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二首·其一

2018-06-19 可可诗词网-王之涣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王之涣作。这首七绝写得雄浑悲凉,诗意又曲折含蓄。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勾勒出一幅边地风光:远处,黄河如带,逶迤飞上白云之间;近处,一座城堡,孤零零地倚靠着万仞高山。画面既雄伟壮阔,而又荒寒萧索。这里,已为后两句写戍卒的思乡愁绪烘染出悲壮的环境气氛。

     三四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刻画边塞戍卒的愁思,却从“闻笛”写出。唐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习,羌笛所奏即是《折杨柳》的曲调,征人闻笛声自然增添离愁。但玉门关外,春风不度,不见春色,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托离情亦不可能。诗人便将征人闻笛所勾起的离别愁思,转而说成是笛声对杨柳不青的怨恨,诗意曲折蕴藉。末句,再进一步写春风也如征人一样有情,它也不愿意离开江南而远出塞外。这就把征人不得还乡的怨情表现得更强烈,更深浓,也更含蓄。有人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暗寓唐朝统治者早已忘记了戌守边关的将士,诗意就又多了一层。

     正因为这首诗气象雄伟,辞意深婉,感情悲凉而慷慨,所以在当时就广为传唱。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 liánɡ zhōu cí èr shǒu · qí yī 》 
    《 凉    州   词 二 首   · 其 一 》 
    .[ tánɡ ]. wánɡ zhī huàn 
    .[ 唐   ]. 王   之  涣   
    huánɡ hé yuǎn shànɡ bái yún jiān , yí piàn ɡū chénɡ wàn rèn shān 。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 
    qiānɡ dí hé xū yuàn yánɡ liǔ , chūn fēnɡ bú dù yù mén ɡuān 。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 
     
  •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黄河奔涌流向远方与云天接连,孤伶伶的城廓唯有崇山峻岭相伴。幽婉的羌笛何须吹响怨别的乐曲,融融春风怎越过瀚海吹拂遥远的边关。

    【今译】
    黄河九曲百环
    远远地直达白云之间,
    一座孤零零的城池
    四周环抱着万仞高山。
    那羌笛呵,何必吹奏《折杨柳》曲。
    凄凄婉婉,哀哀怨怨?
    那春风呵,怎能度过沙漠的浩瀚,
    来到这边远的玉门城关?
     
  • 【注释1】

    ①凉州词:原为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边陲的塞上风光和战争情景。
    ②万仞:千万丈。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
    ③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古代一种歌曲。
    ④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注释2】

    1.凉州词:凉州歌之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九)中《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郭知运进。”按,郭知运所进当为乐曲,而乐辞则取之当时诗人之作。另《唐语林》(卷五)载:“天宝中,乐章多以边地为名,如《凉州》、《甘州》、《伊州》之类是也。”此诗《文苑英华》(卷一九七)题为《出塞》。

    2.“黄河远上”句,《唐诗纪事》(计有功)作‘黄沙远上”;《国秀集》作“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仞:古时度量单位,八尺为一仞。“万仞”乃极言其高。

    3.羌笛:羌地(西北边塞少数民族聚居地)之笛。怨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后人诗中往往将吹笛、折柳、怨别三者联系起来。此处是写羌笛吹奏《折杨柳》之曲,曲声哀怨而抒怨别之情。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县西,是古代通往西域之要道。《汉书·地理志》“敦煌郡龙勒县”原注云“有阳关、玉门关”。
  •  
    【集评】 唐·薛用弱:“开元中,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共诣旗亭,贳酒小饮。有梨园伶官十数人会宴。三人因避席隈映,拥炉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奏乐,皆当时名部。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名擅诗名,每不自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优。初讴昌龄诗;次讴适诗;又次复讴昌龄诗。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指诸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次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云云。因皆大笑。诸伶诣问,语其事,乃竟拜乞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集异记》卷二)
     
    宋·杨万里:“唐人……《寄边衣》云: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折杨柳》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风)不度玉门关。’皆佳句也。”(《诚斋诗话》)
     
    宋·吴开:“乐府杂录载:笛者,羌乐也。古曲有‘落梅花’、‘折杨柳’,非谓吹之则梅花落耳。故陈贺微《长笛》诗云:‘柳折城边树,梅舒岭外林。’张正见《柳》诗亦云:‘不分梅花落,还同横笛吹。’李峤《笛》诗:‘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警。’竟谓笛有梅、柳二曲也。……杜(甫)云:‘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云: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优古堂诗话》下)
     
    明·杨慎:“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卷2)
     
    明·王世懋:“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瀚‘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艺圃撷余》)
     
    清·叶燮:“其更有事所必无者,偶举唐人一二语,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似将海水添宫漏’,‘春风不度玉门关’,……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原诗》内篇)
     
