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演义评

2023-05-10 可可诗词网-通俗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 “珊城清远道人重编”。八卷三十二回。有清嘉庆乙亥 (1815) 同文堂刊本,为通行大字本。此书与甄伟 《西汉演义》合刊名 《东西 汉演义》。有同文堂刊本,聚文堂刊本,同治十一年 (1872) 善成堂刊 本等。
        
        书叙西汉宣帝崩,元帝立,封王政君为皇后。时宦官石显、宏恭受宠专权, 诛戮忠良,大丧汉家元气。及成帝即位,悉封王氏诸舅为列侯。元舅王凤为大 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权倾朝野,郡国诸吏皆出其门下,自是王氏势盛。王 凤临死,托弟曼之子王莽于太后及成帝,莽得封为新都侯,由是种下王莽篡汉 之祸根。成帝崩,哀帝即位。至元寿二年,哀帝贪色丧身,未及议立新君。太 皇太后王政君干政,征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嗣后又加封“安国公”。王莽 大权在握,居心篡汉,乃置诸大臣迎立之议于不顾,独用年方九岁的中山王子 因易于控制,遂立之,是为平帝。平帝年十三,见王莽独专朝政,意在取汉自 代,常忧形于色。莽恐帝发其谋,遂置毒椒酒中,亲上于帝。平帝饮之五脏欲 裂,临死大呼: “王莽弑君也!”
        王莽毒死平帝,以孺子刘婴为傀儡帝。复行诈伪,使大臣奏浚井得白石,上 有丹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莽故作辞让,阴使大臣力谏,“皆颂莽功德”,促 其即帝位。莽乃“应天命”居摄践祚,以皇帝之诏称制,朝野谓之“摄皇帝”。 至是,太皇太后虽大悔养痈成患,然大势已去,只有徒唤奈何。至初始元年十 二月,莽又使大臣诈言神命,遂改摄皇帝为真皇帝,下诏去汉号,定国号曰 “新”。
        王莽篡汉,天下大乱。翟义首起讨莽,虽败,然星火燎原,各路义军继起, 皆以复汉为名讨莽,赤眉军势最盛。 时有汉室宗亲刘, 乘势起兵。有幼弟 刘秀,生时“赤光照室,尽明如昼”,有精于图谶者言,“此兆吉不可言”,当贵 为天子。刘秀文才武略出众,呼应刘起兵于宛。莽令大将甄阜讨刘、刘秀。 阜屯兵泚水, 辎重留兰乡。 刘夜袭兰乡, 大战泚水, 斩甄阜, 尽覆其军。
        泚水大胜后,诸讨莽将领会议,欲立刘氏。遂共举刘玄即帝位,建元 “更 始”,置拜诸将, 以刘为大司马,刘秀为太常偏将军。于是诸将分头讨莽, 四 出攻城略地。 刘进围宛城, 守将岑彭恐殃及百姓, 乃降汉。 刘秀攻昆阳、 定 陵、郾,皆下之。莽乃遣大司马王寻与司徒王邑发诸郡兵百万,直指昆阳。诸 将恐王寻兵盛,刘秀乃身先士卒,匹马单刀率先杀人,王寻接住厮杀,不四、五 合,被刘秀拦腰一刀斩为两段; 诸将勇气倍增,奋勇杀敌。此昆阳一战,杀莽 兵数十万,斩上将数十员,尽获其辎重、车甲。
        昆阳大捷后,、秀军盛,声名播天下。更始疑忌不自安,乃与大臣李轶、 宋鲔设谋杀刘。刘秀闻死讯, 心如刀绞而面无悲容, 以王莽未败,恐攻更 始而误初志。 更始杀刘大失人心, 刘秀顾全大局, 天下归心。 是时, 海内豪 杰,闻刘秀等破莽百万大军于昆阳,皆起兵响应,杀其牧守,用汉年号,以待 诏命。旬月之间,天下皆汉帜。十月戊申朔,汉兵自宣平门攻入长安,莽犹曰 “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奈予何”?莽逃至渐台,为商人杜吴所杀,军士争裂莽身, 数十人切割分之。
        更始入主长安,先问掠夺所得,诸将皆惊其鼠目寸光; 复薄功臣,下诏先 封刘氏宗室。封刘秀为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渡河,镇抚各州县。刘秀 乃领兵渡滹沱河,得神人指路,屡捷河北,复收河内。诸将皆曰更始不足成事, 且无寸功,天下共待英主,亟请刘秀即帝位,刘秀亦自谓夜梦乘赤龙上天。于 是命有司设坛场,于更始三年即帝位,号光武,年号建武。
        更始三年,赤眉军入关,三辅扰乱。九月,赤眉入城,更始请降,被缢杀 于郊下。三辅苦赤眉暴虐,光武帝刘秀命大司马邓禹进兵讨之。赤眉惧光武军, 遂纵火烧长安宫室,引兵西去。光武又命偏将军冯异西征。建武三年,冯异大 破赤眉于崤,帝复亲率六军,至宜阳截住赤眉余众,准令降服,赤眉遂平。三 年夏,帝自将南征,于小长安大破叛将郑奉,斩之;又渔阳彭宠反,自称燕王, 帝使建威大将军耿弇进击渔阳,彭宠为苍头子密等三人所杀,北方遂平。
