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論。”詩句出處:《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緬懷謝康樂題詩》;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謝公之彭蠡,因此遊松門。餘方窺石鏡,兼得窮江源。 將欲繼風雅,豈徒清心魂。前賞逾所見,後來道空存。 況屬臨泛美,而無洲渚喧。漾水向東去,漳流直南奔。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裡昏。青桂隱遙月,綠楓鳴愁猿。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論。吾將學仙去,冀與琴高言。
|
【註釋】:
水碧:
即水晶。《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裡,曰耿山,無草木,多~~,多大蛇。”碧:
①青綠色的玉石。《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②青綠色。宋·范仲淹《嶽陽樓記》:“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或:
①有的人;有的(物)。《史記·陳涉世傢》:“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亡:逃亡。)《論語·先進》:“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②副詞。1. 或許;也許。范縝《神滅論》:“刃之與利,或如來說。”2.又。《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監:酒監。史:席間禦史。)《史記·李將軍列傳》:“軍之導,或失道,後大將軍。”③連詞。1.或者。《荀子·修身》:“則千裡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及:到。)2. 如果。《水經註·江水》:“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④助詞。用在否定句中。《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承:繼承。)⑤通“惑”。迷惑。《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淮南子·汜論》:“論事如此,豈不或哉!”⑥疑怪。《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可:
(一)①同意。《左傳·隱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④能夠;可以。《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⑤著實。《史記·田單列傳》:“吾懼燕(yān)人掘吾城外塚墓,僇(lù)先人,可為寒心。”(僇:通“戮”。殺。此指戮屍。)⑥適合;適宜。張翰《杖賦》:“方圓適意,洪細可乎。”李漁《笠翁一傢言·笠翁偶集·種植部》:“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瘦得渾如削,百般醫療終難可。”(渾:簡直。)⑧當著,對著。周邦彥《南柯子》:“曉來階下按新聲,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擊,奏。一方:一塊。)⑨副詞。1.表示估計,相當於“大約”。王維《洛陽女兒行》:“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2.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李白《相逢行》:“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3.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哪”。《史記·項羽本紀》:“騅不逝兮可奈何!”方幹《山中言志》:“潛夫自有孤雲侶,可要王侯知姓名?”(潛夫:隱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軍中文告。)采:
(一)①采摘。《史記·伯夷列傳》:“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②開采。《漢書·食貨志下》:“今農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③收集。《論衡·自紀》:“非玉工珠師,莫能采得。”④選取。《史記·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⑤精神;神色。李白《白馬篇》:“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⑥同“彩”。彩色。李斯《諫逐客書》:“西蜀丹青不為采。”⑦彩色的綢緞。晁錯《論貴粟疏》:“(商賈)衣必文采,食必粱肉。”⑧指美麗的詞藻。《文心雕龍·情采》:“是以聯辭結采,將欲明經。”⑨博具的花色;彩頭。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擲采之骰有二,其法生於握槊,變於雙陸。”(握槊、雙陸:古代博戲。)因指賭註。⑩幸運;運氣。許棐《選官圖》詩:“縱有黃金無好采,也難平白到公卿。”(11)叫好聲。《水滸傳》第十回:“安排的好菜蔬,調和的好汁水,來吃的人都喝采。”(12)理會。後作“睬”。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七:“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13)木名。即櫟,通稱柞樹。《史記·李斯列傳》:“堯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斫。”(堂:屋基。) (二)cài 采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禮記·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金:
①金屬的通稱。《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周禮·秋官·職金》:“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為:制作。)②金黃色。《嶽陽樓記》:“浮光躍金。”《阿房宮賦》:“金塊珠礫,棄擲迤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③錢財;錢。《史記·陳丞相世傢》:“臣聞(陳)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禮記·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淮南子·說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利金:磨利刀劍。)⑤古代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言,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以一鎰(二十四兩)為一金,或以一斤為一金。《史記·燕召公世傢》:“子之因遺(wèi)蘇代百金。”(子之:人名。遺:贈與。)《五人墓碑記》:“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脰dòu:頸項;頭臚。)《獄中雜記》:“富者賂數百金。”⑦比喻堅固。《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地,金城千裡。”⑧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⑨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精:
①純凈的好米。《莊子·人間世》:“鼓策播精,可以食十人。”(策cè:小簸箕)。《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kuài)不厭細。”(厭:嫌。膾:細切的肉、魚。)②純凈。《後漢書·鮮卑傳》:“精金良鐵,皆為賊有。”③精華;精粹。《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葛洪《抱撲子·外篇·嘉遁》:“漱流霞之澄液,茹(rú)八石之精英。”(茹:吃。)又精銳。《後漢書·銚期傳》:“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④專誠;專一。《淮南子·修務》:“官禦不厲,心意不精。”《管子·心術下》:“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⑤細致;細密。《後漢書·宦者傳》:“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工:工巧。)⑥精通;嫻熟。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明史·蔣德璟傳》:“凡武弁(biàn)比試,必騎射精嫻,方準襲替。”(武弁:低級武職。)⑦精明;機靈。《漢書·儒林傳》:“其人精悍,處事分明。”⑧妖精;神怪。王嘉《拾遺記·前漢上》:“勿輕萬乘之尊,惑此精魅之物。”⑨明亮。《史記·天官書》:“天精而見景星。”《漢書·李尋傳》:“日月光精,時雨氣應。”⑩精氣;天地間的一種靈氣。《莊子·在宥》:“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11)精神;精力。《戰國策·燕策三》:“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論衡·論死》:“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12)兩性賴以繁殖後代的物質。《周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13)副詞。表示程度,相當於“甚”、“極”。《呂氏春秋·至忠》:“夫惡聞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精神]1.精氣元神。《潛夫論·卜列》:“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2. 實質;要旨。王安石《讀史》:“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寫:描繪。)莫:
①(mu)[名]日落的時候。《禮記·聘義》:“日~人倦。”(“暮”的本字。)②[代]沒有什麼。《莊子·秋水》:“天下之水,~大於海。”③[副]不。《墨子·公輸》:“殺臣,宋~能守,乃可攻也。”論:
(一)①討論;研討。《論語·憲問》:“世叔討論之。”②議論;評論;談論。《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③辯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日廷論。”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④陳述;述說。張衡《西京賦》:“眾形殊聲,不可勝論。”⑤評判;評定。諸葛亮《出師表》:“宜付有司論其刑賞。”《鹽鐵論·箴石》:“論其才能,然後官之。”⑥定罪;判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晦:每月最後一天。)⑦顧及;考慮。李斯《諫逐客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⑧言論;學說。《荀子·成相》:“君法明,論有常。”⑨文體的一種。蕭統《文選序》:“論則析理精微。” (二)lún①《論語》的簡稱。劉向《別錄》:“魯人所學謂之《魯論》。”②通“倫”。順序,次序。《詩經·大雅·靈臺》:“於論鼓鐘。”③通“掄”。選擇。《國語·齊語》:“權節其用,論比其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