    近·刘永济:“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非实指边塞杨柳而怨春风也。……唐代常有吐蕃之乱,西边大部地区每被吐蕃侵占,长年戍守之苦,朝廷所不知也。此诗人所以作此诗歌代其吟叹,冀在上者或闻之也。”(《唐人绝句精华》第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今·林庚:“那里的春天既然很少,作为‘东风树’的杨柳想来也是难得的,那么胡笛的曲子里为什么还要吹起杨柳的哀怨呢?这就是诗人天真的发问。诗写的是凉州,还没有到玉门关,但已是胡汉杂居的地方,所谓‘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凉州馆中与判官夜集》)这里边塞的情调已很浓厚,以凉州再想象玉门关,就愈觉得离祖国远了,也就愈多了乡土的怀念。这是一种愈稀少愈珍惜的感情,而到了连杨柳都没有了的时候,笛中的杨柳民就成了美丽的怀念,因此诗人的发问仿佛是责备这个曲子,其实正是想听到这个曲子。我们无妨把这两句话的逻辑翻过来想想,那就是说:既然羌笛还在怨杨柳(这是客观事实,耳朵听到的),春风岂不是度过了玉门关吗?这就出现了语言的奇迹,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悄悄里玉门关却透露了春的消息,然而诗中究竟说的是‘不度’,这就又制约了尽情的度过,仿佛春风在‘关’上欲度未度的当儿……正是诗中这一点清新明晰之感,迢遥的向往之情,构成了边塞之春的图景,它才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做了翻案文章。”(《漫谈王之涣的〈凉州词〉》《诗刊》1961年第4期)
     
    今·施蜇存:“‘何须怨’不是真的劝他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无用,这是更深刻的反话。……李白有一首‘春夜洛阳闻笛’诗,其二句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以为解释王之涣此诗的参考。”(《唐诗百话》第4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今·傅璇琮:“据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王七之涣条: ‘全诗三函高适四《和王七听玉门关吹笛》云: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明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押间、山二韵同之涣诗,余认为此王七即之涣。’按高适此诗,见于四部丛刊本《高常侍集》(卷八)者题为《塞上听吹笛》,前两句作‘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与《全唐诗》所载有异。岑仲勉先生意在考行第,他的这一立论不为无见,由此则使我们知道,王之涣这首诗又题作《听玉门关吹笛》,大约以‘凉州’为题者乃以乐曲命名,而所谓‘听玉门关吹笛’,则叙其作诗时情景。《高常侍.集》虽题作《塞上听吹笛》,但次句‘月明羌笛戍楼间’,也仍与王诗‘羌笛何须怨杨柳’句相应。由此可知,高适与王之涣曾以诗歌相酬唱,王之涣则又很可能到过玉门关一带,有边地风光的切身感受,……”(《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63页)
     
    【点评】 “黄沙”与“黄河”一字之别,体现了历史地理的考据与形象感悟的审美之间的差别;“春风”之“度”与“不度”,又显示了诗歌语言(本义与暗喻、象征等引伸义)本身微妙的多义性与由此产生的悬殊的张力。至于“何须怨”,是哀怨,是莫怨,是怨其哀怨,还是极言哀怨,判断中既要把握文本,又不能落入“言筌”;既要尊重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他创作的原始心态,又不能丧失鉴赏者参与诠释的主体性。总之,一曲《凉州词》千百年来“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加上“旗亭画壁”的轶闻使之染上传奇色彩,加上历代诗家莫衷一是的评说使之更具引人魅力。今天重读之首绝唱,并重新审视不同时代、不同批评方法对此诗进行的评点诠释,将使我们重新领略此作所代表的唐代诗歌“不可迄及”的艺术价值,并从中看中国传统文论所注重的“复义为工”、“隐秀”为美的诗歌艺术特片,和“诗无达诂”、“作之何必然,之何必不然”的宽容态度,而这些无疑是符合诗歌创作与批评鉴赏的内在规律的。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是列入流行歌曲排行榜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    凉州在今甘肃省西部,隋唐时地处关中通往西域的要冲,是中国经营西域的重镇。同时,中亚、南亚、西亚的文化,经天山南北路传入,也都要经过凉州。凉州成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融汇的一个中心。著名的“西凉乐”就是构成隋唐燕乐的主要来源之一。唐代有《凉州》大曲,不少诗人为它写过歌词,如王翰、柳中庸、张籍、耿湋、薛逢等,或称《凉州词》,或称《凉州歌》。王之涣《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这一首当时传唱尤盛(另一首“单于北望拂云堆”)。唐薛用弱《集异记》有一个故事,记王之涣一次与王昌龄、高适出游,在酒楼遇到一些伶人正在唱着他们的诗歌。他们就当下打赌,看谁的诗最受伶人看重,比较高下。结果是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压倒诸人,成为夺魁之作。清王士祯还推之为唐人绝句四首压卷之作之一。
     
