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谱
最早详述泡桐的专书。一卷。宋陈翥撰。成书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
陈翥,字子翔,号虚斋,讳显四,自号咸聋子、桐竹君,人称“铜陵逸民”。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卒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江南东路池州府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安徽铜陵县钟鸣乡风凰山)人。出生于没落的官宦之家。父早逝,本人久病十余年,因而隐居家乡。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共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二卷(一说一百八十一卷),又有十图,绝大部分散佚。本书是在他“召山叟,访场师”,先后种桐“凡数百株”,又悉心研读了前人有关著作后写就。
本书约一万六千字,除序文外,共十篇。采斫、器用篇为科技论文。所出、杂说篇是关于桐树产地和有关桐树史料的辑录。记志篇包括《西山植桐记》、《西山桐竹志》两文,是作者在西山从事桐树生产和研究的记述。诗赋篇包括西山桐诗十二首(今本均缺两首)和《桐赋》一文,是作者本人种桐及有关情况的真实记录。以上六篇专论是本书的重点和精华。还有叙源、类属、种植、所宜篇。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具体经验有:
一、记述了泡桐种类,其品种分类符合现代科学要求。目前已对泡桐属的“种”作出鉴别定名的有九个种和两个变种。本书已对其中两种,即白花桐(可能还有它的一个变种)、紫花桐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全面的观察记述,准确地突出了两“种”的各自特点。
二、记述了泡桐的材质、加工、利用等。提到桐树的叶、皮可入药,花可饲猪。
三、记述了泡桐的生物学特性和土宜。书中对造林地的选择和整地已具有科学性较高的丰富经验,提出的平坦、宽阔、向阳的条件,至今仍是择定桐树造林地时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记述了育苗造林方法。对定植适期有大致规定。我国传统的桐树播种育苗、压条育苗、分根育苗以及平茬造林和通过平茬、抹芽、修剪等培养高干桐的技术方法,首见记载,仍有指导生产实践的现实意义。还谈到了分蘖造林、分根造林、营造大面积人工林、桐树区域间引种等。
五、记述了抚育管理技术。介绍了桐树幼林抚育和保护的经验,其中提到环状施肥;抗御风灾的破叶、疏叶方法,至今还常用。
本书夹杂了一些消极思想和谶纬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杂说、记志、诗赋等篇中。
本书初版本不详。最早见于《直斋书录解题》。收入《宋史·艺文志》农家类、《说郛》、《唐宋丛书》、《适园丛书》、《丛书集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一九八一年农业出版社有潘法连校注本。一九八三年农业出版社有潘法连选译本。
陈翥,字子翔,号虚斋,讳显四,自号咸聋子、桐竹君,人称“铜陵逸民”。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卒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江南东路池州府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安徽铜陵县钟鸣乡风凰山)人。出生于没落的官宦之家。父早逝,本人久病十余年,因而隐居家乡。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共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二卷(一说一百八十一卷),又有十图,绝大部分散佚。本书是在他“召山叟,访场师”,先后种桐“凡数百株”,又悉心研读了前人有关著作后写就。
本书约一万六千字,除序文外,共十篇。采斫、器用篇为科技论文。所出、杂说篇是关于桐树产地和有关桐树史料的辑录。记志篇包括《西山植桐记》、《西山桐竹志》两文,是作者在西山从事桐树生产和研究的记述。诗赋篇包括西山桐诗十二首(今本均缺两首)和《桐赋》一文,是作者本人种桐及有关情况的真实记录。以上六篇专论是本书的重点和精华。还有叙源、类属、种植、所宜篇。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具体经验有:
一、记述了泡桐种类,其品种分类符合现代科学要求。目前已对泡桐属的“种”作出鉴别定名的有九个种和两个变种。本书已对其中两种,即白花桐(可能还有它的一个变种)、紫花桐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全面的观察记述,准确地突出了两“种”的各自特点。
二、记述了泡桐的材质、加工、利用等。提到桐树的叶、皮可入药,花可饲猪。
三、记述了泡桐的生物学特性和土宜。书中对造林地的选择和整地已具有科学性较高的丰富经验,提出的平坦、宽阔、向阳的条件,至今仍是择定桐树造林地时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记述了育苗造林方法。对定植适期有大致规定。我国传统的桐树播种育苗、压条育苗、分根育苗以及平茬造林和通过平茬、抹芽、修剪等培养高干桐的技术方法,首见记载,仍有指导生产实践的现实意义。还谈到了分蘖造林、分根造林、营造大面积人工林、桐树区域间引种等。
五、记述了抚育管理技术。介绍了桐树幼林抚育和保护的经验,其中提到环状施肥;抗御风灾的破叶、疏叶方法,至今还常用。
本书夹杂了一些消极思想和谶纬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杂说、记志、诗赋等篇中。
本书初版本不详。最早见于《直斋书录解题》。收入《宋史·艺文志》农家类、《说郛》、《唐宋丛书》、《适园丛书》、《丛书集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一九八一年农业出版社有潘法连校注本。一九八三年农业出版社有潘法连选译本。