        建武元年时,蜀中公孙述自立为天子,号“成家”;陇西一带,隗嚣拥重兵, 与光武分庭抗礼。七年三月,隗嚣依公孙述,述封嚣为朔宁王,遣兵往东为之 援势。八年夏,帝亲征隗嚣,问计于嚣原部将马援。援谓隗嚣部将不和,兵无 斗志,必可破之,又为帝指画陇西形势。汉军遂依援计,分数道上陇,并力攻 嚣,其势如石击卵。嚣败,惊吓而死。天水、陇西遂归汉。十一年春,帝遣大 将岑彭、吴汉、臧宫伐蜀,十二年十一月一日,吴汉及臧宫会兵成都,明日,述 自将数万人出城攻吴汉,被汉将高午一枪刺死。述军大败,蜀中遂归汉。至是, 天下皆为光武所得。
        中元三年戊戌,光武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明帝刘庄即位,改元永 平。追念前世功臣,乃画二十八将图像于南宫之台,即所谓“二十八宿”。永平 十八年,明帝崩,章帝立。章帝重色,专宠窦皇后,朝政渐归外戚窦宪兄弟。冲 帝时,梁太后勤政爱民,太尉李固等贤能,天下稍安。至桓帝大诛贤良,专宠 宦官,内外丧气,终致董卓之乱,东汉趋亡。
        《东汉演义评》作为一部以历史为依据的通俗演义小说,有着正史所起不到 的社会作用,这是首先应当看到的。明人修髯子 (张尚德) 在 《三国志通俗演 义引》中,对此类历史通俗演义小说的社会作用,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 “史 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思囤睡。故好 事者以俗近语,隐括成编,欲天下之人,入身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 而兴乎感,不待研精覃思,知正统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忠孝节义必当师; 奸 贪谀佞必当去。是是非非,了然于心目之下,裨益风教,广且大焉。”明人袁宏 道在《东西汉演义序》中更具体指出:“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 翁以至三尺童子,读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 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 不倦。及举 《汉书》、《汉史》示人,毋论不能解,即解亦多不能竟,几使听者 垂头,见者却步。……文不能通而俗可通,则又通俗演义之所由名也。”从修髯 子和袁宏道的这番话,可见《东汉演义评》的社会作用,在于它没有正史“听 者垂头,见者却步”的弊端,走出了史书 “理微义奥”、“不通乎众人”的误区, 不但能在 “衣冠” 中得到赞赏,而且能在 “村哥里妇” 中广泛流传,使得一般 百姓,也能从书中受到娱乐,增长历史知识和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效果。读者 阅读《东汉演义评》这样的通俗演义小说,其受益过程,正如明人甄伟在《西 汉通俗演义序》 中所说的那样,是“始而爱乐以遣兴,既而缘史以求义,终而 博物以通志”,起到了将历史普及到民间去的重要作用。
        如果仅就“通乎众人”的社会效果而言,似乎讲史话本更胜一筹,其实不 然。《东汉演义评》作为一部历史通俗演义小说,较之同题材的讲史话本,自有 优胜处。这主要表现在它有着“正史之补”的作用。讲史话本大多言传口授,以 史校之,谬误甚多,不免“失之于野”;加之为了取悦于听众、读者,每多插科 打诨,旁生枝叶,且侈谈言情,难去鄙陋之俗。所以历来人们对于讲史话本只 是采取“姑妄听之”的娱乐态度,难以取得演义小说“史补”的社会作用。
        自从明代林瀚在《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序》中提出演义小说应为“正史之 补”说之后,明季以来对这类小说的写作形成了两种看法。明代小说评论家庸 愚子 (蒋大器)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提出历史通俗演义小说只要“庶几 乎史”——基本上符合历史,就可以了,不必处处拘泥于史实,允许一定的虚 构和创造。而另一种看法是强调崇实翼史。这一派的代表修髯子在《三国志通 俗演义引》 中最先提出 “羽翼信史”说,强调历史通俗演义小说只是“以俗近 语,隐括成编”,不允许有编写者的艺术虚构。其实,历史通俗演义小说并非史 书,过份拘泥于所谓“信史”,反而会作茧自缚,失却这类小说“通于众人”的 通俗性和趣味性的优势。清远道人重编《东汉演义评》,基本上是采取了庸愚子 的主张,在基本符合史实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艺术虚构和再创造。这也是该 重编本较明代谢诏本、《东汉演义传》通博的主要原因。这里,不妨举例说明之。 《东汉演义评》载王莽所用之巨无霸,其姓氏虽著于史,实未真见其人。