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具體而微太少年,鳳毛五色帶非煙。

    “具體而微太少年,鳳毛五色帶非煙。”詩句出處:《少監三首》;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器琢仙珪美有餘,席珍國寶比難如。銜花乳燕看調瑟,
    衣錦佳人侍讀書。荀氏門風龍變化,謝傢庭樹玉扶疏。
    即期寰海隆平日,歸佐吾皇侍玉除。
    益友相隨益自強,趨庭問禮日昭彰。袍新宮錦千人目,
    馬駿桃花一巷香。偏愛曾顏終必及,或如韓白亦無妨。
    八龍三虎森如也,萬古千秋瑞聖唐。
    具體而微太少年,鳳毛五色帶非煙。倚天長劍看無敵,
    繞樹號猿已應弦。接士開襟清聖熟,分題得句落花前。
    即應出將傳傢法,聖澤恩波浩浩然。

    【註釋】:

    具:

    ①食物;酒肴。《禮記·內則》:“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禮儀·士冠禮》:“具饌(zhuàn)於西塾。”(饌:飯食。塾:兩側的房屋。)又飯食;酒肴。《戰國策·齊策四》:“食以草具。”(食sì:使……吃。草具:粗劣的食物。)《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雎大供具,盡請諸侯使。”②準備;置辦。《左傳·隱公元年》:“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shèng)。”③具有。魏學洢(yī)《核舟記》:“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④器具;用具。賈誼《過秦論》:“修戰守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鬥:使……鬥爭。)王安石《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船糧戰具俱辦。”⑤才能;才幹。劉基《賣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guāng)乎幹城之具也。”(虎符:刻成虎形的兵符。皋比:虎皮,將軍所坐。洸洸:堅決勇敢的樣子。幹城:盾牌和城池,借指捍衛者或將領。)李陵《答蘇武書》:“抱將相之具。”⑥陳述;開列。蘇軾《試館職策題三首》:“願深所以然之故,而條具所當行之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餘偶得其書,稍加考正,具列於後。”⑦全部。《史記·項羽本紀》:“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馳:縱馬疾行。之:往。)⑧副詞。表示范圍。相當於“都”、“皆”。范仲淹《嶽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政通:政事順利。人和:上下和協。百廢:各種廢弛的事業。)⑨量詞。《史記·貨殖列傳》:“旃席千具。”《漢書·匈奴傳下》:“鞍勒一具。”

    體:

    ①身體的總稱。《戰國策·趙策四》:“而恐太後玉體之有郄(xì)也。”(郄:同“卻”。指生病。)②身體的一部分。《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③分解(肢體)。《孔子傢語·問禮》:“體其犬豕牛羊。”④體統;體制。《公羊傳·文公九年》:“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⑤體裁;書寫形式。《文心雕龍·辨騷》:“揚雄風味,亦言體同《詩》《雅》。”⑥本體;實體。《後漢書·獨行傳序》:“以其名體雖殊,而操行俱絕。”(名:名分。操:操守。絕:高超。)⑦依照;效法。《淮南子·本經》:“帝者體太一。”⑧親身觀察體驗。《宋史·張俊傳》:“帝曰:‘群臣謂朕待卿獨厚,其仰體眷懷,益思勉勵。’”(眷懷:眷顧之情。)⑨體諒;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禮記·中庸》:“敬大臣也,體群臣也。”⑩領悟;體現。《莊子·刻意》:“能體純素,謂之真人。”(11)親近;連接。《禮記·學記》:“就賢體近,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

    而:

    ①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左傳·昭公二十年》:“餘知而無罪也。”②連詞。1.表示並列或聯合關系,相當於“和”、“與”、“並且”。《論語·述而》:“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2.表示承接。連接兩個謂語。a.動作前後相繼。蘇軾《喜雨亭記》:“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屬:同“囑”。)b.相當於“則”、“就”。《國語·楚語下》:“夫民心之慍也,若防大川焉,潰而所犯必多矣。”(潰:決堤。犯:危害。)3.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然而”。《荀子·勸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4. 表示因果,相當於“因而”、“所以”。《說苑·修文》:“情動於中,而形於聲。”(中:心中。)5.連接分句,表示假設關系或引出進一層意思。《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嗣:繼承。)6.將修飾語連接到動詞上。柳宗元《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恂恂:緊張而擔心。)③語氣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語氣。《詩經·齊風·著》:“俟我於堂乎而。”(俟:等候。)《論語·微子》:“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殆:危險。)④通“能”。能夠。《莊子·逍遙遊》:“德合一君,而征一國。”《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用弱而強。”[而已]助詞,猶罷瞭。《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傢,其可觀者九傢而已。”

