京者,亦流連於隨會。”(九京:即九原,春秋時晉大夫的墓地。隨會:晉大夫。)3. 滯留。《三國志·魏書·劉靖傳》:“封符指期,無流連之吏。”4. 流徙離散。《漢書·師丹傳》:“百姓流連,無所歸心。”5. 哭泣流淚的樣子。《後漢書·翟酺傳》:“言無所及,唯涕泣流連。”恨:
①怨恨。《荀子·堯問》:“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嶽飛《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②遺憾;不滿意。《荀子·成相》:“不知戒,後必有恨。”諸葛亮《出師表》:“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寄:
①寄居;依附。《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虵(shé)蟺(shàn)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跪:腿。螯:鉗夾。虵:同“蛇”。蟺:同“鱔”。)《戰國策·齊策四》:“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②托付;委托。《漢書·丙吉傳》:“受襁褓之屬(zhǔ),任天下之寄。”(屬:委托。)諸葛亮《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③借。《戰國策·東周策》:“寡人將寄徑於梁。”伊:
①代詞。1. 指示代詞。這個;那個。《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方:一邊。)2.第三人稱代詞。彼;他。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江傢我顧伊,庾傢伊顧我。”柳永《蝶戀花》:“為伊消得人憔悴。”②語氣詞。無義。1. 用於句首。《詩經·豳風·東山》:“不可畏也,伊可懷也。”(懷:悲傷。)2.用於句中。柳宗元《敵戒》:“縱欲不戒,匪愚伊耄。”(匪愚伊耄:不是愚蠢就是昏庸。)盈:
①充滿。《韓非子·說疑》:“以譽盈於國。”②豐滿;飽滿。宋玉《神女賦》:“貌豐盈以莊妹兮。”(姝:美麗。)③圓滿。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 以月盈虧可騐也。”④富裕;多餘。《抱樸子·行品》:“志唯務於盈利者,小人也。”⑤增長。《淮南子·俶真》:“盈縮舒卷,與時變化。”⑥滿足;自滿。《荀子·仲尼》:“志驕盈而輕舊怨。”[盈盈]1.儀態美好的樣子。古詩《青青河畔草》:“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牖 yǒu:窗戶。)2.水清淺的樣子。《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脈脈:仔細看的樣子。)盈盈:
①輕巧美麗的樣子。《古詩十九首》:“~~樓上女,皎皎當窗牖。”②水清淺的樣子。《古詩十九首》:“~~一水間,脈脈不得語。”③步伐翩然的樣子。《樂府詩集·陌上桑》:“~~公府步,冉冉府中趨。”盈:
①充滿。《韓非子·說疑》:“以譽盈於國。”②豐滿;飽滿。宋玉《神女賦》:“貌豐盈以莊妹兮。”(姝:美麗。)③圓滿。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 以月盈虧可騐也。”④富裕;多餘。《抱樸子·行品》:“志唯務於盈利者,小人也。”⑤增長。《淮南子·俶真》:“盈縮舒卷,與時變化。”⑥滿足;自滿。《荀子·仲尼》:“志驕盈而輕舊怨。”[盈盈]1.儀態美好的樣子。古詩《青青河畔草》:“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牖 yǒu:窗戶。)2.水清淺的樣子。《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脈脈:仔細看的樣子。)焉:
①指示代詞,相當於“之”。《論語·陽貨》:“信則人任焉。”②疑問代詞,相當於“哪裡”、“怎麼”。《論語·陽貨》:“割雞焉用牛刀?”③於彼,於此。兼有介詞“於”加代詞“此”的語法功能。《孟子·梁惠王上》:“晉國,天下莫強焉。”④副詞。相當於“乃”、“則”、“才”。《呂氏春秋·季春》:“乃告舟備具於天子,天子焉始乘舟。”⑤介詞。相當於“於”。《孟子·盡心上》:“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亡:無。)⑥連詞。表示承接。多與“乃”連用,相當於“於是”。《荀子·議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⑦助詞。1. 表示結構,用於前置的賓語之後。相當於“是”。《左傳·隱公六年》:“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2. 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副詞之後,相當於“然”、“樣子”。《詩經·小雅·大樂》:“睠言顧之,潸焉出涕。”⑧語氣詞。1.用於句中,表示停頓。《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2. 用於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擊之,必大捷焉。”3.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詩經·唐風·杕杜》:“人無兄弟,胡不佽(cì)焉?”(胡:為什麼。佽:幫助。)4. 用於句尾,表示感嘆。《論語·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yù)焉!”(與:參與,享有。)可:
(一)①同意。《左傳·隱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④能夠;可以。《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⑤著實。《史記·田單列傳》:“吾懼燕(yān)人掘吾城外塚墓,僇(lù)先人,可為寒心。”(僇:通“戮”。殺。此指戮屍。)⑥適合;適宜。張翰《杖賦》:“方圓適意,洪細可乎。”李漁《笠翁一傢言·笠翁偶集·種植部》:“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瘦得渾如削,百般醫療終難可。”(渾:簡直。)⑧當著,對著。周邦彥《南柯子》:“曉來階下按新聲,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擊,奏。一方:一塊。)⑨副詞。1.表示估計,相當於“大約”。王維《洛陽女兒行》:“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2.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李白《相逢行》:“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3.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哪”。《史記·項羽本紀》:“騅不逝兮可奈何!”方幹《山中言志》:“潛夫自有孤雲侶,可要王侯知姓名?”(潛夫:隱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軍中文告。)窮:
①窮盡;完結;盡頭。《楚辭 ·九歌·雲中君》:“橫四海兮焉窮。”(橫:充滿。)《呂氏春秋·審分》:“意觀乎無窮,譽流乎無止。”②極度;極端。《墨子·天志上》:“故天子者,天下之窮貴也,天下之窮富也。”③極力推究;深究。《禮記 · 樂記》:“窮本知變,樂之情也。”④阻塞不通。《漢書·趙廣漢傳》:“長安少年數人會窮裡空舍謀共劫人。”⑤走投無路。《荀子·哀公》:“鳥窮則啄,獸窮則攫。”⑥困厄;不得志。與“達”相對。李康《運命論》:“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⑦貧困;生活困難。《戰國策 · 齊策四》:“振困窮,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