《汉书 ·王莽传》上说“韩博士上言:有奇士长一丈,大十围,来至臣府,谓欲奋击 胡虏,自称巨无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滨海。轺车不能载,三马 不能胜……此皇天所以辅新室也。”其实,这只是韩博士讨好王莽之空言,非真 有巨无霸其人。而 《东汉演义评》 却根据这个传说人物,编了一个 “两霸相 争”的生动故事。书中写到“有奇士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隶属 王莽大司空王邑军。当王邑与刘秀大战昆阳之时,刘秀手下大将王霸 “正在厮 杀,只是天神般一将赶杀汉兵纷纷退下,却是一员步将,比骑马的还高出一头, 手执铁棍,见人便打,无人敢与交手。王霸望见大惊,料是巨无霸,急斜刺一 马走开,将枪用膝抵住,背上取下硬弓,拽满一箭射去,正中巨无霸左眼。巨 无霸大怒,拔出箭提棍如飞赶来。霸又发一箭,射中其颈,方才立住了脚,将 棍倚在胸前,两手叉开,似乎仍要拔箭。王霸谅他已无能得生矣,拍马复往人 多处杀去。”这一段生动传神的描写,无疑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于史 无证,但读者自知是在读小说,并非读史。所以说,该书类似这样无妨基本史 实的艺术虚构和生动描写,不仅不应视为“无稽之谈”,相反应当看到这正是历 史通俗演义小说“通乎众人”,吸引读者的优势所在。如果按照修髯子“羽翼信 史而不违”的主张来写历史演义小说,则将失却这种优势。写历史演义小说只 是“以俗近语、隐括成编”的话,就只能说是以白话来复述“信史”而已,那 就难免常人读“信史”时那种“一展卷即昏昏然欲睡去”的不良效果,哪里还 谈得上村哥里妇、三尺童子、七十老翁都废寝忘食地去读通俗演义小说呢?
        就艺术性而言,在诸多明清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中,《东汉演义评》并非佳作。 拿它和 《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明显的不足。《三国志通俗演 义》很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象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 这些主要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就连鲁肃、蒋干、庞统、徐策这些次要人物也都 写得有血有肉。而《东汉演义评》对主要人物王莽、刘秀、隗嚣、公孙述等缺 乏个性化的人物动作、表情、心理、语言等方面的生动描写,只是一般性地叙 述、介绍人物的行事,因此人物形象概念化,自然就无法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 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了。虽然《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东汉演义评》一样,主要 情节都是“庶几乎史”的,但具体事件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的笔下,则 作了大量的、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写出了象 “火烧连营”、“三顾茅庐”、 “赤壁大战”等一个个生动、曲折的动人故事,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留下了难忘 的印象。但遗憾的是《东汉演义评》并未从范例在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 吸取这种长处,基本上采取了 “以史笔写小说”的方式。这样一来,读者从这 部小说看到的大部分是事件的叙述,而不是生动的故事情节。本来象王莽上椒 酒毒死平帝、更始设谋杀害刘、昆阳大战中刘秀率先出阵,斩杀王邑等情节, 都是大可进行艺术再创造,形成一个个生动故事的,但作者都只是象写野史一 般,叙述事件的经过,而没有作生动、具体的描绘,这就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 印象了。
        清末民初学者钱静方在《小说丛考》一书中说,《东汉演义评》“要之此书 仅抄袭汉史,而又以怪诞之事增饰之,故读之甚无趣味。”钱静方论小说是“羽 翼信史”派,其观点虽不必苟同,但他所说“抄袭汉史”的弊端,在《东汉演 义评》 中确实是屡见不鲜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