    微:

    ①隱蔽;藏匿。《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yì),其徒微之。”(縊:吊死。徒:部下。)②暗中;秘密地。《史記·張儀列傳》:“使人微隨張儀。”③微小。《呂氏春秋·蕩兵》:“有巨有微而已矣。”④輕微。《莊子·養生主》:“動刀甚微。”⑤精妙;深奧。《晉書·葛洪傳》:“析理入微。”⑥衰敗;衰微。《戰國策·趙策三》:“周貧且微。”《後漢書·逸民傳論》:“漢室中微。”(中:中途。)⑦出身或地位低下;卑賤。《史記· 高祖本紀》:“大王起微細。”⑧不是;沒有。《史記·張丞相列傳》:“(呂後)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⑨副詞。1. 稍微;略微。歐陽修《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2.表示否定。相當於“不”。《顏氏傢訓·序致》:“雖讀禮傳,微愛屬(zhǔ)文。”(屬文:作文。)⑩古國名。1.殷代諸侯微子的封地。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2. 殷、周時西南夷諸國之一。在今四川省巴縣。

    太:

    ①極大。《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②極遠。《荀子 · 正論》:“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領,葬田不妨田。”(不妨田:指無墳丘。)③超過一定數量的。《史記·項羽本紀》:“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pí)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罷:同“疲”。)④對年長、位尊或輩分高的人的尊稱。《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來時太夫人已不幸。”《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五日一朝太公。”⑤過於;過分。《晉書·夏侯湛傳》:“吾子所以褒飾之太矣。斟酌之喻,非小醜之所堪也。”⑥同“泰”。安泰。《老子》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指事物的本原。)《呂氏春秋·大樂》:“天下太平,萬物安寧。”

    少:

    (一)①數量少。與“多”相對。《左傳·哀公二年》:“陽虎曰:‘吾車少。’”②缺少;短少;差欠。《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③削弱。賈誼《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④輕視;看輕;小看。《晉書·王濟傳》:“(濟)好以言傷物,儕(chái)類以此少之。”(儕類:同輩。)⑤不多時,表示時間短暫。《莊子·達生》:“少焉,果敗而反。”⑥副詞。表示程度淺。相當於“稍微”。《戰國策·趙策四》:“太後之色少解。” (二)shào ①年幼。與“老”相對。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之一:“少小離傢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②少年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少長有禮,其可用也。”③排行最末的。《史記·孟嘗君列傳》:“田嬰者,齊威王少子。”

    少年:

    指青年男子。《清稗類鈔·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婉貞於是率諸~~結束而出。”

    年:

    ①收成;年景。《谷梁傳·桓公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蘇軾《喜雨亭記》:“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②十二個月為一年。《莊子·秋水》:“湯之時,八年七旱。”③年紀;年歲。《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④帝王的年號。改年叫改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改年為延康。”

    鳳:

    ①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神瑞之鳥。雄稱鳳,雌稱凰。《詩經·大雅·卷阿》:“鳳皇鳴矣,於彼高崗。”②比喻聖德之人。《論語·微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③借喻帝王。李商隱《夢令狐學士》:“鳳詔裁成當直歸。”

    鳳毛:

    喻珍貴希見的人物。劉禹錫《袁州故廣禪師碑》:“~~成字,麟角生肉,必有以異,不知其然。”

    毛:

    ①[名]鳥獸的毛。《戰國策·秦策》:“~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②[名]頭發。《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③[名]草木。《愚公移山》:“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④[名]長草木的地方。諸葛亮《出師表》:“故五月渡瀘,深入不~。”

    五:

    ①基數,五。《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②表序數第五。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隊伍行列。後來寫作“伍”。《呂氏春秋·必己》:“孟賁過於河,先其五。”④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

    色:

    ①臉色;表情;神色。《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饑色。”②怒色。《戰國策·趙策四》:“太後之色少解。”③姿色;美色。多用於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寡人好色。”④情欲。《孟子· 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⑤顏色;色彩。《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⑥景象;景色。《莊子·盜蹠》:“車馬有行色。”⑦種類;品類。《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樹下端然坐睡,不知是何色類?”⑧佛教用語。指人能感知的一切外物,與“空”相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陳子昂《感遇》之八:“空色皆寂滅,緣業亦何名。”

    帶:

    ①腰帶。《荀子·儒效》:“逢衣淺帶。”②系物的帶子或像帶狀的長條物。李賀《出城》:“關水乘驢影,秦風帽帶垂。”(關:水名。秦:地名。)③系束,捆縛。劉向《新序·雜事五》:“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帶索。”④佩;掛;戴。《楚辭·惜誦》:“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漢書·龔遂傳》:“民有帶持刀劍者。”⑤圍繞;環繞。杜甫《赤谷西崦人傢》:“鳥雀依茅茨,藩籬帶松菊。”⑥隨身攜帶。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遺已聚斂得數鬥焦飯……遂帶以從軍。”⑦連帶。宋齊丘《陪遊鳳皇臺獻詩》:“金桃帶葉摘,綠李和衣嚼。”(衣:指果實的表皮。)⑧呈現;含有。孔稚珪《北山移文》:“風雲悽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⑨區域;地帶。《宋史· 李綱傳》:“如鼎澧嶽鄂若荊南一帶,皆當屯宿重兵。”李白《菩薩蠻》詞:“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非:

    ①違背;違反。《左傳·定公四年》:“無謀非德,無犯非義。”(無:不。謀:謀劃。犯:觸及。)②違理的事;過錯。與“是”相對。《莊子·齊物論》:“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③指責;譏諷;非議;非難。《呂氏春秋·審己》:“國人不說,大非上。”(說:同“悅”。上:指國君。)《荀子· 修身》:“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④不是。《莊子·秋水》:“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你。安:怎。)⑤無;沒有。左思《三都賦序》:“雖寶非用。”⑥副詞。不。《尚書·盤庚下》:“各非敢違卜。”( 卜:吉卜。)

    非煙:

    祥瑞的彩雲。李德裕《迷夢詩四十韻》:“~~含瑞氣,馴雉潔霜毛。”

    煙:

    (一)①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氣狀物。《國語 · 魯語上》:“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墟裡上孤煙。”②泛指雲氣、霧靄等煙狀之物。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山川亂雲日,樓榭入煙霄。”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③煙熏所積的灰。可制墨。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煙墨不言,受其驅染。”晁貫之《墨經·松》:“墨取廬山松煙。”代指墨。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煙磨青石。” (二)yīn [煙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班固《東都賦》:“降煙煴,調元氣。”2. 為陰陽二氣和合的樣子。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煴,百卉含葩。”3.雲煙彌漫的樣子。江淹《別賦》:“襲青氣之煙煴。”


    上一篇:翠巘金钟晓,香林宝月孤。

    下一篇:正直方亲切,回邪岂敢窥。
  • 具体而微太少年,凤毛五色带非烟。

    “具体而微太少年,凤毛五色带非烟。”诗句出处:《少监三首》;是唐朝诗人贯休的作品。

    器琢仙珪美有余,席珍国宝比难如。衔花乳燕看调瑟,
    衣锦佳人侍读书。荀氏门风龙变化,谢家庭树玉扶疏。
    即期寰海隆平日,归佐吾皇侍玉除。
    益友相随益自强,趋庭问礼日昭彰。袍新宫锦千人目,
    马骏桃花一巷香。偏爱曾颜终必及,或如韩白亦无妨。
    八龙三虎森如也,万古千秋瑞圣唐。
    具体而微太少年,凤毛五色带非烟。倚天长剑看无敌,
    绕树号猿已应弦。接士开襟清圣熟,分题得句落花前。
    即应出将传家法,圣泽恩波浩浩然。

    【注释】:

    具:

    ①食物;酒肴。《礼记·内则》:“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礼仪·士冠礼》:“具馔(zhuàn)于西塾。”(馔:饭食。塾:两侧的房屋。)又饭食;酒肴。《战国策·齐策四》:“食以草具。”(食sì:使……吃。草具:粗劣的食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②准备;置办。《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③具有。魏学洢(yī)《核舟记》:“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④器具;用具。贾谊《过秦论》:“修战守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斗争。)王安石《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船粮战具俱办。”⑤才能;才干。刘基《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guāng)乎干城之具也。”(虎符:刻成虎形的兵符。皋比:虎皮,将军所坐。洸洸:坚决勇敢的样子。干城:盾牌和城池,借指捍卫者或将领。)李陵《答苏武书》:“抱将相之具。”⑥陈述;开列。苏轼《试馆职策题三首》:“愿深所以然之故,而条具所当行之事。”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余偶得其书,稍加考正,具列于后。”⑦全部。《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驰:纵马疾行。之:往。)⑧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都”、“皆”。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通:政事顺利。人和:上下和协。百废:各种废弛的事业。)⑨量词。《史记·货殖列传》:“旃席千具。”《汉书·匈奴传下》:“鞍勒一具。”

    体:

    ①身体的总称。《战国策·赵策四》:“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郄(xì)也。”(郄:同“卻”。指生病。)②身体的一部分。《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分解(肢体)。《孔子家语·问礼》:“体其犬豕牛羊。”④体统;体制。《公羊传·文公九年》:“继文王之体,守文王之法度。”⑤体裁;书写形式。《文心雕龙·辨骚》:“扬雄风味,亦言体同《诗》《雅》。”⑥本体;实体。《后汉书·独行传序》:“以其名体虽殊,而操行俱绝。”(名:名分。操:操守。绝:高超。)⑦依照;效法。《淮南子·本经》:“帝者体太一。”⑧亲身观察体验。《宋史·张俊传》:“帝曰:‘群臣谓朕待卿独厚,其仰体眷怀,益思勉励。’”(眷怀:眷顾之情。)⑨体谅;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礼记·中庸》:“敬大臣也,体群臣也。”⑩领悟;体现。《庄子·刻意》:“能体纯素,谓之真人。”(11)亲近;连接。《礼记·学记》:“就贤体近,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而:

    ①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左传·昭公二十年》:“余知而无罪也。”②连词。1.表示并列或联合关系,相当于“和”、“与”、“并且”。《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2.表示承接。连接两个谓语。a.动作前后相继。苏轼《喜雨亭记》:“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属:同“嘱”。)b.相当于“则”、“就”。《国语·楚语下》:“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必多矣。”(溃:决堤。犯:危害。)3.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然而”。《荀子·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4. 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说苑·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中:心中。)5.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关系或引出进一层意思。《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嗣:继承。)6.将修饰语连接到动词上。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恂恂:紧张而担心。)③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诗经·齐风·著》:“俟我于堂乎而。”(俟:等候。)《论语·微子》:“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险。)④通“能”。能够。《庄子·逍遥游》:“德合一君,而征一国。”《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而已]助词,犹罢了。《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微:

    ①隐蔽;藏匿。《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yì),其徒微之。”(缢:吊死。徒:部下。)②暗中;秘密地。《史记·张仪列传》:“使人微随张仪。”③微小。《吕氏春秋·荡兵》:“有巨有微而已矣。”④轻微。《庄子·养生主》:“动刀甚微。”⑤精妙;深奥。《晋书·葛洪传》:“析理入微。”⑥衰败;衰微。《战国策·赵策三》:“周贫且微。”《后汉书·逸民传论》:“汉室中微。”(中:中途。)⑦出身或地位低下;卑贱。《史记· 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⑧不是;没有。《史记·张丞相列传》:“(吕后)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⑨副词。1. 稍微;略微。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表示否定。相当于“不”。《颜氏家训·序致》:“虽读礼传,微爱属(zhǔ)文。”(属文:作文。)⑩古国名。1.殷代诸侯微子的封地。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2. 殷、周时西南夷诸国之一。在今四川省巴县。

    太:

    ①极大。《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②极远。《荀子 · 正论》:“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葬田不妨田。”(不妨田:指无坟丘。)③超过一定数量的。《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pí)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罢:同“疲”。)④对年长、位尊或辈分高的人的尊称。《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五日一朝太公。”⑤过于;过分。《晋书·夏侯湛传》:“吾子所以褒饰之太矣。斟酌之喻,非小丑之所堪也。”⑥同“泰”。安泰。《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指事物的本原。)《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少:

