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方親切,回邪豈敢窺。”詩句出處:《壽春節進》;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聖運關天紀,龍飛古帝基。振搖三蜀地,聳發萬年枝。 出震同中古,承乾動四夷。恩頒新命廣,淚向舊朝垂。 大寶歸玄讖,殊祥出遠池。法天深罔測,體聖妙難知。 儉德為全德,無思契十思。丕圖非力致,英武悉天資。 正直方親切,回邪豈敢窺。將排頗與牧,相得稷兼夔。 鹽出符真主,麟來合大規。賡歌隨羽籥,奕葉斅伊祁。 寡欲情雖泰,憂民色未怡。盛如唐創業,宛勝晉朝儀。 旰食宮鶯囀,宵衣禁漏遲。多於湯土地,還有禹胼胝。 視物如傷日,勝殘去殺時。守文情的的,無逸戒孜孜。 軒頊風重振,皇唐鼎創移。始聞呈瑞石,又報產靈芝。 覆幬高緣大,包容妙在卑。兄呼春赫日,師指佛牟尼。 佳氣宸居合,淳風樂府吹。急賢彰帝業,解網見天慈。 粟赤千千窖,軍雄萬萬兒。八蠻須稽顙,四海仰昌期。 玉輦嬪嬙擁,宮花錦繡奇支。堯雲同靉靆,漢祖太驅馳。 氛祲根株盡,澆訛朕兆隳。山河方有截,野逸詔無遺。 境靜消鋒鏑,田香熟稻縻。夢中逢傅說,殿上見辛毗。 金鏡懸千古,彤雲起四維。盛行唐典法,再睹舜雍熙。 祝壽乾文動,郊天太一隨。煌煌還宿衛,亹亹葉聲詩。 飲醴和甘雨,非煙繞禦帷。銀輪隨寶馬,玉沼見金龜。 杳杳聞韻濩,重重降撫綏。魏徵須卻出,葛亮更何之。 簡約逾前古,升平美不疑。觸邪羊唅唅,鼓腹叟嘻嘻。 邁五方雲大,超三始見奇。錦霞連紫極,仙鳥下峨眉。 謝傅還為傅,周師又作師。納隍為永任,從諫契無為。 子子寰瀛主,孫孫日月旗。壽春嗟壽域,萬國盡虔祈。 捧日三車子,恭思八彩眉。願將七萬歲,匍匐拜瑤墀。
|
【註釋】:
正:
(一)①不偏斜。《尚書·說命上》:“惟木從繩則正。”(繩:指木工取直的墨線。)《荀子·君道》:“儀正而景(yǐng影)正。”(儀:用來測定時刻的日規。景:影子。)②人的行為正派;正直;公正。《新書·道術》:“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為邪。”《鹽鐵論·論儒》:“子瑕,佞(nìng濘)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③合規范;合標準。《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割:切肉。)④純正不雜。《荀子·樂論》:“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⑤作為主體,與“副”相對。《隋書·經籍志》:“補續殘缺正副二本,藏於宮中。”⑥正面,與“反”相對。《天工開物·造皮紙》:“紙以逼簾者為正面。”(逼:靠近。簾:竹簾。)⑦大於零的,與“負”相對。《九章算術·方程》:“如方程,各置所取,以正負術入之。”⑧長官。《左傳·哀公元年》:“(少康)為仍牧正,……逃奔有虞,為之庖正。”⑨正當;合適。《管子·立政》:“正道捐棄而邪事日長。”⑩糾正;使……正。《左傳·隱公十一年》:“政以治民,刑以正邪。”使端正。《論語·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1)副詞。表示動作在進行中;狀態的持續。《漢書·燕刺王旦傳》:“正讙不可止。” (二)zhēng ①陰歷每年的第一個月。《漢書·武帝紀》:“三年春正月,行幸甘泉宮。”(幸:指帝王到某處。)②箭靶中心。《詩經·齊風·猗嗟》:“終日射侯,不出正兮。”正直:
公正,不偏邪。《書·洪范》:“王道~~。”直:
①直,與“曲”相對。《荀子·勸學》:“木受繩則直。”②跟地面垂直的。杜甫《兵車行》:“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幹:沖犯。)③豎,與橫相對。《山海經·大荒北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郭璞註:“直目,從(zòng)目也。”(從:同“縱”。)④伸;挺直。《孟子·滕文公下》:“且夫枉尺直尋者,以利言也。”(枉:屈。尋:八尺為尋。)⑤行為正直。《商君書·修權》:“君好法,則端直之士在前。”⑥坦率。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狹中:心胸狹隘。)⑦面對;遇到。《漢書·甯成傳》:“寧見乳虎,無直甯成之怒。”(乳虎:幼虎。)《漢書·義縱傳》:“無直寧成之怒。”(寧成:人名。)⑧值班;侍衛。特指在殿堂中值班,侍奉君主。《晉書·羊祜傳》:“悉統宿衛入直殿中。”⑨價值。《史記·張湯傳》:“湯死,傢產直不過五百金。”⑩工錢。《後漢書·班超傳》:“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11)副詞。1. 徑直;一直。《漢書·陸賈傳》:“(陳)平嘗燕居深念,賈往,不請,直入坐。”(燕居:閑居。念:思。請:請見。)2.僅;隻是。《史記·魏公子列傳》:“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方:
(一)①並列。《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詩經·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圓。表面積。《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③正方;方形。與圓相對。《周禮·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輸》:“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⑤方面。《楚辭·九辯》:“心怵惕而震蕩兮,何所憂之多方?”(怵惕:戒懼。)⑥正直。《新語·慎微》:“然後忠良方直之人,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⑦地區;區域。黃宗羲《柳敬亭傳》:“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⑧指地。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稱地為方。《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⑨方法;辦法。《荀子·大略》:“博學而無方。”⑩藥方;處方。《後漢書·華佗傳》:“精於方藥。”(11)道理。《荀子·君道》:“尚賢使能,則民知方。”(尚:尊崇。)(12)比擬;比方。《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票(piāo)騎亦方此意,為將如此。”(票騎:指霍去病。)(13)副詞。1.正在。《漢書·高帝紀》:“沛公、項羽方攻陳留。”2. 剛剛。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方成草。”3. 就要。《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治:訓練。會獵:一同打獵,是交戰的婉辭。)(14)介詞。正當。《莊子·養生主》:“方此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傳·哀公十七年》:“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親:
①愛;親愛;親密。《韓非子·愛臣》:“愛臣太親,必危其身。”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交情老更親。”②父母。《莊子·養生主》:“可以全生,可以養親。”③指血緣關系最接近的。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④泛指有血緣關系或婚姻關系的親屬。杜甫《登嶽陽樓》:“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⑤親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親巡天下,周覽遠方。”親切:
切當,妥貼。《滄浪詩話·附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以禪喻詩,莫此~~。”切:
(一)①用刀切開。《列子·湯問》:“用之切玉如切泥焉。”②磨。《史記·刺客列傳》:“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 (二)qiè ①摩擦;接觸。王安石《汴說》:“肩相切,踵相籍。”(籍:踐踏。)②貼近;接近。《荀子·勸學》:“《詩經》《尚書》故而不切。”(故:前代的掌故。不切:不切近現實。)③切合。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④誠懇;直率。《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直言,極切。”⑤深;深切。《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⑥急迫;殷切。辛棄疾《賀新郭·別茂嘉十二弟》:“杜鵑聲切。”⑦指中醫以手摸脈診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意:人名。)⑧反切的簡稱。反切是我國傳統的一種註音方法,即取上一個字的聲母與下一個字的韻母和聲調,拼成一個音,來註某一個字的讀音。回:
①旋轉;曲折環繞。《左傳·襄公十八年》:“右回梅山,侵鄭東北。”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引申為掉轉方向,掉頭。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新唐書·張玄素傳》:“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哉。”引申為改變。《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與裴景聲志好不同,景聲惡,欲取之,卒不能回。”②返回;恢復原狀。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傢老大回。”《鬱離子·九難》:“靈藥千名,神農所嘗,起死回生,旋陰斡陽。”引申為回復。《夢溪筆談· 人事二》:“有一縣令使人,獨不肯去,須責回書。”③不正直;邪僻。《詩經·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論衡·變虛》:“若德回亂,民將流亡。”又為偏私,袒護。《國語·晉語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於富也。”④避讓;忌諱。《新序·雜事一》:“外舉不避仇讎,內舉不回親戚。”《後漢書·左雄傳》:“(左雄)奏案貪猾二千石,無所回忌。”⑤量詞。晏幾道《鷓鴣天》:“幾回魂夢與君同。”回邪:
不正,枉曲。《禮記·樂記》:“~~曲直,各歸其分。”邪:
(一)①邪惡。《商君書 · 墾令》:“上信而官不敢為邪。”(信:守信用。)②妖異怪誕之事。《南史·袁君正傳》:“性不信巫邪。”③中醫指引起疾病的因素。《素問·生氣通天論》:“邪傷肝也。”④歪斜。與“正”相對。後寫作“斜”。《墨子·備穴》:“邪鑿之。” (二)yá [瑯邪]古郡名。秦置。在今山東省膠南縣瑯邪臺西北。 (三)yé 語氣詞。後作“耶”。1. 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於“嗎”、“呢”。《莊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2.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呀”。《周易·系辭傳下》:“乾坤,其《易》之門邪!”豈:
(一)副詞。①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怎麼”。《左傳·僖公五年》:“晉,吾宗也,豈害我哉?”②表示推測或疑問。相當於“是否”。《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二)kǎi 同“愷”。快樂;和樂。《詩經·小雅·魚藻》:“豈樂飲酒。”[豈弟]同“愷悌”。和悅可親。《詩經·齊風·載驅》:“齊子豈弟。”(齊子:齊國國君的女兒。)敢:
①勇敢;有膽氣。《莊子·盜蹠》:“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新唐書·石雄傳》:“少為牙校,敢毅善戰,氣蓋軍中。”②敢於;有膽量做某事。《漢書·趙充國傳》:“用兵深入敢戰者吉。”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左傳·宣公十二年》:“敢佈腹心。”(佈腹心:指講出心裡話。)④豈敢;怎敢。《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敬以待命,敢有貳心乎?”窺:
(一)①從小孔或門縫處偷看。《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禮記·少儀》:“不窺密。”②觀看。《戰國策· 齊策一》:“朝服衣冠,窺鏡。”《論語·子張》:“窺見室傢之好。”③偵探;窺伺。李白《關山月》:“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白登:山名。青海灣:青海湖。)《過秦論》:“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二)kuǐ 通“跬”。半步。《漢書·息夫躬傳》:“京師雖有武蜂精兵,未有能窺左足而先應者也。”(武蜂:軍隊名。窺左足:左腳邁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