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周、春秋时代的史书

2020-03-06 可可诗词网-中国史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目前,我们只知殷有史书,但由于已经不存,尚不知其情况如何,故只得从周讲起。
        史书最普通的名称是书,如《周书》、《郑书》、《楚书》。史书还有称志的,如《周志》。书与志的区别是,书记政治事件,志除记政事外还记些言论。还有的称《春秋》,燕、宋、齐、鲁、晋皆有《春秋》。墨子说自己曾见“百国春秋”(百言其多)。《春秋》最早是指编年史。春秋时代以后,许多已非编年史,也称《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以前人们一般认为一年有四时,而以春秋做一年的代表;近来于省吾认为殷和西周初、中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在甲骨文中只有春秋而无夏冬,所以春秋就代表年。
        我们现在见到的西周春秋时代的史书,只有三种:
        (一)《尚书》
        《尚书》意思是上古的史书,《尚书》不是原来的书名,最早只称《书》,后不知谁始称为“尚书”。西汉以后称“书经”。传说孔子删《书》三千多篇为百篇,用来作为教材。孔子删《书》百篇,经秦始皇、项羽烧书,已经不存了,西汉初期已不见。汉文帝时向民间搜集图书,秦朝的老博士伏胜,后称之为伏生(生是尊敬的意思),传写了二十八篇。伏胜当时九十多岁,有的说是口授的,有的说是藏在墙壁中拿出的。伏生所传《尚书》是用西汉当时文字写下的,所以称《今文尚书》。
        有人认为孔子的百篇不确,其实就是二十八篇,被人夸大为百篇;亦有人说本有百篇,伏生只背下二十八篇。汉景帝时又从墙壁发现了《古文尚书》,不久失传。当时政府重视《今文尚书》。东晋时梅颐献出了《古文尚书》共五十五篇,其中包括《今文尚书》的二十八篇。该书被列为政府的官书,学界也以梅氏所献《尚书》为准。到南宋时有人怀疑梅氏所献的古文部分是伪的。怀疑者中有朱熹,元、明也有人怀疑。清朝阎若琚用三十年时间考证出梅氏所献的《尚书》的古文部分是伪的,唯伏生的二十八篇是真的。但书虽伪,其中材料有真的。近几十年顾颉刚先生整理研究《尚书》已基本完成。顾颉刚和刘起釪经详细研究,认为《今文尚书》完全真的(仅有个别字有变动)有十三篇,基本真的(很多字句是战国以后改的)有十二篇。最前面的三篇《尧典》、《皋陶谟》、《禹贡》是战国时代人写的,所以《今文尚书》二十八篇,绝大部分是真的。
        《尚书》以记言为主,包括:誓词(《汤誓》等)、训词、讲话(掌权的大臣的讲话)、问答、命令。典章制度及地理物产则不是记言的。还有一两篇是记事的。缺点是绝大部分没有记说话的时间。《尚书》难读,国学大师王国维自称只能读懂二分之一,甚至有人说自己连二分之一都读不懂。所以历代都有人作注,近代为之作注的更多,其工作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校、释、译、论。《尚书》是现存最古的中国史书。
        (二)《逸周书》
        《逸周书》原称《周书》,后来人们认为是在孔子所定的百篇之外的,所以称《逸周书》。也有人说为了区别《尚书》中的《周书》篇,加“逸”字。现有六十篇,其中有三篇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尧俘》、《克殷》、《商誓》。此书最好的本子是清朝朱右曾的《〈逸周书〉集训校释》,仅次于《尚书》。
         (三)《春秋》
        传统认为《春秋》作者是孔子,其理由也很难推翻。另一种说法认为孔子与《春秋》无关。如徐仲舒就这样认为。其理由有四:1.《论语》中没有提到《春秋》。2.春秋时作史必须是史官,而孔子不是史官,他无权写史。3.现在的《春秋》与古书上所引的《鲁春秋》之原文一样,说明《春秋》就是《鲁春秋》。4.首次提出孔子作《春秋》的是孟子,孟子已在孔子一百多年以后,孔子的学生集《论语》时,都不知孔子作《春秋》,孟子是子思门人的学生怎能知此事呢?第三种说法是孔子修订了《春秋》,这种说法是比较合理的。
        《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记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的史事,此段历史由此称为春秋时期。主要记朝聘、会盟、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日食等。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很宝贵,如记37次日食,据科学家考证完全是准确的。记陨石雨的更可贵。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没有,所以主要是记政治。记自然现象则不是全部,而是只记自然灾异。
        《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如“雨”、“成陨”。最多的四十五个字,但有许多人名。所以只记标题。王安石称之为“断烂朝报”,近代有人认为是记账式的历史。记二百四十年的历史才用一万八千多字,平均每年才七十多字。因为孔子所作,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就是说寓褒贬于字间,打仗的字眼即有“伐”、“侵”。杀人,上级杀下级为“杀”,下级杀上级为“弑”。打了败仗,大败为“溃”,小败曰“败”。不承认僭位称王,如楚王仍称楚子。对此有人怀疑这并非孔子所创,而是当时史官的书法。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此实为孟子的吹嘘,其实何以至此。然而到后来《春秋》作为儒家经典被愈捧愈高,称为经了。
        孔子虽没有作《春秋》,但他把《春秋》作教材,把历史知识传给学生。其弟子三千,使历史知识得到推广。孔子作为第一个传播历史知识的人,其功绩是巨大的。
        这时期的材料除上述三种外,《诗经》、《易经》也都是史料,但真正是史书的唯上述三种。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