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2018-05-26 可可诗词网-王昌龄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诗歌。作者王昌龄。选自《王昌龄集》。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边塞诗,曾被后世人称为“压卷之作”和“神品”。此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诗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互文见义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以虚写边塞和内地的遥远距离来突出空间的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同时,也暗含着对唐玄宗后期劳师远征的黩武战争的批评。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了。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本诗寓情于景,意境雄浑,由古及今;结尾含蓄深沉,格调高亢,由今及古。整首诗韵律铿锵,语言精练,风格悲壮,是充满爱国精神的杰出诗篇。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 chū sāi 》 
    《 出  塞  》 
    .[ tánɡ ]. wánɡ chānɡ línɡ.
    .[ 唐   ]. 王   昌    龄  .
    qín shí mínɡ yuè hàn shí ɡuān , wàn lǐ chánɡ zhēnɡ rén wèi hái 。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 
    dàn shǐ lónɡ chénɡ fēi jiānɡ zài , bù jiā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 
  •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大意】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 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 阴山。
     
     
    【译文】

    历史的见证,是那年年代代长明的秦月不倒的汉关;
    阅尽了千年烽火、万里长征、无数征人有去无还。
    倘若能任用卫青李广那样威震敌胆的名将,
    则敌人便不敢轻举妄动、胡马就无法越过阴山。
     
  •  
    ①出塞:乐府旧题。塞:边塞。
     
    ②这两句是说:这明亮的月光仍和秦时汉时一样照着关塞,这漫长的边境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③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他曾任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屡次挫败匈奴入侵,人称“飞将军”。这里用来代指英勇机智的将领。
     
    ④胡马:指侵扰内地的敌军。胡:古代汉族人对西北游牧民族的通称。阴山:横贯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山脉,汉代凭借这道天然屏障来抵御匈奴南侵。
     
  • 【集评】 明·杨慎:“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升庵诗话》卷二)
     
    明·王世贞:“李于鳞(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艺苑卮言》卷四)
     
    明·胡震亨:“王少伯七绝宫词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词‘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唐音癸签》卷十)
     
    明·陆时雍:“‘秦时明月汉时关’,怀古情深,隐隐自负。后二语其意显然可见,因知秦征汉战,勒络著绩能有几人。唐(汝询)解匈奴之征起于秦汉,至今劳师千里之外者,以将之非人也。” (《唐诗镜》盛唐卷四)
     
    清·宋宗元:“悲壮浑成,应推绝唱。”(《唐诗笺》卷十五)
     
    清·黄生:“秦汉二字分装以就句结,不必泥定说。龙城,见《卫青传》。守边贵得良将,将在边,即可倚为万里长城矣。如其不然,则置关而守,终非良策,徒苦国中征戍之人而已。千古守边大议论,借征夫口中写出。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唐诗摘抄》卷四)
     
    【总案】 这首诗工于发端,精于炼意。前两名时间跨度绵远悠久,空间跨度广远辽阔。后两句议论精辟,发人深省。短短四句中有对古往今来一去不还的征人的同情,有诗人结束边战的愿望,有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还有安边良策。主题重大,内容丰富,造语警拔,意境开阔。前人或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或推为唐绝第一;或以为尚须商榷。其实,若从唐人七绝中硬推出某首为第一,是很困难的,而且似乎也没有必要。然而这首诗,确属唐人七绝中上乘之作,实非诗坛大手笔不能为也。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鉴赏导示
     
    王昌龄 (698—约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一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擅长写五言古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可和李白争胜,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这首诗通过写景、叙事抒发了作者希望国家安宁、民众安居乐业的爱国豪情。诗句《出塞》是古时军歌。塞,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
     
    鉴赏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明月”和“雄关”是最富边塞特征的景物,一下子把边塞的苍凉雄拔展现在读者眼前,这里,秦和汉,明月和关,错举见义,并非专指。正是这雄伟的关塞和历史的沧桑激起了诗人抗敌卫国的激昂豪情。“万里长征人未还”,征人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阻挡外族入侵的长城,诗句中表现出对戍边战士的赞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面对雄关怀古伤今,希望朝廷重视边境安宁,选任良将镇守,不让敌人跨越阴山一步。“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衷心的愿望,坚定的誓言中洋溢着浓烈的保卫国家的激情。
     
    鉴赏要点
     
    [1]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风格高昂,意境雄浑。
     
    [3]语言明快凝练。

  •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 只用了平平常常的二十八个字,但是它却能给人以浑厚朴实的美感,能引发人产生很多联想。它格调雄浑苍凉,意境悠远深邃,故而明代诗人李攀龙曾把这首诗誉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唐玄宗时,边关战事不绝,这首诗就是针对时事而写的。前两句写战争连年不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后两句则指出之所以如此,就因为边官无能,朝廷不能任用良将。表现了作者对时局安危的关切之情以及他希望战事宁歇, 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意愿。
     