       《凉州词》属于盛唐边塞诗一类。这首诗是以家在内地而来戍边的边防军人的口吻写的,就玉门关内外风光迥异,表露了他们深切的离情与乡愁。
     
          开头两句,本意或在写戍地的荒远,但视野极为纵深阔大,在西北高原辽阔的背景上,突出高山万仞,黄河直泻这样的宏观景象,很有气魄,极为壮观。“黄河远上”,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作“黄沙直上”。虽仅两字之差,两者的境界却大不相同。“黄沙直上”渲染边地风沙之苦,眼前看不到一点春色,且有阵阵的风沙卷地而起,与结句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相呼应。不过就诗意来说,不能不承认“黄河远上”更具胜境,足与李白的“黄河如丝天际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西来决昆仑”诸诗媲美,同是写黄河上游气象的名句。把它作为此诗的起句,格高调响,高唱入云,一开头就气度不凡。“一片孤城”与“万仞山”相映衬,戍守的边城仅占绝大空间的区区一角,显得空旷寥廓而又高寒荒僻。“孤城”的“孤”字就透露出边防军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光是表明所处的地理形势,其中也包含着他们离家万里,远处荒漠,四顾无亲的一种荒凉索寞之感。他们极目眺望,终日见到的,无非是遥天、黄河、群山、孤城,看不到一点如同故乡的春光,其心情也就可知了。诗中写景不能是孤立的,写环境也是为了写出生活在其中的人。前人有“情中景”、“景中情”等种种说法,开头这两句就是将耳目所见和身心所感很好地结合起来写。
     
        “羌笛”两句是说军中的短笛吹起《折杨柳》的曲调,一片哀怨之声。但在边地根本没有杨柳可折,因为这是春风所不到的地方啊!羌笛是西北羌族所创制的一种四孔短笛(是现在箫的前身)。“杨柳”指《折杨柳》曲。我国古代有折杨柳枝送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折柳送别是表示留人、留客的情意,《折杨柳》曲就是一种离别之曲,曲调是非常哀怨的(怨柳实即怨别)。以羌笛吹《折杨柳》曲,在唐代边防军人中很为流行,借以寄托思亲怀乡之念。这在不少边塞诗中都写到过。李白《塞下曲》: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塞下的人只从笛声听到《折杨柳》的曲调,实际上春天并没有来到边疆。又《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听到“折杨柳”这支笛调,客居的人都难以遏止自己的思乡之情。王之涣这两句,则兼有感叹塞外没有春色和笛声引起乡思这两层意思。但语气却比李白宛转含蓄,反而说别吹《折杨柳》这个笛曲吧,玉门关外,春色无望,不是吹这种曲子的地方,企图把笛声所触发的离情乡愁,重新深深地埋在心底。
     
         这首《凉州词》,实是一曲边防军人的思乡曲。前两句写凉州一带边地景色,境界雄奇,很有气势。后两句写战士们思亲思乡,表面上说“何须怨”,实际上怨意更深。但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望之中还是略带宽解,情调并不低沉哀伤。而且,全诗字音洪畅,声调悠扬,还是一种恢宏豪爽的军中之音,与一般寒士的呻吟语不同。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认为它是抱怨朝廷不关怀戍卒艰苦,或许求之过甚。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 “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 “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 “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 “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 “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 “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擨歈二子曰: “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唐〕薛用弱《集异记》卷二)
     
     
  •  
         凉州,即今天甘肃省武威县,是唐代的边塞。唐代有一种宫调曲称为《凉州》。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是按曲制词。
     
        这首诗以开阔的视野,宏大的气势,描绘了凉州一带雄浑寥廓而又凄凉荒寒的自然景色。试看:滔滔黄河从它身边流过,那高高的河床,雄伟的大堤似乎拔地而起,波涛翻滚的黄水好象从天上流过,一直消逝在东方飘渺的白云中间。凉州城座落在万丈高山之侧,高山大河更衬托出凉州的雄浑、险峻和孤寂。第二句中一个“孤”字,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作者凄凉、寂寞、感伤的心绪和情怀。
     
       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又听到了悠扬的羌笛声。笛声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其声肃杀哀怨,如泣如诉。《折杨柳》曲今天已经失传,我们当然无从领略它的情调了。但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的歌词:“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横笛,愁杀行客儿。”从这歌词中可见《折杨柳》曲是充满离愁,怨恨,思乡之情的哀叹调。而这曲调又是最适合用羌笛来吹奏的。所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然而,王之涣却正话反说,他没有直写听《折杨柳》曲后的感受,而是用劝慰的委婉口气,告诉吹笛者:不必用《折杨柳》曲来表达胸中的忧怨吧,春风本来是难得吹过玉门关的。玉门关,在今天甘肃敦煌县西,离凉州不远,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既是写实,写出了塞外的荒凉和寒冷,当中原已是百花竞开,杨柳吐穗的时候,塞外依然是一片萧索的残冬景象,杨柳枝恐怕尚未返青。另外,这句诗又有着微妙的象征意义:春风暗指着朝廷的恩泽和温暖。朝廷忘记了守边戍卒的艰辛,戍卒们无可奈何,只得借唱《折杨柳》曲来表达怨恨之情,吹笛者吹出了每一个戍卒的心声。
     
        作为边塞诗来看,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它对甘肃一带自然风光的生动描绘,它对守边戍卒们艰辛生活的委婉反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写景处处从大处着笔:大河、白云、高山、孤城,无一不呈现雄浑之美,崇高之美。写情则细腻曲折,怨而不怒,有着柔婉之美,含蓄之美。今天读来,依然给我们以无穷的美感享受。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