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梁羽生大侠论剑

金庸动笔写武侠的内因、外因却是他的两个人事关系:一位是《新晚报》负责人罗孚,另一位是被后来称之为新派武侠小说鼻祖的梁羽生,当时也供职于《新晚报》,和金庸是同事。 20世纪50年代初期,金庸怀着他一贯的政治家的热情和报国梦,北上新中国外交部求发展碰壁而...

第二十七回 三战

点评 此一回文字,极有层次,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极见功力。 好盈盈,终于又出现了。 虽然她一身粗布衣衫,容色憔悴,却依然掩不住其金子一般灿烂的真善美。令狐冲为之脑中一阵晕眩,他总算长了眼睛。 上回少林寺中空无一人,此回少林寺中却全是当世顶尖高手。虚虚实...

武侠小说在金庸生命中比重不大

有哪一个作家不梦想自己的作品能像金庸这样风行天下呢?像金庸这样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深入人心的成功,正是几千年来作家们所共有的梦想。 但是金庸好像并没有这样的感觉。金庸好像不太看重自己武侠小说的巨大成功,好像这种成功的荣耀并不能击中金庸的要害之处。...

脱颖而出,赴《大公报》开始人生大转折

1947年秋,上海《大公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金庸的机会又来了。 金庸转到《时与潮》不久,也像是时运亨通,适逢上海《大公报》缺人,他又进而在《大公报》兼任了记者。 当时,在国内众多的报纸中,《大公报》的销量虽非最大,然而是地位最高、最...

第二十六回 围寺

点评 悲剧中却有闹剧和喜剧同时上演,生命的欢欣和泪水交织在一起,更让人体味着造物的神奇。 令狐冲与黄河老祖等草莽豪杰相会,一段活泼和热烈的文字,让人看了心怀一畅。 众人买布制旗,擂鼓助威,援救任盈盈的行动,声势浩大,虽是好事之举,却也正显其郑重之处。为...

第二十五回 闻讯

点评 恒山三定,在本书中出场不多,但性格形象却有上佳表现。 本书中最早出场的是定逸师太,她是仪琳的师父,身形高大,性情刚烈,脾气有那么一点不好,行事风格也很霸道,但她内心的仁慈和温情,却最能动人。 前文仪琳在刘正风家中大厅讲叙令狐冲相救一段故事,最能表...

大英雄能忍人之所不能忍

金庸的一生最会把握良机,把握机遇。金庸的成功也在于他不固步自封,从不满足,而是一有机会就要寻找更好的发展。 本来金庸一文不名,漂流无依,按常理到了《东南日报》被委以重任,意气风发,应该是满足了。但西湖虽好,却非金庸久留之地。1947年,金庸接受了《时与潮...

第二十四回 蒙冤

点评 听到岳灵珊的声音,令狐冲就热血上涌,他还没有死心。 这样也好,让他心中苦情之痛推向极致之后,再无挂碍,才能更投入和全身心地去感受任盈盈那美好的真实和纯粹的爱情。 愈是得不到,愈是无指望,愈是体会到爱慕之深。 读此处,我为任盈盈鸣不平。令狐大哥,该...

抗战胜利后金庸正式投身报业

金庸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这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姗姗归来,一个战乱离散的家庭终于团圆欢聚了。他那鬓发半白的父亲翘首企足,总算盼到了这一天,当然欣喜无比。但后来得知这个出门八九年的独生子并非学成而归,而是被学校开除而辍学的;后来虽在图书馆和农场先后工...

第二十三回 伏击

点评 此回令狐冲假扮“将军”,嘻嘻哈哈,装疯卖傻,暗中相助恒山派一干女尼。若干情节,与《神雕侠侣》中杨过假扮“傻蛋”一段,仿佛相似,但又各见妙处,并无雷同。读之如饮甘泉,痛快淋漓,沁人心脾。 此回文字,宜饮慢酒读之,会心处停杯微笑。 令狐冲跳脱爽朗、烂漫...

