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23-10-07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http://www.kekeshici.com/niandai/tangdai/baijuyi/11022.html

【题解】
 
江南是一个特定的地理概念,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但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上古时一般指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近古则专指苏南和浙江一带。在历代诗人笔下,“江南”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山清水秀,稻荷飘香,一派明丽的色调;采莲的少女、欢快的歌声,满是青春的气息。乐府典辞如《采莲曲》、 《江南弄》,词调如《忆江南》、 《江南春》,都是专门用来歌咏江南风光的。此词作于作者晚年退居洛阳时,时间大约在大和元年(827)。作者曾先后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因此晚年作《忆江南》三首,表达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此为第一首,通过对江南旖旎春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江南的一往情深。
 
 
【全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1】
 
[1]《忆江南》词调是唐代教坊曲。白居易在题下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传说是李德裕之妻谢秋娘所作。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宋以后也有双调,上下片同。本调另有《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等多种名称。《词谱》以白居易此题为正格。白居易早年曾在江南生活,后又长期在苏杭工作,江南的美丽风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时有回忆的诗作。开成三年六十七岁时,又写了《忆江南》词三首。这是第一首。
 
[2]谙:熟悉。
 
[3]江花:江边和江渚的花。蓝:植物名,这里指蓼蓝,可用为染料。
 
本词描写回忆中的江南春景。首句是赞叹之辞,次句点明是“忆”,二句都紧紧扣题。三、四两句定出回忆中印象最深的景色;末句以问句作结,仍是赞叹。前后紧密勾联,以赞颂之情一脉贯通。五句中四句有“江”字,以“江”为中心,展现红花绿水、绚丽夺目的江南春色。“日出”两句把大地春回,旭日高升,红花碧波相映的江南春色勾画出来,浓色艳彩,境界阔大而又绚丽灿烂。作者似是信口咏来,不费功夫而自然成对,艺术造诣达到纯熟的境地。
 
【注释2】
 
①谙:熟悉。②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③蓝:植物名,有多种,此指蓼蓝,其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绿色的染料。

【词大意】 江南多么美好,我曾经目睹过它那秀丽的风光。阳光映照下的江花娇艳如火,初春的江上泛着蓝草一样的绿波。江南,你怎能不让人怀念。
 
【鉴赏】
 
 
        长庆三、四年(823、824)间,白居易眼见朝政日非,主动要求外放,来到杭州任刺史。杭州是江南的一颗明珠,这里的春天是那么的旖旎,这里的山水是那么的迷人,诗人修筑圩堤,疏浚湖泊,寄情山水,徜徉林泉,渡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晚年,退居洛阳,那美好的江南风光还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他以童真般的迷恋写下了一组清丽动人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开头两句赞美江南风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表现得那么真挚而充满感情。诗人深情的赞美,深切的思念,如春草生发,如春江涨潮,自然而充满爆发力。“好”即“美“的意思,如“美景”称为“好景”。“江南好”即“江南美”,“谙”即熟悉。下文就扣住自己熟悉的江南美景来写,作者又没有全面铺开,而选择了最普遍、最有代表性、也是诗人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江南美景来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太阳升起了,霞光点燃了江边那如火的鲜花,红得那么耀眼,那么精神,带着跳动的光焰,带着春日的勃勃生机,“红”色是基调,是春日太阳、霞光的杰作,好似音乐中的主旋律,而如火苗跳动的江边鲜花就是那最精采的聚光点,好似音乐中的华采乐段,“火”字还写出了春风翻拂鲜花散发出不同光采的神态。“水”是江南生命的源泉,是江南灵秀的血脉,而春日江水更是江南美的文化的象征,春潮起波,春水涨绿,生命在江水中复甦、滋长、膨胀、散漫,充塞于江南大地。那江水的绿色是一种醉人的绿,是一种多情的绿,是一种似梦似幻的绿,它远远胜过了可作染料的蓝草的颜色。因为它能染出江南春色。不管是谁,看它一眼就永远难以忘怀,即使到了老年,江南的美也将和人生的青春一道留在最美好的记忆中,“能不忆江南”正是写出了这种神往。
 
        这首词,色调秾丽,绘景如油画一样逼真,春水之绿与江花之红相映,鲜艳夺目。这热烈的色彩又包含了诗人热烈的感情,表现了诗人热情的追忆、向往、赞颂。诗人写了不少描绘江南美景的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江南地区的阳春美景,而这一首以其色调的明丽和动人的情思独具风采。这一首词的语言通俗而富于表现力,充分发挥了诗中画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和丰富的联想,所以,千百年来,大浪淘沙,洗去了无数风流人物,这首词却历时越久而越加光采。
 
【点评】
 
  词与诗比较而言,是一种新兴的歌曲和诗体。它始自民间,文人倚声填词之风,至中唐而渐盛,其倡导者则为刘禹锡和白居易。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则为其中代表作。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三首,首忆总叙江南胜景,次忆杭州、苏州,这里选的是第一首。首句“江南好”总绾全词,无限深情于三字中表达无遗。次句“风景旧曾谙”含意十分丰富。谙,熟悉,是说对江南美景,十分熟稔,历历在目。白居易少年时代曾因避乱到过江南,对江南有特殊感情,他十五岁时作有 《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
 
 
故园望断欲何如? 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 数行分泪一封书。
 
          另有 《江楼望归》自注: “时避乱在越中。”中年时代的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又被朝廷外放任杭州刺史三年,他对杭州怀有极深的感情:“公事暂闲身且健,使君殊亦厌(满足)余杭(杭州)”(《腊后岁前遇景咏意》);离任之日, 他对 “皇恩只许住三年”( 《西湖留别》) 充满着依恋之情,所以 “风景旧曾谙”一句实是切身的感受, 深切的情意, 不然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按词牌要求,此两句应是七言对偶,白居易对得极其工整,是一副名联。两句的色彩极其鲜艳。旭日升处,朝辉照临江面,江边繁花,得红日映衬,灼灼如火,充满热烈、向上的气氛;春日江水渐涨,其色如蓝,真是赏心悦目。这里应说明的是,蓝即蓝草提炼的颜色,为深绿色,也叫靛青。白居易此处用大红大绿着色,不显其俗,反形其妍,其原因何在?是抓住了江南春景的显著特征,对此亦可见他观察景色之入微。短短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故而“能不忆江南?”一句是自然流出的, 是设问, 但不需要回答, 结论是十分明确的。

        这首《忆江南》小词,全词琅琅上口,清新活泼,有一唱三叹之致。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比喻, “红胜火”、“绿如蓝”是词中的秀句,犹如晶莹的荷珠, 令人玩赏不已, 击节称赞。词中流露的对江南的深情更使人产生共鸣。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填 《忆江南》词多矣, 但无出其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