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臭之夫

2020-03-05 可可诗词网-中外寓言 https://www.kekeshici.com

        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 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说亦有若此者。


        ——《吕氏春秋·遇合》


        这则寓言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患严重狐臭(大臭)的人,一个是喜欢(“说”即“悦”)其狐臭的逐臭之夫。作者首先极力形容大臭者气味难闻,连父母(“亲戚”在本文中特指父母)、兄弟、妻妾、朋友(“知识”即相互了解的朋友),都忍受不住, 谁也无法跟他住在一起,他异常痛苦,只好住在海上去。然后, 又极力形容逐臭之夫对大臭的酷嗜,竟然不分日夜追随大臭者,而且到了不能离开的程度。这种写法,古人叫做“垫曳”, 目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使形象鲜明,主旨突出。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垫曳者, 为其立说之不足耸听也,故垫之使高, 为其抒议之未能折服也, 故曳之使满。高则其落也峻,满则共发也疾。”极写大臭的不平常,正衬垫出逐臭者的乖离常人,并突出了大臭者遭遇的奇特。那么,寓意何在呢?
        这则寓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逐臭者的奇特嗜好。曹植《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从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后人常用“逐臭”与“嗜痂”(出《宋书·刘穆之传》)来形容怪癖的嗜好,多从贬损角度批评人们对低级庸俗趣味的追求;间或用作自谦之词或愤激之语,说自己的爱好与众不同。这是我们从逐臭者形象所分析出的寓意。
        这则寓言在《遇合》篇中的本意却是从大臭者的遭遇所引申出来的。它说:“说亦有若此者。”人们游说诸侯,或受到排斥,或得到重用,完全靠国君的喜恶, 并没有必然性。正如大臭者在乡里受到冷落,而在海上却被人追随一样。作者又认为,大臭者本不应有人喜爱,却有人喜爱得不能离开,这说明逐臭者官能不正常。当世的国君们也是一样,“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议论者也;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所遇恶得不苟?”他们不能分辨议论的价值,好坏颠倒,正如逐臭者把香臭颠倒一样。说明遇合无常,批评国君们见识浅陋以致重用不该重用的人,便是作者所赋予这则故事的寓意。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故事中人们间的关系,则可以得出另一层寓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厌弃狐臭, 即使是骨肉好友, 也不能住在一起。喜爱狐臭, 即使是海上陌生人, 也相随不能离开。 人们常说“臭味相投”,志趣、爱好、性格相同的人往往聚集在一起,而志趣不同的人往往冰炭不 容。所以作者在《召类》篇中说:“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