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送殷员外序》原文、赏析和鉴赏

2022-07-16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韩愈

唐受天命为天子,凡四方万国,不问海内外,无小大,咸臣顺于朝。时节贡水土百物,大者特来,小者附集。

元和睿圣文武皇帝既嗣位,悉治方内就法度。十二年,诏曰:“四方万国,惟回鹘于唐最亲,奉职尤谨。丞相其选宗室四品一人,持节,往赐君长,告之朕意。又选学有经术、通知时事者一人,与之为贰。”由是殷侯侑自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朱衣象笏,承命以行。

朝之大夫,莫不出饯。酒半,右庶子韩愈执盏言曰:“殷大夫: 今人适数百里,出门惘惘,有离别可怜之色; 持被入直三省,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今子使万里外国,独无几微出于言面,岂不真知轻重大丈夫哉! 丞相以子应诏,真诚知人。士不通经,果不足用。”于是相属为诗,以道其行云。

元和十二年(817),虞部员外郎殷侑,作为副职协助宗正少卿李孝诚出使回鹘。朝廷上下对这次的出使异常重视,“朝之大夫,莫不出饯”。作者也在其中,席间为殷侑把盏致辞。记之成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送殷员外序》。

这是一篇赠序。全文不足三百字,然而却气势磅礴,有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作者的“文以载道”、“陈言务去”的文学思想,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堪称赠序散文的典范。

元和十二年,距安史之乱后约五十多年,惊魂甫定的唐王朝有如从恶梦中醒来,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国内相对安定,出现了所谓的“中兴”、“太平”。其实,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危机四伏。几十年后,便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巢起义。因而所谓的“中兴”、“太平”;不过是两大动乱中偷得的一次喘息,死前的回光返照而已。这就是这次外交活动的真实的政治背景。

韩愈“文以载道”的“道”这个概念,外延相当宽泛,既包括封建法权,也包括封建道德等等方面。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人格上褒奖重国轻身的磊落行为,鄙视委琐庸俗的贱人辱行,这便是本文所载之“道”。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就找到理解本文的一把钥匙。

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以非凡的气度写道:“唐受命为天子,凡四方万国,不问海内外,无小大,咸臣顺于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显然是被作者大大强化了的“盛世”,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强盛的欣喜。在这里有的是自豪而无骄横,有天朝大国的自尊,没有对小国的歧视,盛气十足但不凌人。这种看似矛盾的感情,我们只能从作者渴望国家的统一强盛中找到解释。因而也就明白了这里所写,并非是作者在粉饰太平,而是因为客观和主观暂时的相对统一,作者真情的流露。

欢呼中兴,自然更极力拥护为巩固这种局而而做的一切努力,所以作者亲自为殷大夫出使送行。回鹘曾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曾把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其王葛勒可汗,德宗也曾把女儿咸安公主嫁给骨咄禄毗伽可汗。所以文中说回鹘“于唐最亲,奉职尤谨”。回鹃雄踞在唐王朝之北,关系处理得好,是帮手;处理得不好,就是杀手。这是唐王朝安危所系,殷大夫此行的使命就是要巩固修好两国的关系,着眼点当然是希望回鹘成为唐朝政权的支撑力量,帮助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韩愈的“道”还体现在人格、道德观上。他赞扬那些轻身重国的凛然无畏的大丈夫,卑视那些贪妻恋子、顾家惜命的委琐小人。这一点在他的致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中写道,“殷大夫:今人适数百里,出门惘惘,有离别可怜之色;持被入直三省,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休。今子使万里外国,独无几微出于言面,岂不真知轻重大丈夫哉!”“持被入直三省”是说拿着被子到三省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去值班。“剌剌不能休”是形容有话说不完,喋喋不休的意思。“知轻重”是指知晓个人为轻,国家为重的意思。这段话开门见山,直呼其名,没有半字客套,可谓去陈言的典范。既像是对殷大夫个人的致意,又像是对世人而发,更像是自抒胸臆; 是形象的描写,也是义理的阐发。这样一来,本来是对殷大夫品格的赞扬,就变成了所有的人安身立命的行为规范了。

一篇不足三百字的小文,包含上述这样深刻的思想内容已属不易,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还刻画了两类活脱脱的人物形象: 委琐庸俗的戚戚小人和正气凛然的大丈夫。分析一下人物的刻画,对领悟作者独运的匠心和艺术手法是有好处的。

可以这样说: 烘托、铺垫、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是使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根本原因。纵观全文,正面描写殷大夫形象,实无一处,但仔细体味,全文又几乎无一处不是在写殷大夫。开头一段交代背景,由于作者盛设赞辞,极力渲染,一个万邦朝贺,四海臣服的天朝大国形象俨然矣。殷大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代表这样的大国出使,壮阔的背景放射的光辉,必然洒在活动其间的人物身上,所以此时殷大夫虽尚未出场,却早已有如将出之朝日,光芒万丈了。这便是烘托的写法。

第二段诏书内容构成了本段的主体。宪宗皇帝的话既说出了唐与回鹘特殊关系,也提出了使臣的规格和人选的条件。“学有经术,通知时事”也就是既要有真才实学,又能通晓时事。级别如此之高,人选条件如此之苛,能胜任的人难道不该刮目相看? 这里是为殷大夫出场所做的铺垫。

殷大夫的出场,作者只用“朱衣象笏,承命以行”一语带过。这是因为前面的文章已经“蓄势”很足,再说一句也是多余。而这样的处理却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城府颇深又不动声色的殷大夫形象就矗立在读者面前了。

殷大夫形象的最后完成,是在全文的最后一段。作者执盏致辞,满怀别绪而言深旨远,用可鄙可怜的小人,反衬殷大夫。一方是“直三省”而有难色,一方是万里出使,却安详从容。强烈的对比形成的巨大反差,使殷大夫的形象熠熠生辉。据史载,回鹘可汗一定要殷大夫行君臣之礼,殷大夫始终不肯,可汗也被弄得无可奈何。殷侑可算得上是一个不辱使命的能臣了。参考这段史实,我们更信服作者对殷大夫的评价了。这主要应归功于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这篇小文前叙后议,但通读全文时,读者始终会感受到作者贯注到全文中的“情”来。从交代背景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自豪之情,从作者的致辞中可以感受到对小人的憎恶、对君子的钦佩之情。鲜明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得本文成了赠序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字数:2463 刘云光
关永礼 主编.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第75-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