读书成为金庸隐居的最大乐趣

金庸在中央政治学校失学使他的“外交梦”破灭,而他经营《太平洋杂志》失败又使他的“出版梦”破灭,金庸一时真是有点心灰意懒了。正在这时,前文提到过的非常赏识金庸才华的湘西农场场主,因公千里迢迢从湖南到重庆出差,这回又请金庸再到湘西去为他经管那个私人...

第二十二回 脱困

点评 江南四友身败名裂之时,终于还是醒悟了他们的失策在于致命的弱点:玩物丧志,逃避矛盾。 按黄钟公的说法,他们本来是想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有一番作为的,但后来不适应权术和政治的倾轧,以至心灰意懒消极逃避,退出权力中心,遣怀于山水,寄情于琴棋书画。 此又一寓...

尝试出版,演习日后《明报》事业

凡是抗战时期到过重庆的人,大都会有这样一个同样的看法和印象:那时在重庆,对于一个流亡学生来说,读书和吃饭几乎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这两者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有书读,才有饭吃。学校是读书的场所,同时也是吃饭的地方。 金庸离开了学校,失学还只是小事...

流亡大学,金庸政治梦想的幻灭

金庸和同伴急急西行。一路上,车船十分拥挤,步行又很缓慢,身边盘缠也不足,最可虑的是内地大学的考期日益逼近,如期参加考试是不可能的了,而且他还没有经济来源。因此,他和同学分了手,单独一个人转到湘西一个同学哥哥的私人农场去干活。论头衔金庸是农场主任,独...

千人中之一人,伯乐慧眼识金庸

《一事疯狂便少年》的发表,可以说是一鸣惊人。不久,《东南日报》有位名叫陈向平的老资格记者,因事从报馆所在地金华出差到衢州去,他觉得《一事疯狂便少年》的作者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那短短千余字的杂文,论述精辟,笔力浑厚,既有唐宋散文笔调,又具西方文艺韵味,...

“一事疯狂便少年”

也许日后成熟的金庸韬光养晦,钝讷得多了,那是因为金庸已经达到了新的彻悟人生的境界。而金庸的少年时代,却是相当的不同,真正是一腔热血,敢想敢干,敢作敢为。 金庸被联合高中开除之后,丝毫不见为此有什么“反悔”,依旧是一片古道热肠的少年侠气,最爱打抱不平。...

少即能文,金庸从小侠骨铮铮

金庸天资极高,大才非常人可比。因他的聪颖天资,优异学业而让所有认识他的人惊叹。中学时就曾写过一篇关于唐代武侠小说的论文。他认为《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这篇故事,“有历史的背景而又不完全依照历史;有男女青年的恋爱;男的是豪杰,而女的是美人...

国难家恨,金庸少年辞家

1937年,金庸13岁。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省第一流的浙江省立嘉兴中学,金庸告别了童年时代,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翩翩少年。这一年,也是金庸第一次离开故乡,离开亲人外出求学。少年的金庸此时也许没有想到,从这一年起,他就开始了他命定一生的漂泊旅居的游子生...

“和生”的故事代表金庸震颤的童年情结

童年的生活经验对于一个作家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无论怎样高估也不会过分。我们从金庸的那些卷帙浩繁的武侠小说中,无一不能追踪到金庸童年生活经验的蛛丝马迹。 金庸童年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个传奇故事,震动了金庸幼小的心灵,以至于金庸日后专门写了一部...

八岁读武侠,从此于书无所不窥

金庸接触到武侠小说并且喜欢上武侠小说,也就是金庸读小学的时期。大约八九岁年纪,有一天金庸功课已毕,闷得发慌,又去翻家里大人的藏书,想找本轻松一点的闲书解解闷,金庸无意间翻到了一本武侠小说。这本书的书名叫《荒江女侠》,是由当时二三十年代“新文派”始...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