    (一)①数量少。与“多”相对。《左传·哀公二年》:“阳虎曰:‘吾车少。’”②缺少;短少;差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③削弱。贾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④轻视;看轻;小看。《晋书·王济传》:“(济)好以言伤物,侪(chái)类以此少之。”(侪类:同辈。)⑤不多时,表示时间短暂。《庄子·达生》:“少焉,果败而反。”⑥副词。表示程度浅。相当于“稍微”。《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之色少解。” (二)shào ①年幼。与“老”相对。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②少年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少长有礼,其可用也。”③排行最末的。《史记·孟尝君列传》:“田婴者,齐威王少子。”

    少年:

    指青年男子。《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婉贞于是率诸~~结束而出。”

    年:

    ①收成;年景。《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苏轼《喜雨亭记》:“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十二个月为一年。《庄子·秋水》:“汤之时,八年七旱。”③年纪;年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④帝王的年号。改年叫改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改年为延康。”

    凤:

    ①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瑞之鸟。雄称凤,雌称凰。《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②比喻圣德之人。《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③借喻帝王。李商隐《梦令狐学士》:“凤诏裁成当直归。”

    凤毛:

    喻珍贵希见的人物。刘禹锡《袁州故广禅师碑》:“~~成字,麟角生肉,必有以异,不知其然。”

    毛:

    ①[名]鸟兽的毛。《战国策·秦策》:“~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②[名]头发。《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③[名]草木。《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④[名]长草木的地方。诸葛亮《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

    五:

    ①基数,五。《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②表序数第五。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队伍行列。后来写作“伍”。《吕氏春秋·必己》:“孟贲过于河,先其五。”④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

    色:

    ①脸色;表情;神色。《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②怒色。《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之色少解。”③姿色;美色。多用于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寡人好色。”④情欲。《孟子· 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⑤颜色;色彩。《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⑥景象;景色。《庄子·盗跖》:“车马有行色。”⑦种类;品类。《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树下端然坐睡,不知是何色类?”⑧佛教用语。指人能感知的一切外物,与“空”相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陈子昂《感遇》之八:“空色皆寂灭,缘业亦何名。”

    带:

    ①腰带。《荀子·儒效》:“逢衣浅带。”②系物的带子或像带状的长条物。李贺《出城》:“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关:水名。秦:地名。)③系束,捆缚。刘向《新序·杂事五》:“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带索。”④佩;挂;戴。《楚辞·惜诵》:“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汉书·龚遂传》:“民有带持刀剑者。”⑤围绕;环绕。杜甫《赤谷西崦人家》:“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⑥随身携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遂带以从军。”⑦连带。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衣:指果实的表皮。)⑧呈现;含有。孔稚珪《北山移文》:“风云悽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⑨区域;地带。《宋史· 李纲传》:“如鼎澧岳鄂若荆南一带,皆当屯宿重兵。”李白《菩萨蛮》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非:

    ①违背;违反。《左传·定公四年》:“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无:不。谋:谋划。犯:触及。)②违理的事;过错。与“是”相对。《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③指责;讥讽;非议;非难。《吕氏春秋·审己》:“国人不说,大非上。”(说:同“悦”。上:指国君。)《荀子· 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④不是。《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你。安:怎。)⑤无;没有。左思《三都赋序》:“虽宝非用。”⑥副词。不。《尚书·盘庚下》:“各非敢违卜。”( 卜:吉卜。)

    非烟:

    祥瑞的彩云。李德裕《迷梦诗四十韵》:“~~含瑞气,驯雉洁霜毛。”

    烟:

    (一)①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气状物。《国语 · 鲁语上》:“既其葬也,焚,烟彻于上。”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墟里上孤烟。”②泛指云气、雾霭等烟状之物。陈子昂《春日登金华观》:“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③烟熏所积的灰。可制墨。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烟墨不言,受其驱染。”晁贯之《墨经·松》:“墨取庐山松烟。”代指墨。庾肩吾《谢赉铜砚笔格启》:“烟磨青石。” (二)yīn [烟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气。班固《东都赋》:“降烟煴,调元气。”2. 为阴阳二气和合的样子。张衡《思玄赋》:“天地烟煴,百卉含葩。”3.云烟弥漫的样子。江淹《别赋》:“袭青气之烟煴。”


    上一篇:翠巘金钟晓,香林宝月孤。

    下一篇:正直方亲切,回邪岂敢窥。

  • 上一篇:翠巘金钟晓,香林宝月孤。

    下一篇:正直方亲切,回邪岂敢窥。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