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茲仰積善,靈華庶可逢。”詩句出處:《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是唐朝詩人慧凈的作品。
鷲嶺光前選,祇園表昔恭。哲人崇踵武,弘道會群龍。 高座登蓮葉,麈尾振霜松。塵飛揚雅梵,風度引疏鐘。 靜言澄義海,發論上詞鋒。心虛道易合,跡廣席難重。 和風動淑氣,麗日啟時雍。高才掞雅什,顧己濫朋從。 因茲仰積善,靈華庶可逢。
|
【註釋】:
因:
①憑借;依靠。《孟子·離婁上》:“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國語·鄭語》:“(謝西)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②繼續;沿襲。《論語·先進》:“千乘(shèng)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jǐn),由也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乘:一車四馬。攝:夾處。饑饉:荒年。比:等到。方:義方。)《漢書·循吏傳》:“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光:霍光。循:遵循。)③原因;緣由。鄒陽《獄中上梁王書》:“無因而至前也。”④因緣。寒山《詩三百五首》之二百三十八:“唯作地獄滓,不修正直因,忽然無常到,定知亂紛紛。”(無常:傳說為陰曹索命的鬼。)⑤介詞。1. 表示事情發生的原因。相當於“因為”、“由於”。《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2. 表示行為的條件。相當於“通過”。《鹽鐵論·論儒》:“孔子適衛,因嬖(bì)臣彌子瑕以見衛夫人,子路不悅。”(嬖:被寵愛。)3.表示行為的根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4. 表示順應情勢。《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因風吹火,用力不多。”⑥連詞。連接短語或句子,表示順承。“於是”。《史記·高祖本紀》:“秦軍解,因大破之。”(解:松懈。)茲:
(一)①草木滋盛。《詩經·邶風·泉水》:“我思肥泉,茲之永嘆。”(肥泉:古水名。)②年。《國語·魯語上》:“今茲海其有災乎? 夫廣川之鳥獸,恒知避其災也。”(恒:經常。)《呂氏春秋·任地》:“今茲美禾,來茲美麥。”③今;現在。洪仁玕《資政新篇》:“茲謹將所見聞者條陳於後。”(條陳:分條陳述。)④代詞。表示指示。1. 此;這裡。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蕭蕭:馬鳴聲。班馬:離群的馬。)《論語·子罕》:“文王既設,文不在茲乎?”2.這樣。《國語·楚語上》:“餘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⑤副詞。益;更加。《墨子·尚同上》:“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⑥語氣詞。相當於“吧”;“呀”。《尚書·立政》:“周公曰:‘嗚呼! 休茲!’”(休:美。) (二)cí[龜(qiū)茲]見“龜”。仰:
①抬頭;臉朝上。與“俯”相對。《荀子·解藪》:“瞽(gǔ)者仰視而不見星。”(瞽者:瞎子。)《世說新語·排調》:“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日:陽光。)②物體朝上。蘇軾《真一酒》:“稻垂麥仰陰陽足。”③敬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蓋:壓倒。)④依賴。《墨子·七患》:“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⑤敬詞。下對上表示尊敬。蘇軾《和王鞏並次韻》:“仰荷天地德。”⑥舊時公文用語。上對下表示命令,有切望之義。《舊唐書·宣宗紀》:“仰州縣放免差役。”積:
①積聚;累積。《詩經·大雅·公劉》:“乃積乃倉。”(倉:谷物裝倉。)也指堆積的谷物。《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居則具一日之積。”泛指堆積。《墨子·備城門》:“五十步積薪。”(薪:柴。)②積累;積蓄。《鹽鐵論·錯幣》:“積其食,守其用,制其有餘,調其不足。”③積久漸漸形成的。包佶《立春後休沐》:“積病攻難愈。”(攻:治療。)④多。《漢書·食貨志下》:“夫懸法以誘民,使人陷阱,孰積於此。”⑤通“績”。功業。《管子·權修》:“或有積而不食者,則民離上。”善:
①美好。諸葛亮《出師表》:“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②心地善良。《孟子·告子上》:“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③認為好;贊許。《史記·留侯世傢》:“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④親善;對人友好。《國語·晉語三》:“夫固國者,在親眾而善鄰。”⑤辦妥;處理好。《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六》:“國有具官,然後其政可善。”(具:完備。)⑥副詞。好好地。《左傳·昭公十三年》:“子善視之。”⑦熟悉。王夫之《周易外傳》卷五:“識其品式,辨其條理,善其用,定其禮。”⑧擅長;善於。《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⑨容易;易於。陶潛《感士不遇賦》:“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⑩通“繕”。修治;修整。《莊子·養生主》:“善刀而藏之。”(11)通“膳”。膳食。《顏氏傢訓·治傢》:“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畜:積貯。塒:在墻上鑿的雞窩。)(12)語氣詞。表示應答或贊賞。《墨子·公輸》:“善哉,吾請無攻宋矣。”靈:
①女巫。《楚辭·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jiǎn)兮姣服。”(偃蹇:形容舞態。)②神;神靈。《漢書·禮樂志》:“靈之下,若風馬。”③靈魂。諸葛亮《前出師表》:“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溫庭筠《過陳琳墓》:“詞客有靈應識我。”④威靈。《國語·晉語七》:“七合諸侯,君之靈也。”⑤對死人的尊稱。潘嶽《寡婦賦》:“入空室兮望靈座。”⑥靈異。《詩經·大雅·生民》:“無災無害,以赫其靈。”(赫:顯。)⑦靈驗。《史記·龜策列傳》:“以為龜藏則不靈。”⑧人的精神意志。《文心雕龍· 情采》:“綜述性靈。”⑨善;好。白居易《修香山寺記》:“靈跡勝概。”華:
(一)①草木所開的花。後作“花”。《詩經·召南·何彼穠矣》:“華如桃李。”《詩經·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又指開花。《禮記·月令》:“桃始華。”②從中間剖開。《禮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绤。”(二)huá ①光彩;光輝。謝莊《月賦》:“增華臺室,揚采軒宮。”(臺室、軒宮:皆星座名。)又輝映。何遜《秋夕仰贈從兄寘南》:“高樹北風響,空庭秋月華。”②出現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彩色光環,古人以為吉兆。李程《日五色賦》:“祥開日華。”(祥:吉祥。)③華麗;華美。曹植《洛神賦》:“華容婀娜,令我忘餐。”又指人物美麗有風采。陸機《贈紀士》:“華顏婉如玉。”④精華。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⑤才學。韓愈《送鄭十校理得洛字》:“才子富文華。”又指文采。杜甫《贈比部蕭郎中十兄》:“詞華傾後輩。”(傾:使欽佩。)⑥聲譽;名聲。張九齡《和許給事中直夜簡諸公》:“聲華大國寶。”⑦繁盛。劉得仁《樂遊原春望》:“始覺繁華地,應無不醉人。”⑧顯貴。王績《策杖尋隱士》:“歲歲長如此,方知輕世華。”⑨浮華。《後漢書·周舉傳》:“但務其華,不求其實。”⑩歲月;時光。沈佺期《春閨》:“歲華空自擲。”又年輕;年少。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11)(頭發)花白。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12)中國古稱華夏,省稱“華”。亦專指漢族。《左傳·定公十年》:“夷不亂華。”(夷:古稱少數民族名。)(13)通“嘩”。喧嘩。《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二十》:“不掩君過,諫乎前,不華乎外。”(乎:於。) (三)huà 通“樺”。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楓枰櫨。”庶:
①眾多;多。《論語·子路》:“既庶矣,又何加焉?”②百姓。《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後之姓,於今為庶。”③古代以正妻所生長子以外的子女為庶,後以妾所生的子女為庶。與“嫡”相對。《左傳·文公十八年》:“殺嫡立庶。”④宗族中的支族。潘嶽《楊荊州誄》:“昭穆繁昌,枝庶分流。”(昭穆:指宗族。)⑤差不多;可以。《史記·五帝本紀》:“爾其庶矣!”(爾:你。)⑥希冀;期望。《後漢書·馮衍傳下》:“惟吾志之所庶兮,固與俗其不同。”(俗:世俗。)⑦副詞。1.表示希望。《詩經·大雅·生民》:“庶無罪悔。”2. 表示可能。《左傳 · 哀公六年》: “是以求長(zhǎng)君,庶亦能容群臣乎!”[庶幾]1.差不多;可以。《孟子·莊暴見孟子》:“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2.表示希望與可能。《孟子·公孫醜下》:“王庶幾改之。”《漢書 ·李尋傳》:“唯有賢友強輔,庶幾可以保身命,全子孫,安國傢。”(輔:輔佐。)可:
(一)①同意。《左傳·隱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④能夠;可以。《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⑤著實。《史記·田單列傳》:“吾懼燕(yān)人掘吾城外塚墓,僇(lù)先人,可為寒心。”(僇:通“戮”。殺。此指戮屍。)⑥適合;適宜。張翰《杖賦》:“方圓適意,洪細可乎。”李漁《笠翁一傢言·笠翁偶集·種植部》:“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瘦得渾如削,百般醫療終難可。”(渾:簡直。)⑧當著,對著。周邦彥《南柯子》:“曉來階下按新聲,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擊,奏。一方:一塊。)⑨副詞。1.表示估計,相當於“大約”。王維《洛陽女兒行》:“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2.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李白《相逢行》:“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3.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哪”。《史記·項羽本紀》:“騅不逝兮可奈何!”方幹《山中言志》:“潛夫自有孤雲侶,可要王侯知姓名?”(潛夫:隱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軍中文告。)逢:
(一)①遇見;碰到。李白《古風·二十四》:“路逢鬥雞者。”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②迎接。王維《與盧象集朱傢》:“主人能愛客,終日有逢迎。”③迎合;奉承。《孟子· 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④大。《禮記·儒行》:“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掖:胳肢窩。“逢掖”即大袖子。)(二)péng [逢逢]象聲詞。鼓聲。李賀《上之回》:“蚩尤死,鼓逢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