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

2019-05-26 可可诗词网-书法名作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兰亭序》又名《临河序》、《曲水序》、《兰亭集序》、《禊饮序》、《禊帖》等。古俗:三月上巳日,四民并临水滨,执兰招魂,祓除不祥,此谓“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 (今浙江绍兴)兰亭会集修禊,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诗汇成集,王羲之乘兴挥毫,为集作序,写下了被米芾誉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
        此帖系草稿,28行,324字。历代对《兰亭序》的记载考证文字特多,一是论其真伪,二是讨论传本的谱系,众说纷纭,纠如聚讼。
        南宋高似孙《兰亭考序》: “禊之为帖,风流太甚,自晋以来,难乎下语。”自清末起,有人干脆连王羲之曾书写过《兰亭序》一事也不予承认了。
        据唐人何延之《兰亭考》所载:王羲之当日书时,如有神助,日后重写多本,均不及原稿,故本人极为珍爱,交子孙传掌。七世孙智永系和尚,无嗣,传于弟子辨才。贞观中,唐太宗搜访二王真迹殆遍,独缺《兰亭》,三召辨才查询,辨才均谎称不知。于是太宗便派御史萧翼伪装商客,与辨才交往,乘隙窃去。真迹入内府后,太宗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各摹数本,分赠太子、诸王和近臣。及太宗死,真迹殉葬昭陵,传世就仅靠摹本了。
        而后的记载则说: 除赵模等有摹本外,唐初书家如欧、虞、褚、薛辈又复多有临本。临者、摹者均为高手,但评论者却极为严厉,不许任何一人兼擅《兰亭序》之美。南唐张泊评《兰亭序》曰: “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 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
        张泊之评深含哲理,艺术在感受——表现(作品)——再感受——再表现(临摹品) 的运动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绝对的重复。《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四美”毕臻、“五合”交融条件下的产物。但客观之景“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主观感受又“情随事迁”,就王羲之本人离开当时情景,“他日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临摹诸人想完全重现《兰亭序》风貌,当然是不可能的。
        真迹既亡,不得已求其次,只能求助于传世的摹刻本了。一般讲来,摹本比临本更能忠实地反映原作面目。历代记载《兰亭》传本者,往往将临本、摹本混淆,古人著录的唐人摹本虽不少,但现今尚存的仅“神龙本”、“薛绍彭本”、“吴傅朋本”等数种,内中以“神龙本”的艺术质量为最高。
        “神龙本”前后原有唐中宗 “神龙”小玺,后隔水更换,致使首尾只剩半印,故又名“神龙半印本”。元郭天锡跋云: “字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榻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明代项子京更直指为冯摹。
        “神龙本”充分理解并反映了真迹的结构和用笔,毫芒转折,纤微备尽,连“群”、“毕”等字的破锋,“仰”、 “可”诸字的断笔, “��”字的贼毫,行距的前松后紧,浓、淡、半浓的三种墨色也都精确地予以表现。就连涂去 “良可”两字,由“一”改“每”,改“也”为“夫”,也照摹不误,展现了真迹信笔直下的风貌。
        依据“神龙本”,再辅以其它摹刻本,大体上可推求出真迹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单字起笔多为露锋,但也有似露实藏者。字间萦带纤细轻灵,或意连而笔断。行笔提按顿挫,随意而又应节。布局则天机错落,无心安排而皆映带成趣。其神理在于“若断还连,似欹反正”,所谓“不施脂粉,自然修好”者也。
        “神龙本”是众所公认的一流书法珍品, 那《兰亭》真迹的价值就更可想而知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