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面未交,永夕夢輒同。”詩句出處:《投孟郊》;是唐朝詩人賈島的作品。
月中有孤芳,天下聆薰風。江南有高唱,海北初來通。 容飄清冷餘,自蘊襟抱中。止息乃流溢,推尋卻冥濛。 我知雪山子,謁彼偈句空。必竟獲所實,爾焉遂深衷。 錄之孤燈前,猶恨百首終。一吟動狂機,萬疾辭頑躬。 生平面未交,永夕夢輒同。敘詰誰君師,詎言無吾宗。 餘求履其跡,君曰可但攻。啜波腸易飽,揖險神難從。 前歲曾入洛,差池阻從龍。萍傢復從趙,雲思長縈縈。 嵩海每可詣,長途追再窮。原傾肺腸事,盡入焦梧桐。
|
【註釋】:
生:
①生長;長出。《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活著;生存。《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③生命;性命。《韓非子·解老》:“祿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祿:俸祿。持:維持。)④產生;發生。《韓詩外傳》卷五:“水淵深廣,則龍魚生之。”⑤生育;誕生。《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⑥生存的期間,指人的一生;一輩子。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⑦生活;生計。柳宗元《捕蛇者說》:“鄉鄰之生日蹙(cù)。”(蹙:窘迫。)⑧不熟的。1. 未煮或未煮熟的。《呂氏春秋·適音》:“大饗之禮,上玄尊而俎生魚。”2.未加工煉制的。《洛陽伽藍記·城北》:“頭後垂二尺生絹。”⑨讀書的人。《史記·秦始皇本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平:
①平坦;不傾斜。《呂氏春秋·應同》:“平地註水,水流濕。”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湯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④均平;齊一。《周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傳·莊公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⑥安靜;安定。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飲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兩朱閣》:“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並平人幾傢地!”⑨媾和;講和。《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隨:國名。)⑩通“評”。評議。《商君書·更法》:“孝公平畫。”面:
①臉。《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戰國策 · 趙策四》:“老婦必唾其面。”②面向;面對著。《列子·湯問》:“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且:將近。)③當面。方苞《獄中雜記》:“富者就其戚屬,貧則面語之。”《戰國策·齊策一》:“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刺:指責。)④物體的表面或上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⑤方面;某一部分。《史記·留侯世傢》:“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屬:同“囑”。托付。)⑥量詞。蘇軾《惜花》:“腰鼓百面如春雷。”《舊唐書·穆宗記》:“賜印一面。”未:
①十二地支之一。《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②十二時辰之一,即午後一時至三時。③十二生肖屬羊。④副詞。1.表示否定。a.相當於“不”。《詩經·周頌·小毖》:“未堪傢多難。”b.相當於“沒有”、“不曾”。《詩經 · 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我心傷悲。”2.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相當於“否”。《後漢書·劉表傳》:“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交:
①交叉;交錯。《孔子傢語·致思》:“挺刃交兵。”《楚辭· 九歌·國殤》:“旌(jīng)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旌:旗。矢:箭。)《史記·項羽本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nà),樊噲側其盾以撞。”(內:同“納”。)②結交;交往。《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誠實。)《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守其交禮。”《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卒:終於。)《法言·修身》:“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有為:有作為。)③交情;友誼。《莊子·山木》:“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後漢書·崔駰傳》:“交淺而言深者,愚也。”④時間或地區相連接。《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⑤交配。《聊齋志異·董生》:“夢與女交。”⑥副詞。1.俱;同時。《左傳·文公十二年》:“(秦軍與晉軍)乃皆出戰,交綏。”(綏:退軍。)2. 互相。《左傳·隱公三年》:“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質於周。”(質:人質。)《史記·張儀列傳》:“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戰國策·趙策三》:“俱據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⑦通“蛟”。《漢書·高帝紀上》:“則見交龍於上。”⑧通“教”。使。岑參《嘆白發》:“白發生偏速,交人不奈何。”永:
①水流長。引申為長。《詩經·周南 ·漢廣》:“江之永矣。”嵇康《贈秀才入軍》:“永嘯長吟。”陸雲《大安二年夏四月大將軍出祖王羊二公於城》:“身乖路永。”(乖:指分離。)②長久;永遠。《尚書·梓材》:“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十二:“永世不相忘。”③吟誦;唱。後作“詠”。《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永言:吟誦詩句。)陶潛《有會而作》詩序:“歲雲夕兮,慨然永懷。”④延長。《詩經·小雅·白駒》:“縶之維之,以永今夕。”[永巷]1.宮中後妃的住所;後宮。《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於是范雎乃得見於離宮,詳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詳:通“佯”。)《舊唐書·德宗紀論》:“罷不急之官,出永巷之嬪嬙。”2.宮中署名。掌管後宮人事。《史記· 呂太後本紀》:“呂後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3.長巷;深巷。李商隱《無題》之四:“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王禹偁《記馬》:“旁顧適有永巷,修直百餘步。”永夕:
長夜。劉峻《廣絕交論》:“范張款款於下泉,尹班陶陶於~~。”夕:
①傍晚;日落的時候。《詩經·王風·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②夜晚。《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③古代傍晚時朝見君主。《左傳·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④祭祀月亮。《國語·周語上》:“古者先王既有天下……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夢:
①[名]睡眠中的幻想。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桃燈看劍,~回吹角連營。”②[動]做夢,夢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與海神戰。”③[名]比喻幻想。《荀子·解蔽》:“不以~劇亂知。”輒:
①專擅;獨斷專行。劉知幾《史通·疑古》:“夫姬氏爵乃諸侯,而輒行征伐。”②副詞。1.每每;總是。《後漢書·張衡傳》:“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徙:調職。)2. 即;就。《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同:
①會合;聚集。《詩經·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yōu)鹿麌(yǔ)麌。”(麀:母鹿。麌麌:獸群聚貌。)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涇渭同流,清濁異能。”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如:或者。端:玄端;諸侯祭服。章甫:黑色冠名。相:主持贊禮者。)③相同;與“異”相對。《呂氏春秋·察今》:“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④共;共用;同一個。《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文天祥《正氣歌》:“牛驥同一皂。”(皂:通“槽”。牛馬槽。)⑤統一;同一。《三國志 · 吳書 ·吳主傳》:“同船濟水。”《禮記·中庸》:“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倫:倫常綱紀。)⑥偕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⑦參與。《武經總要》前集:“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疑。”(任:責任;職位。)⑧和諧;安定。《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謀閉:停止用計謀。外戶:從外面關的門。)⑨整齊。《詩經 ·小雅·車攻》:“我馬既同。”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方百裡為同。《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11)古代樂律中的陰律,又稱“呂”。《周禮·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