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诗《秋发庾岭》原文、赏析和鉴赏

汤显祖《【诗】·秋发庾岭》

【原文】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鉴赏】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在大庾岭侧的江面上,一艘破旧的官船正趁着晚潮拔锚启航,往南徐徐而去。一位中年儒士独自伫立在船头上——他就是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不久前,因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行正是去徐闻赴任。徐闻县在广东沿海,在当时,可算得上是极为边远的蛮荒之地了。耿耿孤忠,竟落得如此下场,面对这苍茫的暮色,他不由得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起首两句点出时令,南方农历九月,枫叶已略带秋色;时值黄昏,蝉声亦归于沉默。枫叶入秋,如火如荼,本来应该是极美的景致。作者却由此感受到了萧萧的秋意。蝉饮风餐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君子清贫自守的象征,如今,它也被阵阵寒意所包围,再也唱不出轻快的歌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起首两句便为全诗定下了悲怆的基调。不过,夕阳虽暮,犹有余光,这里,一个“晖”字用得很巧妙,给苍凉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暖色,全诗就在这一寒一暖两种色彩的交织下逐步展开。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这两句写两岸景色,远眺树影如云,暮霭徐徐升起;近看江花带露,在夕阳中渐渐趋于迷蒙。依旧是写秋色,写黄昏,但苍茫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尽管此时的梧桐和江花,多少还沾染着几分观赏者黯淡的愁绪,但色彩己显得柔和多了。毕竟大自然是美的,它可以帮助诗人暂时忘却内心的创痛。句子中两个时间副词“初”和“欲”用得很好,令人隐隐感觉到时光的流动,从而使得整个画面在静态的布局中略微带上一丝动感。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这两句是一个转折,整个画面由静而动。诗人伫立船头,观赏沿途景致,两岸山色,随小舟的行进而不断地变换着色彩;粼粼的波光,在夕阳的照耀下,似乎洒满了游子的衣襟。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同为迁客,不知作者此时是否也产生了同样的感受?这一联中的“江光”与第一联中的“夕晖”前后呼应,由一“晖”字而轻轻抹上的一缕暖色,至此便渐渐地浓烈起来了。可是,借景色以自娱,毕竟不能持久,贬谪的痛苦,很快又重新涌上心头。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冷月徘徊,孤鹊南飞,斑斓的色彩一扫而空,画面复归于沉寂,而且更静更冷。在前三联中隐伏着的悲哀的心绪,此时,便如钱塘江潮,汹涌而来,不可遏制。从时间上看,这一联与前三联之间也有很大的跨度。前三联都是写黄昏,这一联却是拟想夜深人静之后的情景。孑然一身,漂泊万里,到晚上又如何排遣内心的愁闷呢?想必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只能在冷冷的月光下独自徘徊而已。末句“孤鹊正南飞”出自曹操的名篇《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的原意是叹息乱世中的志士报国无门,甚至连一片安身立命之地都不容易找到。作者在这里引用了曹操的诗句,想必也有同样的感慨吧。他这次远谪徐闻,不正像这南飞的孤鹊么? 国事糜烂,万马齐喑,不正像这茫茫的长夜么? 因此,最后一句实为点睛之笔,作者以“孤鹊”自喻,说尽了内心的孤寂与不平,读来真令人伤神至极。

汤显祖的这首诗,看似笔笔都在写景,事实上却字字都在写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他在诗中还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从而使所写之景更富于变化,而所述之情也更加细腻、深沉,尤其结束一句,取譬高远,立意冷峭,使人不忍卒读。明人沈际飞在评论此诗时曾说:“(这首诗)描一‘发’字透彻”,这一评语确实是十分中肯的。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2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zuozhe/mingdai/tangxianzu/198016.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