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与周而复始: 书乐同构

2024-05-06 可可诗词网-书法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从结构上看,书法与音乐也有惊人的相似。张大千早年在上海的时候,其师李梅庵曾问他是否看过盖叫天的戏。张大千一生不抽烟,不喝酒,更不喜欢赌钱,唯一的嗜好就是听戏,但又恐受到老师“勤有功,戏无益”的教训,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李梅庵却对他道: “叫天的戏实在好:韵味实足,尤其是拖腔,一波三折,曼妙至极,就如同我们练字,有神气相通之处。多听他的戏,玩其中奥妙,对书法会有很大帮助。”( 《张大千外传》)
        李梅庵所好的是一场戏的音乐旋律。它是通过音的高低和节奏变化组织起来的旋律的线条,它等同于书法艺术的线条的旋律。线条的旋律是书法作品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书法和音乐都具有起承转合与周而复始的同构性质。在形式上,书法与音乐一样,讲究章法、节奏、旋律、对称和呼应。中国书法的线条运行是封闭和静止的,它具有延续性和动感、生命、活力、旋律、节奏、神韵、气势无不在动中呈现。
        从体裁上看,书法有气势磅礴的巨幅作品,也有趣味盎然的抒情小品。行草一泻千里,感情激荡,犹如直抒胸臆的浪漫派音乐。而楷篆则似结构严谨,感情含蓄内在的古典派音乐。如欣赏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我们就能感受到作品的豪迈超逸,遒美之至。“万水千山只等闲”,有摧枯拉朽之势;“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两字,如河汉星列高伟之极,“尽开颜”三字与前面 “过后”二字以及后面的署名形成了一个山形空白,犹如看到红军顶天立地,展望未来的英姿。整个书法的风格是气势磅礴的。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亦可谓同类体裁。该曲再现了前202年楚汉相争的最后一仗——垓下决战的情景。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驽声、人马喧闹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击声、至乌江,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无从。其感人如是。
        从结体上看,书法有复杂有单纯,有密集有简练,从而形成一种空间结构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旋律的美感。如前面所提到的毛泽东书法《长征》中“过后”两字,线条轻重缓急往复回旋。不同的笔划线条,不同的长度和方向组合,就犹如音乐旋律中的音程、音高等音响的变化。书法结构意在表现书法的空间美,使其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和交叉组合感。线条勾勒突出书法的立体感,圆润有力的墨条,入木三分。当然,这种立体感需要人之感受,它能与有艺术修养的人的心态产生共鸣,于是平面的线条就出现了立体感。由于线条粗细、浓淡干湿的不同,使得书法作品能让人从中感受到丰富的层次和穷极变化的组合美。
        从时间上看,书法与音乐也颇为相似。书法和音乐都具有时间结构美,呈现出一种前后相继,有连续性的动态结构。音乐先有引子,然后引入主旋律,随后乐曲继续发展、展开,直至结束,整个过程起承转合。书法亦如此。书写从首行首字起,然后顺行而下,有如美妙的音乐,其雄壮有如大江奔腾,其明秀则又如细流涓涓,节奏、韵律都从中流露出来。音乐中有休止,乐段与乐段之间有间歇;而书法作品在字里行间也讲究知白守黑,笔法上有断有续,从而与那些点划一起构成一幅完美的作品,一篇完整的 “乐章”。
        即便在技法上,书法与音乐也有酷似的一面。书法中有永字八法,音乐中有八阶。叶秀山把永字八法与音乐的八个音阶作过比较,他把永字拆成侧(一)、勒(丶)、努(丨)、 趯 (亅)、 策 (一)、 掠 (丿), 啄 (丿)、 和磔(㇏)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就像音乐中的1、 2、 3、 4、5、6、7、1八个音阶。要想演奏出一首优美的曲子,演奏者必须牢牢把握住这八个音阶的变化,方能化之为优美的旋律和乐章。书写之法,亦为此理。
        书法作品的每一划、每一定点都有其特定的审美意义,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规范。这就像演奏小提琴一样,每一弓都需拉得饱满方能音色优美,各种弓法如抛弓、顿弓、碎弓、快弓等等都是演奏的重要技巧。孙过庭在《书谱》中说: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挫于毫芒。”书法家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技术要求极高,非但要有强劲的书法法度,尚须辅之以好的工具笔墨,正如一位优秀的歌唱家需要有圆润的歌喉,一位优秀的演奏家需拥有精良的乐器一样。
        欧阳询的结字三十六法中有“相管领”和“应接”二法。“相管领”指以上管下为“管”,以前领后为“领”。由一笔而至全字,彼此顾盼,不失位置。由一字以至全篇,其气势能管束到底。而“应接”则是指字之点画相互接应。这有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管结构能首尾呼应。书法中的“相管领”就犹如一个乐曲的主题,它贯穿全曲,创造出一种气氛展示作者的艺术构思。而 “应接”就是各个变化间的相互照应,相互联系,周而复始,起承转合。
        王羲之的《兰亭序》堪称佳范。不仅字的结体美,章法亦颇具神韵。全篇章法布白相管领,错落有致,前后呼应,既有主题,又有变化。该作品中仅“之”字就出现十八次,然仔细观摩,就能发现各字姿态各异,变化丰富,有如契机,连贯全篇。从 “永”字始,至 “文”字止,通篇墨韵斐然,潇洒流畅。
        音乐和书法的起录转合是自然的、不事雕琢的。民乐《春江花月夜》中句与句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手法,前句尾音正好是后句的起音,这就使得乐曲的应接更为紧凑。其中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起承转合,周而复始,自然而形象地再生一组组动人的镜头:暮鼓送去了夕阳,箫声迎来了圆月,轻舟荡漾,波光粼粼……。王铎《草书杜诗卷》不啻为同类佳作。如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行中,“吴”和 “楚”连成实体,后面“东南坼”三字紧密相连,而且“南”和 “坼”两字几乎合二为一。这一行可用如后的音符表示应接和节奏。书法处之以浓墨,显得沉重苦闷,把诗人登岳阳楼后的痛苦悲愤之情用线条和旋律深深地刻划出来了。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