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鉴赏、赏析和解读

2019-05-12 可可诗词网-名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唯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李商隐 “善于把一些最足以表现寂寥冷落的客观事物和孤凄索寞的主观心情这两者融合起来,塑造成为朦胧恍惚的意境。” (吴调公 《李商隐研究》 第二章) 这首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诗作于洛阳崇让坊王茂元故宅。王茂元是李商隐的岳父,曾官泾原、河阳节度使,于会昌三年(842)九月病逝。张采田在 《李义山诗辨正》 中说:“结与 《无题》‘人生岂得常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相合。诗有 ‘归梦’ 字,岂大中二年 (848) 秋自荆、蜀归自洛中作耶?”所说大致不差。诗题是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按理应当描写宴会间的欢乐气氛,但诗人却避而不写席间情形,只将环境所见和个人身世之感摄入笔端,情景融会,表现出凄冷、感伤的情怀,读来悲婉动人。

诗的前两联写宴会时诗人对环境的感受。首联 “露如微霰 (音xian,小雪珠)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那迷濛的秋雾因为天冷而凝结成水滴,象小雪珠一样纷纷下落到前面的水池上;此时秋风又吹来,曲折的水塘边万竹丛中好象在发出悲鸣。这两句,前一句就视觉言,后一句从听觉言,在目接耳闻中,到处是一片使人生悲的情景,诗人的心境可想而知。“风过”句还用拟人化手法,把竹子写得好象富有感情,从它的悲鸣中,可以感觉到诗人心灵的颤抖,确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前一句承“露如微霰下前池”而来,从纷纷飘落的秋雾中,作者感到人生的聚散无常(“浮世”,即 “浮生”,指人生。“浮”,言其无定),言外之意,流露出作者多年来天涯漂泊之苦。后一句承 “风过回塘万竹悲”而来,由于西风凄紧,不仅竹子发出悲鸣,那池塘中的红艳的荷花也凋零散落了(“蕖”,“芙蕖” 的简称,就是荷。“离披”,散落),一片衰败景象,衬托出作者心中的感伤无限。这两句用 “本来”、“何事” 四字,在转折中又作递进,使凄切伤感情绪步步加深。并且“红蕖” 句以问句出之,加强了表情作用,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之苦。这四句化用了宋玉《九辩》 中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的诗意,看来似乎重在写景,但从露下前池、风过竹悲、红蕖离披等“寂寥冷落的客观事物” 中,读者不难感受到诗人的“孤凄索寞的主观心情”,收到了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 《诗品》)的效果,体现出含蓄深婉而又略带朦胧恍惚之美。

后两联着重写对个人身世的感叹。颈联“悠扬(即长) 归梦唯灯见,濩落 (即“廓落”,空虚无聊之意。“濩”音hu) 生涯独酒知。”两句重在抒情,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从具体的景象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当时,诗人的妻子住在长安,自己早就想归去与家人团聚,但是至今未能实现,只有在梦中相见而已。金圣叹说:“ ‘唯灯见’者,正作梦时,旁无一人,独有灯照也”(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这三字中,自身的孤独,境况的凄凉,梦醒后的伤感,皆于言外见之,表现了深沉的思家之念。“濩落” 句则侧重表现仕途蹭蹬的失落感。诗人早年曾是一个很有抱负,渴望一展所长,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这从 《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但终于坎不遇,半生蹉跎,到处漂流。为了慰藉这种空虚寂寞的情怀,只有饮酒。“ ‘独酒知’ 者,愁在胸中,酒常入来,与之亲处故也”(同前)。这三字中,表现出诗人知音难遇、无人赏识的苦闷。这一联分别从思家难归、理想落空两个方面来发抒感慨,高度凝炼,极富包容性,而且描写真切生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堪称佳句。尾联“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嵩阳”,嵩山南面) 松雪有心期(“心期”,两心相许)。”两句一问一答,是诗人长期郁结着的苦闷感情的发: 难道就永远这样 “唯灯见”、“独酒知” 地生活下去吗?我与嵩阳的松雪已经两心相许,还是早些归隐吧。嵩山在河南登封县北,诗人原籍河南沁阳,后来迁居荣阳,皆在嵩山附近,此以“嵩阳” 代指家乡。“松雪”二字,表现出诗人高洁的情怀,流露出不愿随波逐流、与世沉浮的思想,是自己心迹的剖白。全诗到这里自然作结,诗人的羁旅之愁、离索之苦、失望之感和归隐之趣,被表现得委婉深曲,感情起伏宛转,语语扣动读者的心弦。

全诗虽然没有正面写宴会间的情形,但从通首的字里行间,已经隐隐透露出了这次宴会的凄冷和沉闷。这次宴会的地点是在“崇让宅”,那么设宴的必是王茂元诸子。据叶葱奇 《李商隐诗集疏注》 说:“茂元诸子对商隐并不十分关切……所以五六二句语带愤激。换句话说,即自己的流离落拓丝毫无人关怀。结二句说焉能这样遭人冷落、独抱忧煎地过到年老呢?我早就想抛开一切,归隐乡园了。这两句表面是自行排解的话,是消极话,其实仍是一时愤激之词。”这也许正是作者不愿正面描写席间情况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席间时,那种中心悲伤而又不得不强为言笑的痛苦情景。诗中未写宴会,而宴会情景却可于言外得之,这是作者命意深婉、用笔巧妙之处。从结构上看,前四句起得自然,分句承接;后四句是在前四句基础上的深入和发挥,颈联宕开一笔,从描写宴会环境转到发抒感慨,尾联结束时又照应篇首,层层推进,一气浑成,显得细针密线,结构精严。这些,对于表达作者难以言说的、深沉郁闷的感情,起了很好的配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