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史学评论的开展

        史学评论不是史事评论,而是对怎样编写历史的评论。这时除了有一些史评文章外,还有了专著。魏晋时傅玄写有《傅子》,对《史记》、《汉书》等书的编纂予以评论。西晋的张辅写了《马班优劣论》,晋干宝写了《史议》,徐众写了《三国志评》,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也有许多评论。南朝梁刘勰著《文心雕龙·史传篇》,评论了过去所有的历史著作,这是一部简明的史学史著作。
        当时史评内容主要是三方面:
        (一)繁简问题。1.主张简者,认为文字越简越好,代表人物是张辅。他说班固繁,司马迁简。班固记二百年时间用八十万字,司马迁记几千年用五十万字。干宝也认为《左传》只三十卷写了二百四十年的事迹,班固《汉书》写二百年事迹则用了百卷。以上是主张简的。2.主张繁的以裴松之为代表,裴松之写《三国志注》的目的之一是“务在周悉”。范晔《后汉书》也力求材料详备。3.一般编年体的著作简,纪传体的字数繁,干宝《晋纪》编年,王隐《晋书》纪传,同是记西晋史,前者二十卷,后者八十九卷。不能专以繁简论史书,应记的则记才是好。记少的未记重要的,记多的记了不当记的,都是不恰当的,这是当时第三种意见。
        (二)实虚的问题。实是实录、直书之意,虚是虚妄的意思。一般的史家都标榜直书实录,但事实上许多记载不符合事实。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有两个:1.权贵干涉,如吴史官韦曜写《吴书》,当时的皇帝孙晧欲给其未做过皇帝的父亲孙和立本纪,韦曜不从,被入狱处死。像韦曜这样的人很少,一般人是抵挡不了的。又如东晋孙盛《晋阳秋》,写当代史记桓温的“枋头之败”,桓温令人修改,孙盛不从,桓温以杀全家相威胁,孙盛之子屈于压力偷着改了,但孙盛写有副本,藏到朋友家。2.作者逢迎献媚。对皇室贵族、当权大臣讨好,以求升迁。3.作者爱奇,以招徕读者,刘勰曰:“俗皆爱奇,莫顾实理。”
        (三)正统问题。在分裂时期,两个以上的政权争论孰为正统。现在论之无意义,在当时则是重要的。编年时间用哪个帝王的年号,哪个就是正统,以哪个皇帝为本纪,哪个皇帝就是正统;《史记》、《汉书》对秦朝灭亡以后到汉朝建立这段时间谁为正统处理就不一样,《史记》列项羽为本纪,以之为正统。《汉书》则从公元前206年就为刘邦《本纪》之始。三国时何为正统也是个问题,两晋以前对这问题写得不同,但没有出现争论。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以晋继汉,他认为蜀汉灭亡已是汉朝之亡,有许多人响应习氏之说。此原因有二:1.汉朝统治共四百年,已产生重大影响,深入人心,连赤眉起义所立皇帝仍为刘氏,此为历史的原因。2.现实的原因,即当时东晋偏安,类似蜀汉偏安,若承认蜀汉是正统,则东晋即是正统。至东晋开始有正统的争论,南北朝时争论亦激烈,“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沈约《宋书》有《索虏传》,萧子显《齐书》有《魏虏传》;魏收《魏书》写东晋有《僭晋司马睿传》,对宋齐梁陈皆加岛夷,如《岛夷刘裕传》。
        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当时有几个标准:1.以政权的继承为标准,曹魏继承于东汉,东汉是正统则曹魏是正统。2.以皇帝的血统(姓氏)为标准。3.以占据中原为标准,谁占了黄河流域谁是正统。4.以汉族为标准,东晋、南朝则是正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2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wenxue/sx/201798.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