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秦中吟(十首选一)·轻肥 原文和赏析

2019-01-01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秦中吟(十首选一)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丈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这是白居易《秦中吟》组诗中的一首,全组十首,此为第七,亦题《江南旱》。原序云:
 
   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这个组诗一题咏一事,反映了社会不平,讽刺了当权者的弊病。这是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诗歌的实例。它继承了风雅、汉魏乐府和陈子昂、杜甫等诗歌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他自己说过:“十首《秦吟》近正声”(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本篇《轻肥》,是在组诗中最烩炙人口的一首,常常入选教材中。诗题“轻肥”,语出《论语·雍也篇》:“乘肥马,衣轻裘。”此以“轻裘肥马”,指达官显宦,兼吟其豪华生活。本诗就抓住“宦官赴宴”这个生活侧面,揭露他们的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同时,又以人民的饥饿和死亡作为对照。其用意有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借以反映中唐社会的尖锐的阶级对立,从而使诗歌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 * * *
 
就全篇而言,其内容浅显易懂,但其中有几个词语须先作诠释。
 
骄满路——形容气势骄横,不可一世。
 
光照尘——写豪华的马鞍,其光彩闪耀,照射纤尘。
 
朱绂与紫绶——这是指古代的朝服和系印之带。“绂”,(fú俘),朝服;“绶”,印钮之带。唐制:官分九品,四品、五品衣绯(朱红),二品、三品佩紫绶(服色同)。
 
九酝与八珍——泛指美酒佳肴。据《西京杂记》载:“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zhòu)宙,指多次重酝之酒),一名九酝。”
 
八珍,概指八样珍贵食品。但具体所指,说法不一。有用《礼记》郑玄注的说法,也有用陶宗仪的说法。后世一般是指:龙肝、凤髓、鲤尾、鸦炙、猩唇、豹胎、熊掌、酥酪蝉等为“八珍”。
 
天池鳞——天池,即海;鳞,鱼的代称。
 
心自若——此有二说,一说,是“心里泰然无事”;又一说是:志得意满,心里自得自在。
 
气益振——气焰更加嚣张;也有的说旁若无人、神气十足。振(zhēn真),盛 貌。
 
* * * *
 
这首诗的写作意向是很清楚的,在作者序言中已经点出,主题鲜明,不必多加说解。在这里,需要着重分析的是它的写作技巧问题。我看以下两点很有回味的余地。
 
 
一、诗之层次顺序上的特色
 
这首诗四句一节,全诗八十个字,只纳入两点意思,即:主要写达官贵人的赴宴状况;同时,顺手带出平民百姓的惨象,用以对照,揭示主旨。
 
这就是本诗的总的构思。在具体写法上,对于层次顺序的安排,有几点特色值得注意:
 
第一、劈头而来,骤然而起,醒人眉目。你看,诗人故作惊人之笔,引起人们惊异;同时,也为自己的诗之下文作“问答句”的铺垫:“何为者”(干什么的),“是内臣”。
 
第二、借人口眼,换我笔调。诗之启首原是作者自我描述,一下变成路人问答。
 
第三、选准要处,尽情渲染。如对“食谱”,诗中用了“重彩”细绘密写。为什么? 因为它是本诗要害之处。
 
第四、凌空一跃,陡然而结。在大事铺写官僚们豪奢之后,突然以“人食人”惨象作结。真可谓,猛然开端,戛然而止。
 
 
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这首诗在表达艺术上,最引人之处有二:
 
第一、对比。全诗绝大部分写宦官花天酒地,最后只用两句来写劳动人民的昏天黑地。由于转捩极快,结尾甚陡,对比就非常强烈,效果特别明显。
 
作者是善用对比的。在本组诗的其他诗篇中,也有若干鲜明对比。比如:
 
《重赋》中的对比是:农民——“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统治者——“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买花》中的对比:贵人“一丛深色花(牡丹等),十户中人赋”。
 
《议婚》中的对比:“红楼富家女”与“绿窗贫家女”。
 
第二、传神。白居易对张敦简的画,曾作这样的评语:“形真而圆,神和而全。”(《白香山集·记画》)这句评语用来评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正是恰到妙处。诗中充满着传神之笔,比如开头的“骄满路”、“光照尘”和“去如云”,一起手就点出“骄”与“奢”,用的就是这种惊人的传神笔。试想,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然“照尘”,还不活现了一群达官显贵们的“骄横相”吗?
 
再如前边写马,着力于“油光水滑”,可见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中间写内臣,只写其“食八珍”、“饮九酝”,其脑满肠肥,便便大腹,不言自见;最后,又写宦官酒酣之后的神态:“心自若”、“气益振”,更是活灵活现——一幅“内臣行乐图”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诗尾最后一个“人食人”,也十分传神。人们读到这三个字,一幅幅血泪绘成的“难民图”,也会立即呈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