           这首诗虽然是针对现实而写,但是由于它反映了封建王朝的通病:烽火连年,黎民涂炭,真正的将才不得重用,所以就引起了历代关心国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士的共鸣。这里作者不仅写出了唐代人民厌战的情绪,也写出了历代人民希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所以这首诗自唐以后,尤其在战争年代, 更广为传诵。
     
          当然,这首诗为广大民众所喜爱,还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所使用的字词很普通,但是这些字词的组合却很巧妙。首句七字,秦、汉是两个朝代, 明月和关 (塞)是两种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 组成一句诗, 就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极为广阔浩渺的时空。唐人往往用 “汉” 隐指“唐”,如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长恨歌》) 中的 “汉皇”就是指唐玄宗。那这一句不仅是说从秦到汉,而且是说从古到今。明月依旧,朝代更迭, 边关战火几百年不断, 其结果是什么呢? “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出了历朝历代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万里长征”就写出了百姓服兵役,参加征战,行程之遥远艰难,“人未还”正写出了征人妻儿老小倚门盼望其家人归回家园的心境。“万里长征人未还”,正是写出了 “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社会现实。这开头两句不仅是兴发高远,感慨深沉, 而且是字字千钧, 动人心魄, 表现了作者巨大的艺术腕力。
     
         第三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 据 《史记·李将军传》载,李广居右北平(即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匈奴闻之,号曰 “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句是说假如还有象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良将镇守边关的话, “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说也不会允许胡人越过阴山 (今内蒙中部一带) 不断骚拢了,战争也早就平息了。这两句中的“但使……在”和“不教……度”的假设条件句式用得十分得当。这就把上两句深沉的慨叹又加深了一层, 由慨叹人民连年受战火之苦,而转为期望战火停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可是期望不是现实,假设的条件在现实中也不存在,这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善用人和边将无能的讥刺和不满。这首诗直令人从开头读到尾,从尾又联想到开头,让人越反复吟咏越感到其意味无穷。
     
          这首诗用的是乐府旧题, 属于横吹曲辞。横吹曲属于军乐,其乐调雄劲高亢。读这首诗我们直可想见唐人唱这首 《出塞》歌时慷慨激越,悲壮苍凉的情态, 四句二十八字的短诗能引起人思潮起伏,感慨万千,千载之后令人读来仍连声叫绝,谁又能不承认王昌龄确是唐代诗人中的七绝圣手呢?
     
  •  
       《出塞》为乐府《横吹曲辞》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引曹嘉之《晋书》云: “刘畴尝避乱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皆垂泣而去。”足见《出塞》曲调哀婉悲凉之一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有无限的概括力:秦、汉是悠远的时间概念,“万里”则是辽阔的空间概念。说关山和明月终古不变,逗人遐思。“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为互文,秦和汉,明月和关塞,错举见义,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谓边疆战事一直无休无止。参照史实,自秦、汉以还,北部边境,常遭匈奴等入侵,一直未曾安定过。“万里长征人未还”,连上句,谓在悠长的时间内辽阔的地域战事不息,征人戍边无有已时。诗人对边境不靖的忧虑和对戍卒的同情,字里行间触处可见。
     
         如果说开头两句王昌龄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明月万里关山长征图”,以形象取胜的话,那末后两句则以抒情议论见长,显得格外深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前为因,后为果,是诗人的期望之辞。“龙城飞将”捏合两个典故,“龙城”指汉名将卫青杀敌事。据《汉书·武帝纪》: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卫)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匈奴见而避之,称李为“汉之飞将军”。王昌龄在诗中用卫、李威震敌胆事,实深有感慨。盛唐国力强盛,御边战争常取得胜利,但也有因将帅无能遭致失败的。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使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征奚、契丹,结果失败,二十六年又有一次败绩。在此情况下,自然令人怀念古之名将卫青、李广辈。故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十分自然的了。后两句是议论,是希冀,也是对将帅无能的批判。论者有云: “诗有理境,却要不落言诠”,王昌龄此诗堪称典范。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称:“‘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未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适)《燕歌行》归重‘至今犹忆李将军’也。”沈德潜是说中了此诗的“妙处”的,妙在何处?抒情中富含哲理,有政论色彩。一首绝句能做到这一步确是不易。
     
          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盖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杨慎《升庵诗话》)
     
        中晚(唐)绝句涉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情味胜故。(黄生《唐诗摘抄》)
     
      备胡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
     
       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故思飞将军云。(沈德潜《唐诗别裁》)
     
         “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施补华《岘佣说诗》)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